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策略研究

2020-02-26 15:41:19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职业院校院校

刘 鹏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1 现状分析

2015年,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工作。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27所职业院校开展国家级诊改试点工作;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鲁教职字[2016]46号),启动教学诊改试点工作。山东省也是全国唯一中职和高职同时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试点省份。

教学诊改启动以来,从政府主管部门到职业院校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如推出了教学诊改配套制度,组建了诊改专家队伍,开展各类诊改专项培训,院校层面组织专家讲座等。教学诊改逐步形成了教育部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二级管理、专家参与指导、院校主导的局面。教学诊改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经历“制度-机制-能力-文化-行动”历史阶段,建设成效显现周期长,且受制于教学诊改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属性,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用显性指标测量。但多数院校在行政传导推动下,或多或少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健全了组织体系,明确了各层面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构建了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2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策略研究

2.1 立足本校学情校情,建立质保长效机制

开展诊改工作必须在各个层面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在学校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诊改工作,并不是另起炉灶,对之前质管体系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别出心裁,设计不符合校情的空洞方案,而是要立足本校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确立“以诊求改、以改促升、诊改结合、循环提高”的工作方针,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以校本数据中心的完善为支撑,将诊改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常抓不懈,才能抓出实效,才能构建并真正运行多层面、多维度、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长此以往就能建立学校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反过来并将文化固化于制,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2.2 制定目标链标准链,打造诊改逻辑链条

诊改首先要制定目标和标准。找准诊改的起点,打造“目标链”与“标准链”,至关重要。目标是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标准是目标的具象表现,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清晰的标准。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标准,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又根据什么进行诊断、改进?目标是诊改动力产生的源头,诊断就是通过现状和目标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和偏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消除偏差的愿望,再转化为学习、创新、改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比较,一切任其自然,诊改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诊改首先要制定目标和标准,按照专业建设目标体系—专业建设标准体系—专业建设制度体系的逻辑链条组织开展诊改工作。目标和标准尽量用可监测、可量化的指标,既要有定量的数据,又要有定性的描述。

2.3 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激发办学内生动力

在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中,教学质量管理从无到有,并成为专门的管理领域,形成相对独立且稳定的行政管理体系。而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治理情况的复杂性及教学工作的复杂化,使其管理更需要注重基于规范化的科学决策。主要体现在,一是机制体系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化进行,内部诊改的组织保结构及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二是人员专业化,在专家及上级指导下全员、全过程推进诊改,实现教学诊改推进主体的专业化;三是工具的专门化与科学化,教学诊改特别强调过程信息化,重视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数据建设及应用,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通过规范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由自发行为、行业群体控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质量要素自觉运行的自律行为,教学质量管理也由分散化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2.4 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核心职能。但是,教学的核心地位通常在实践中受到其他职能的冲击,或者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通常沦为日常运行机制,而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目标定位,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教学诊改应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自我诊断无论是为了促进学校改进,还是为了加强管理有效性、增强办学效益,其根本都是为了学生发展。脱离了这一根本,任何形式的学校自我诊断都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通过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既是高职院校组织属性内部诉求,也是学校“生本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总之,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健全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完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五系统、五层面、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智能校园,形成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制度,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打造持续深入、全面渗透的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实现学院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职业院校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中国盐业(2018年23期)2018-03-30 01:29:30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中国盐业(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6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