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惠 欣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81)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对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河北省到全国,从地方到中央,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的不断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追根溯源,西柏坡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革命时期的发展与创新,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柏坡精神共同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丰富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有重要意义。
西柏坡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着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乏修身自立、奋发图强的典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虽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彰显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一直备受中华儿女钦敬,在每个时代都以其独具特色的形态得以传承。西柏坡精神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顺应时代要求、勇于变革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事异则备变”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革弊,须从源头理会”,勇毅坚韧,在打破旧制度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从来都不乏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的仁人志士,他们从不因循守旧,而是积极倡导变革图强,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进行社会变革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1439,毛泽东同志对于传统文化中勇于变革精神进一步拓展,体现出了坚决彻底的变革精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源深流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沉浓厚的民本情怀。唐代魏征借用荀子的理念,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古代先贤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厚重恢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与仁厚。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同时,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念,提出了“坚持依靠群众”的民主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土地革命,让一亿六千万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是民本思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德修身,是中华礼仪之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谦和重礼思想的集中体现。“满招损,谦受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表达了古人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道尚德的价值追求。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438,强调共产党人要谦虚谨慎,发扬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保障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西柏坡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宗同源,联系紧密。西柏坡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能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在动力。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凝练而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其内涵深广,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勇于变革、以民为本、崇德尚礼等内容,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将近九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新时代,西柏坡精神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最大现实,“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坚定走中国道路。建国7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并奋进在强起来的征程中,但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矛盾和问题。例如,国际上面临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巨大挑战;国内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不仅要居安思危、凝神聚气搞建设,而且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伟大创举。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革命的彻底胜利,也面临着建立新政权,执政全中国的考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能不能领导革命胜利之后的经济建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1]1439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著名论断,进一步说明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勇于改革创新[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关键期,需要不断探索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分析新特征,进行新实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改革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解放思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头,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擘画,铲除弊端,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有“鲲龙”出水、“蛟龙”潜水;还有港珠澳大桥通车、“复兴号”列车让中国速度走向世界;更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让东方巨龙发出豪迈的中国声音。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这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彰显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的立场,以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思想[4]。《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西柏坡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革命胜利果实,百姓积极参加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人民政权后,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6]。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7]中国共产党为民而创,靠民而兴,因民而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始终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谋幸福,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民族谋复兴,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把党的一切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检验标准;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友善等内容,是崇德尚礼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崇德尚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提高全民素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凝神聚魂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汇集到了西柏坡精神之中。”[9]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创造性地继承西柏坡精神,而且要创造性地弘扬西柏坡精神,把弘扬西柏坡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例如“修齐治平”的家国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一片丹心图报国”的献身热忱,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等,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情怀,能更进一步引导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
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寻西柏坡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脉,凝练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例如团结统一、和平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包容、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