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野 闫 明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在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互联互通,高校党建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航向标,而思政教育则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当代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三全育人作为工作准则。作为国家整体党建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承担了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使命。在具体的党务工作中,高校各级党组织与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按照共产党的要求和准则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有规划有步骤的管理与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内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同学的实践活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战斗堡垒和党建工作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为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创造良好的平台,并且很好的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因此,加强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的实效性,可以很好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 力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内容,贯穿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对于高校而言,基层党组织的成员都是由年龄相仿、专业相近并且有着相似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朋辈群体属于重要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高校学生共同构成亚文化圈。这种文化可以支撑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为其接触与适应实际社会文化奠定基础[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肩负着选拔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基层党组织,并通过思想教育来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伟大使命。充分发挥党员的朋辈力量,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端正入党动机,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加强共产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吸引力,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荣誉感和责任感,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为党建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提供有效方法。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互衔接,相辅相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的坚实基础,而高校党建又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成果。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党建工作一体化在思政教育中还不是很突出,将二者相融合的意识比较薄弱。在高校,大学生接受党的洗礼、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党支部,由于受众面较窄、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弱。在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以及积极分子是重点的考察和培养对象,党务工作者在工作时更加注重的是服务和管理,很容易忽视思政教育。同时,在大学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虽有涉及但也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党建知识,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育人成效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趋于传统化的发展,套用传统的方法,工作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重视教育的内容,普遍存在把重点工作落在完成上级的任务上。导致思政工作在现实实践中没有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思政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此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辅导员一般都身兼数职,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之辅导员一般相对年轻,实际经验较少,所以在工作中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对学生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关注思想状态有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这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打了折扣。同时,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来说,相关的培养方案只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安排了课程,高年级安排的较少,短期的、分散的课程不能使大学生受到系统而深入的教育,思政教育的效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很多高校都有专职的党建工作部门,设立了各级基层党组织,配备了专兼职的党务工作人员,但是在工作中,党建工作的引领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基层党组织为了提升既定工作的效率,“浑水摸鱼”“草草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指示精神缺乏认真的领学研讨,有的仅是在行政会议中点到为止,相关精神的传达打了折扣,青年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掌握和执行党的要求,不利于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高校党建的指引作用弱化。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红色网络战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部分高校的党建教育网站、党建微信平台、党建微博博客等的更新不及时,没有随时上传最新的、重要的党建思想和活动,线上线下互动缺失,使红色网络阵地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其快速、广覆盖的积极引导作用,逐渐使大学生的学习率、阅读量下降。多种原因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统筹指引作用。
新时期,高等学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工作,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聚焦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高校须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需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舵手”。其次,积极构建文化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应积极统合文化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并在打造文化精品中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后,完善高校针对工作在思政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以及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从源头上激发“带头兵”的工作热情,解决制约其关心的成长晋升瓶颈问题,从而使思政工作队伍更加具有凝聚力,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培养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机构,须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到高等教育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经验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立报国志践报国行。积极弘扬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校应努力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和思政教育的互动,开拓新的教育平台。一是积极打造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思政教育平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占领网络新阵地,唱响网上主旋律,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设立网络宣传站、开设云端党校、组建网络小红军、创建党建公众号等,使思政教育在遵循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更加生活化、更加立体化、更加个性化。二是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平台。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校要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活动主旨,把控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导向,多办思想境界有高度的高品质活动。以党建为引领,开展感恩、诚信、道德、奉献为主题的各类教育活动以及党务知识竞赛、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实现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使党的先进思想贯穿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4]。通过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堂讲授方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使思政课教师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好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领路人。二是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高校加大优秀典型的宣传,开展先进共产党员评选、身边的好人评选、励志成长成才评选等活动,实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形成榜样效应、传递正能量,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三是重视课外活动的辐射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参加扶贫支教、助孤助老、科技兴农等志愿服务,打造精品主题党日、团日以及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