李旭恩
(南平市建阳区美术馆,福建 南平 354200)
南宋时闽北为文化重镇,文化产业兴盛,其中图书产业最为突出,古代建阳印制的图书被称为建本,建阳建本的插图和独立的刻画被称为建安版画。建本,自宋至明长久繁盛,因此,建阳也被称为“图书之府”,作为昔日建阳重要的文化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虽然建本明末之后逐渐没落,但在中国图书史、版画史上,绝对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研究建本和建安版画,必须明确两个概念关系:一、建本和建安版画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分为两种观点:1)建本和建安版画是同一概念。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图文结合是古代建阳图书最重要的特点,尤其是上图下文样式,比如元建安虞氏刻本《全相平话五种》、明嘉靖二十一年《校正日记大全》等,除此样式之外,还有大量的单面全幅版画、两面连幅版画、版画镶嵌版面中间等多种样式,比如宋庆元年间刻本《妙法莲华经引首—序品》等,以今天的绘画观点来看建本,大部分可以作为版画画册来欣赏、研究,并且,版画部分有很高的绘画研究价值。因此,既可以认为文字是图的补充,又可以认为图是文字的补充。所以,如果剔除书籍中的版画部分,那么“建本”概念就不存在了。2)建安版画是建本的一部分。建本往往成集册,建安版画就是集册中的插图或图示说明,因此,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建安版画和建本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二、建宁本、建安本和建阳本(麻沙本、书坊本)之间的关系。历史上闽北的建制和名称变化较多,容易引发的学术界概念混乱。要分清建宁本、建安本和建阳本(麻沙本、书坊本)之间的关系,前提要分清楚建宁、建安和建阳的建制关系,吴景帝永安三年建安郡设立,后因朝代更替,建制多次变革,名称也多次更换,至南宋高宗时期称为建州,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升建州为建宁府,管辖建安县(此建安县和建安郡非同一概念,在今县级市建瓯市境内)、建阳县等七县。由于建阳县属建宁府,古代建阳印制的图书可称为建宁本,宋人有称自己旧籍的习惯,所以当时的刻书工坊名号常挂“建安”二字,因此建本图书也称建安本,由于建阳县临县为建安县,所以极易名称混淆,建安县也曾有图书产业,但后来衰落,相邻的建阳县图书业却逐渐兴盛起来,一度成为中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安县的图书业规模、水平和建阳县的图书业不可同日而语。古代建阳图书主产地为建阳辖区的麻沙镇和书坊乡,因此也称为麻沙本和书坊本。因此,建宁本、建安本和建阳本(麻沙本、书坊本)基本为同一概念。当然也有文人直接称建本为福建本。
历史上的建阳图书业作为闽北的重要文化产业,规模宏大,从业人员众多,往来书商络绎不绝,具体的繁盛场景已无法重现,但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载还可以窥探一二,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建阳县令刘克庄写到“巍巍考亭为宋阙里,两坊坟籍大备,比屋弦诵。”明嘉靖《建阳县志》写道:“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明末清初时,建安版画产业虽有衰落,但依旧有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西江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装点江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建本图书不仅是中国本土销售,还通过跨国贸易等方式流传到朝鲜和东南亚等地,如今很多当地博物馆均能看到中国的建本图书,建本为中国文化传播做了重要贡献。建本在题材上可谓种类齐全,数量庞大,有孔、孟、朱等圣人学说,《春秋》、《尚书》、《礼记》等经典文集,还有佛学、医学、家居类等百姓用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称,历代“建本”图书,被列为国家级古籍善本的,史部书480种、子部书505种、集部书304种、丛部书8种。《古今书刻》(周弘祖著)称,建阳刻书仅在明代就已有366种。明嘉靖《建阳县志》著录建阳书坊的刻书多达451种。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印制《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列女传》、《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等小说图书,图文并茂,小说图书因图文结合而更受民众的喜爱,民众的喜爱就意味着销量大、影响范围大。
古代建本的得到发展的很重要原因就是版画的介入,同时建安版画借助小说图书的畅销逐渐成熟起来,这种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也成为建本的最要特征,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图书形式是建本最早创造,但随着建本调查的展开,此观点已不再被认可,更多的学者公认“上图下文”样式是建本首创,及建安版画是中国古代图书插画的最重要代表之一。
2015年10月“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了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借着“非遗”的东风,建阳区和麻沙镇、书坊乡两级三个政府做足了建本和建安版画文化产业的前期工作,比如:建立建本展示馆、建立建本相关协会、联合相关专家整理建本资料出书、传承人评选和培养等等,但建本并未有真正的产业出现,虽然已经有几家以“建本”为名头的公司注册成立,这几家公司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或者靠政府“输血”生存。探究其原因,还要从建本本身着眼,建本和建安版画本质上属于雕版印刷,其历史任务是图书印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图书制造业已完全机械化,甚至智能化,所以以单纯延续其图书印刷的功能是行不通的。
通过调查分析,中国多数成功的木版印刷文化产业,比如: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大多以年画产品为主打,年画具有象征性、趣味性、观赏性、通俗性、装饰性等特征,而建安版画自产生之日起,也具有观赏性、趣味性、通俗性、装饰性等特征,建安版画完全可以雕刻受大众喜爱的故事题材,以单幅或连幅的方式呈现,使产品既美观、有趣、通俗,又能装饰空间,但不能照搬照抄其它版种的年画题材,这样产品不具有竞争力。有不少藏家收藏古代建本的原板后,或放置收藏架或装框悬挂墙体,极具有装饰性,由此思路展开,可以围绕建本和建安版画的原板做开发,经过雕刻的原板是具有装饰性的木板,这样的原板是可以进行多方位的产品开发,比如:悬挂装饰、背景墙等。还可以进行全面的文创开发探索,解构元素,利用建本和建安版画的样式、形式以及呈现效果等,重组新的其它功用产品,这前期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版画是建阳区近邻建瓯市(古建安县)、松溪县的特色画种,两地版画家均称版画文脉传承于建安版画。建瓯版画一直享誉省内外,尤其是少儿版画,作品曾走出国门,在欧、美、亚等地参加国际性儿童画展,中央电视台曾为建瓯少儿版画拍摄两个专题节目,2002年,建瓯市荣获文化部群文司“中国版画之乡”称号。近年以来,松溪版画异军突起,2018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生态家园—福建松溪版画作品展”,自2000年至今,已连续五次荣获文化部“中国版画艺术之乡”,是中国唯一五连冠的版画之乡,先后有29件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90余件入选省级展览,260余件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两地版画家传承建安版画的文脉,进行当代版画创作的思路也是值得借鉴学习,建阳作为建安版画的发源地,也可以向两地学习,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版画艺术之路。
总之,建本和建安版画的新时代复兴,既要考虑到其艺术性的文脉传承,又要考虑其走向市场的经济效益,多方向探索,综合发展,要寻找出一条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