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2020-02-26 14:05鸿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康 鸿 鹏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积累,承载着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人类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应对挑战需要经济力量,更需要文化力量。加强文化教育,巩固民族之魂,特别是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1.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如今,文化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有更高文化素养的成员。顺应时代的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7]5000年来中华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治国理政,从天文地理到政治哲学,无处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共同的文化历程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认同,正是这5000年厚重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让这种文化认同坚如磐石。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青年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多种文化信息。大学生对当代文化思潮具有较强的接受性和包容性,但也存在辨别性和判断性较弱的问题,易受外来文化的吸引而弱化自己的文化认同。高校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

3.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8],“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9]。青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可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青年人的努力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2],文化自信是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历史观念、文化观念,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智慧和人才支撑。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坚定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会助力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着力进行。

1.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第一,完善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相关专业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运行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形式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时,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可以开设关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第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创新考核方法,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层面多角度收集考核信息,充分发挥综合考核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2.丰富教育方式

要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当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发掘并分享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礼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创新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使其真正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热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结合时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文化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具备了过硬的文化素质,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对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文化素养,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进修,尤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又有高尚的精神情操,成为跟得上时代发展进程的优秀引路人。

4.强化新媒体的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融合,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进一步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是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网络、自媒体是他们社交、学习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手机和各种应用软件与他人分享现实生活,传播人生理念,也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恰当运用网络系统软件,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生动形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平台构建与资源共享,构架“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学生搭建高水平、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多层面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结语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动力,青年一代要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需要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更能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在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更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强化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机制,丰富并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新媒体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以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综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