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义,刘 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a. 文化传播系,b. 教务处,四川 遂宁 629000)
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占四川省总面积62.9% 的民族自治地方贫困落后,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更是因集中连片贫困而备受关注。为从根源上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四川省于2009 年开创性地实施了大规模跨区域的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即在9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四川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四川内地优质职业院校免费接受3 年中等职业教育,并尽力帮助实现就业[1]。
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实施范围覆盖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 个深度贫困县。 截止2019 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73 亿元用于“9+3”免费教育计划,内地先后有100 余所中职学校承担该任务,累计招收藏区学生5 万余人和大小凉山彝区学生近3 万人[2]。
2012 年随着“9+3”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生人数递增、民族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语言交流障碍、独特宗教信仰、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给承担“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高职院校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第一批承担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现有在校学生近1.5 万人,民族地区学生占1/9,在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对口帮扶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20 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收“9+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达到500 余人,涵盖藏、彝、蒙、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学生,在招收生源类型中占1/3,在全省同类型高职院校中占比排名居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探索优化民族地区“9+3”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重点,致力于构建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
大多数“9+3”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学习态度较好,知道学习来之不易,能正确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虚心进取,勤奋好学,上课认真积极,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项任务。只有少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的能力薄弱,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打游戏、玩手机、睡觉,最终导致考试挂科。在校外实训和实习中,“9+3”学生大都吃苦耐劳,能服从企业安排管理,受到企业好评,只有极少数学生不愿接受企业管束而提前结束实习,导致实践实训不合格,延后毕业。
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很多专业课内容重复,导致很多“9+3”学生在高职的学习中对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若是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能产生师生共鸣。比如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在风物特产、民族知识、宗教知识等内容学习中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收集讲述自己家乡的情况,学生很乐意分享,学习积极认真,具有浓厚兴趣。另一方面“9+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没有被激发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知识兴趣就不够浓厚。相反,有些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方法多样化,学生上课兴趣浓厚,且学习效果较好,哪怕是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英语,一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民族地区“9+3”学生由于受到文化背景、学习基础和生长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在三年高职学习中,专业学习能力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学习方法不当。民族地区“9+3”学生在学习中,上课认真,刻苦努力,喜欢动手实操,但是学习效果不明显,原因之一是学习方法不当。比如课前缺少预习,课中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后缺少复习巩固,没有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归纳,没有强化记忆,因此对知识认知深度不够,就难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展现。
二是分析理解能力有偏差。民族地区“9+3” 专业学生由于小学和初中时期知识积累有限,其分析理解能力与内地高职教师授课的思维方式有所偏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比如在《景区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反映难度较大,难以将诗词进行赏析,更难以将诗词运用到导游词的讲解与创作中。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由于部分“9+3”学生在中职阶段对《语文》、《普通话》、《导游业务》等课程掌握不够,训练提升不到位,导致高职阶段语言类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如《口语表达与技巧》、《模拟导游》等课程,学生就会呈现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不足等情况。
针对民族地区“9+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特质及学习状况,以“融合”为基点,构建形成“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四位一体,“学校—企业—家长—学生—老师—同学”六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深化“理实一体”“内外共育”的民族学生“融合”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效果。
“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9+3”学生专门设计,从第一到第四学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第五学期到企业完成工学交替,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从而一步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实操能力的提升,有效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是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在专业理论学习中,要求“9+3 学生完成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三个基本部分课程,合计43 门,课内总学分124 学分。专业知识学习根据民族地区“9+3”学生基础,采用混合分班和混合分组融合共进的方法,把“9+3”学生和其他生源学生混合分为一个班或一个组,由学生轮值担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各科目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重在培养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兴趣。
二是开展针对性实践实训。在实训场所、企业、实训方式选择上,充分考虑民族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筛选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企业,比如景区讲解实训选择有关藏族文化和彝族文化的博物馆和景区,导游带团实训选择前往少数民族地区,酒店服务实训选择具有民族主题的酒店,以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达到实践实训预期目的。
三是推进工学交替“民族化”。为了“9+3”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根据学生特性分配岗位,采用校内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小组组长三管的方式。即校内指导老师通过在线课堂对工学交替学生进行监管和指导,每周根据岗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岗位应有技能任务。同时老师通过各种通讯和网络手段,重点做好民族地区“9+3”学生的经验交流、总结和评分,以此激励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则是采用师徒制的方式,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9+3”学生选派专任老师对他们的生活、心理进行帮助,从而快速的促进“9+3”学生适应企业。小组组长管理,主要是选派积极向上,表现较好的“9+3”学生作为小组组长,发挥“领头人”的表率作用,从而帮扶所有的“9+3”学生顺利完成工学交替。
四是实施“自主”顶岗实习。“9+3”学生采用自主实习的方式,即自愿选择实习企业,因此学生实习单位较分散,采用学校和企业双管的方式。校内指导老师则根据“9+3”学生每周完成的实习工作总结,与学生有效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企业指导教师通过评分考核表对实习表现进行评分。评分不及格学生不能获得顶岗实习学分,不能正常毕业。自愿选择顶岗实习一方面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锻炼了学生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结束以后,表现良好,留在实习单位的机会比较大,从而提升了“9+3”学生的就业率。
民族地区“9+3”学生“四位一体”的人才融合培养构建需要“六方共育”为支撑和保障。
一是学校和企业共建。作为学校要全方位做好人才培养的管理和保障。第一,要严格管理学生和老师,做好各方面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和考核体制机制。比如建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实训、实习考核制度。通过各种制度去除“9+3”学生的“惰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第二,在实训中需要学校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对“9+3”学生实训实习建立专项资金。如在导游带团实训中,针对“9+3”学生进行住宿、门票、交通补贴,以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第三,建立健全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常规的实训室如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形体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等,还可以增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实训室,如与民族地区有关旅游文创商品展览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加强联系对接,开辟更多民族地区企业、行业作为合作对象。多样化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可以为“9+3”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空间。第四,建立分级教学,特别对英语学习,通过入学英语测试,进行分层教学,从而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目标。
作为校企合作企业,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岗位能力的分析和培养,强化实训实习中对“9+3”学生的特别关注和指导,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达成文化认同和思想的共鸣,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家长和学生共进。民族地区学生特别尊重和孝顺父母,通过父母能较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为此,特别注重“家校共育”,从新生入学开始,结合家长和家乡资源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并细化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家长自己未来的学习规划。同时,学校给家长分发一张评价表,让家长及时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做出评价反馈,以此促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并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更好的确保了民族地区“9+3”学生能够在规定时段内完成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作为学生,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制订三年的目标规划(考取的证书,毕业以后想要从事的工作等),明白专业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毕业条件,懂得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竞选班干部、积极入党等,让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并获得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老师和同学共济。从老师角度,建立帮扶制度,专业老师从课堂、生活等多层面帮扶5-10 个学生,在文化认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进行三年的跟踪和帮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信心,构建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在班级中组建帮扶小组,让汉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融共进,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建立民族和文化认同感。
四川民族地区“9+3”学生教育问题,自2012年招生以来,成为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四川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推动实施,各研究机构、高校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针对民族地区“9+3”学生进行的“四位一体”和“六方共育”的人才融合培养模式实践应用,在学生民族认同、习惯养成、技能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探索了民族地区学生培养的新方式和新路径,但民族地区“9+3”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中高职院校深入探讨,不断创新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民族地区“9+3”工作才会更上新台阶,再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