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作品里的中华文化

2020-02-26 15:41:19洪梓琳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哪吒中华文化传统

洪梓琳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1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至今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更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之一。

远古时期灿烂的“图腾文化”,独具一格、绚丽多彩,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是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文化”,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充满了狞厉的美,是中国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体现;秦朝的“楚辞汉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气势与古拙,也大有问鼎中原之意;唐宋的“唐诗宋词”,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明清的“市井小说文化”,则语言平实、揭露时代风貌,充斥着浪漫洪荒,更是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碰撞。在中国的历史上,更有享誉世界的“陶瓷文化”“丝绸之路”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浓缩,它们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共同构成了上下五千年连绵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的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象征。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中国的文化载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画作品、诗词歌赋、工艺美术,更有现代传媒、影视作品,而许多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输出,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2 影视作品独具中华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由于受到中华文化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等,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史。而在近年来更是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和电视的发展事业,产生了一大批有着超高关注度和口碑的佳作,这些作品有的甚至远销海外,比如国产电视剧《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它们都涵盖着我们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吸引了一大批国内观众,也深受海外观众的喜爱。

2.1 故事主线反映传统文化的底蕴美

在影视作品中,许多的故事内涵独具传统文化的底蕴美,比如李安的电影作品《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分别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中国传统的习俗“喜宴”和“饮食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子女与父母矛盾的无限放大,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更是中西文化的相互抗衡。

而近几年以来更是刮起了“汉服风”“国漫风”“非遗风”等传统文化的风潮,引来了全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追捧,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可以说迈出了国产动画电影崛起的第一步,影片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改编,围绕孙悟空、小唐僧江流儿、猪八戒、小白龙等经典人物,进行了新的叙述,将唐僧原本沉闷、古板的形象改编成了智慧、可爱的小江流儿,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绎,同时这些经典人物身上执着、正义、善良的品质,又带给了观众新的感动。

而2019年国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引来了无数国民的热议,相关话题多次登顶热搜榜。该片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改编,赋予了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李靖等文化符号的新形象,引起了国人对于国漫的热烈追求。故事以传统人物哪吒逆天改命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夹杂了哪吒与敖丙的深厚的友谊,探求了影片中人性的真善美,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人物,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坏人,每一个人物性格都是复杂多变的、立体的、令人信服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比如剧中的“反叛”人物——申公豹,它是豹子修炼成精的妖魔,导致他虽然有满身的本领,却得不到师傅重视,不能和太乙真人一样,拥有位列十二金仙的机会,才衍生出了他更改了魔丸和灵珠的想法,想要逆天改命;比如剧中哪吒的唯一的朋友——敖丙,他心存善念、知恩图报,肩负的却是整个龙族翻身的期望,他在“家族”和“朋友”的两难之间抉择,导致他做出了冰压陈塘关的举动,但最终还是被哪吒逆天改命的信念所影响,不认命,而结局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符合观众的审美和期待,也符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

所以,在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的甘于奉献、担当的精神,又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通过国漫作品,展现了哪吒勇敢的形象,以及渴望被世人认可的不服输的劲,最终逆天改命,成长为英雄人物的故事,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累计票房破50亿,进入内地票房排行榜第二名,兼顾了经济与社会 效益。

2.2 制作形式营造传统文化的诗意美

众所周知,有些国家的电影以高超的技术、创新的理念和成熟的产业化制作而闻名于世界,有些电影则以细腻的人物刻画为特征,还有些电影则以浪漫爱情闻名于世界,而中国的电影自然也少不了属于我们的特色,在我国许多的电影作品中,导演就经常会有意选取、布置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进行拍摄制作。

比如60年代的水墨电影《小蝌蚪找妈妈》,以中国画特有的的水墨风格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来营造我国传统文化的诗意美;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了美术片设计制作中;近几年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中的水墨、泛舟、山水、塔、伞、发簪、衣襟、人物走动的姿态等各种场景和道具,无一不是中国风的展现,而在配乐中又加入了1992年家喻户晓的经典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配乐《前世今生》,让《白蛇:缘起》和《新白娘子传奇》遥相呼应,让观众在熟悉之中,增加了一丝感动,这些无不是展现了我国特有的传统元素。

2.3 服化道打造传统文化的渲染美

除了制作形式上独具文化特色,在中国的许多影片中,导演还会有意识的运用精致的服化道,追求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此来达到他们心中的中国古典美。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导演总共给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准备了二十几套旗袍,每一套旗袍都与众不同,极具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代表性,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将中国古典文化里的含蓄与内敛表达得淋漓尽致,增添了民族 气息。

在《花样年华》这部影片中,导演会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人物心理的不断变化,给女主角苏丽珍准备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旗袍。比如女主角在看丈夫打麻将、去公司上班、搬家时都会穿着比较单一、色泽较暗的旗袍,以此表现她内心的孤独;而去见梁朝伟扮演的周暮云时,则会穿着颜色艳丽、色泽明亮的旗袍,以此表现她内心的明朗和风华正茂;但是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也注定他们无法克服自我,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

剧中,除了精致的旗袍,导演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怀旧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阴暗、低沉、压抑和伤感之情,昏暗的灯光、阴暗的房间、空洞的走廊、简洁的对话,再配上老上海独特的弄堂,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特色,而“弄堂”和“旗袍”又代表了近代上海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两者搭配相得益彰,毫无违和之感,展现了上世纪旧上海的风貌。

2.4 电影音乐蕴含传统文化的朦胧美

除了画面、服化道极具美感,中国的许多影片在音乐方面也别具一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影片锦上添花。饮食伴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因为特殊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在饮食时必须有音乐相伴。而李安的影片《饮食男女》里开篇的画面便是一位年迈的老父亲在厨房为自己的女儿们烹饪美食,紧接着便响起了耳熟能详的电影配乐,虽然背景音乐没有具体的歌词,也没有演员之间的对白,但是里面却涵盖了许多的中国传统乐器和中国古典音乐的元素,再配上父亲做饭时的洗菜声、切菜声、油炸声等等,充满了节奏美、韵律感和戏剧性,展现了中华美食复杂的制作程序和技艺的精湛,既表现了父亲为孩子们做一顿美食愉悦的心情,传递着家庭之间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3 运用现代化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的影视化

3.1 用影视语言呈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影视化的呈现,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导演的青睐,这其中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必不可少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关键就是看到底是以传统文化为幌子,打造卖点,还是以传统文化为内核,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像上文提及的几部影片,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给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体现。又比如电视剧《鹤唳华亭》为观众呈现了宋代的精美绝伦的点茶技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观众普及了投壶、马球等古代体育文化,电影《霸王别姬》让观众们了解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电影《妖猫传》则展现了盛唐的繁盛景象等等,这些场景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呈现,剧情的一步步推进,让观众们形象的解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3.2 用真实影像诠释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经修饰的美,比如历史悠久的长城,它饱经风霜,却又连绵不断,参与了中国千余年历史的变迁;金碧辉煌的故宫,它象征着威严、大气,见证了明清两朝帝王的权力斗争、等级制度的更迭;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它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是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等等。而这些传统建筑、传统文化通过真实影像,以纪录片的方式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会让观众更加信服、赞叹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最近几年,像《圆明园》《大国崛起》《敦煌》等我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相继播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20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更是引来了无数网名的热议,片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整的呈现出了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获得了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更带动了故宫文创的热度,激起了“藏品”变成“商品”的热潮,相关店铺每年更为故宫带来上亿元的收入,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3.3 以综艺节目打造传统文化新热点

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就需要承担起促进人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的任务,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将思想教育充分融合到艺术审美中。

最近几年,许多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应时而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气息,掀起了国人重温国学的新浪潮。比如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等节目,这些节目运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效果,有些节目效仿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都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带动了全民重温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达到了文化传承与娱乐传播的有机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再一次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4 结语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任重道远的,需要几代人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脉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电影、电视行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创造,电影、电视等媒介的不断发扬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作品将会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强有力的抓手,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热议。

猜你喜欢
哪吒中华文化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哪吒买“车”
趣味(语文)(2021年4期)2021-08-05 07:52:02
哪吒VPro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哪吒留学实录
趣味(语文)(2021年12期)2021-04-19 12:16:06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