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目标的医科院校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2020-02-26 03:35万赫达樊清华刘齐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校园文化交际

万赫达,樊清华,刘齐玉

(山西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情感目标的影响

(一)情感目标的界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在1956年最先提出教育目标应该从不同的类别领域加以划分,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此概念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教育目标的完整性,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随后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共同编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出版问世,认为情感领域主要涵盖情感、态度、兴趣与价值观;此外,根据价值内化的不同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细化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化、价值观念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并认为情感教学是一个外在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有经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等不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价值观[1]。这一分类系统与我国三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匹配。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同时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单纯通过课堂讲授是无法实现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重视情感目标的培养,增加学生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实践养成才是有效的途径。

(二)培养国际学生情感目标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教育、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与联系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我国的综合实力、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在稳步提升。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2]。由此可见,中国正在从一个教育弱国发展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并且逐步走向教育强国。我国向世界输送大量出国留学人员的同时,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地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国。

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3],总体发展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3]。因此,高校须迫切意识到对国际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加强情感目标的教育,以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具有中国情结的国际学生。这不仅关系我国国际教育的长远发展,更是一项事关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和平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工作。

(三)校园文化活动在国际学生情感目标培养中的作用

2017年由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国际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为其参加文体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这一系列的举措旨在促进国际学生积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延伸国际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进而丰富国际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落脚在国际学生情感目标培养上,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作用。学校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国际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于国际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在这样的育人思想指导下策划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二是激励作用。这体现在提升学习能力、拓展社会交际、增强才艺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活动当中需要国际学生参与其中,方案草拟、排版设计、宣传动员、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应急备案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对国际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例如校园运动会培养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三是塑造作用。国际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调整心智与行为,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等外在制度规范。潜移默化中,国际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内在情感得到良好塑造。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隐性力量,对于国际学生的情感培养具有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参与主体也更多元化。高校应当抓住这些特点,着力策划组织高水平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在校学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锤炼品质、涵养道德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二、医科类院校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现状调查

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专业国际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17年教育部《十八大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中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在华学历生达21万人,学历生中就读人数最多的学科依次为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4]。如此庞大数量的国际学生群体成为医科类高校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开展的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也展现出国际化育人的理念。活动不再单纯是为国际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而是通过搭建多元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平台,指导学生理解文化多元性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高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帮助广大国际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情感目标,笔者以山西医科大学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向在校国际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被调查者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71.70%。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从性别来看,男生人数占58.00%,女生人数占42.00%;从国籍来看,主要来自巴基斯坦(42.10%)、印度(22.70%)和印度尼西亚(15.70%),学生国别数为18,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占比85.00%;从年级分布来看,三年级学生占55.80%,二年级学生占44.20%,年龄集中在18—23岁。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一)形式单一、特色不足

调查显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对医学院校的特色体现还很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超过半数以上在校国际学生参与的活动主要为运动会(76.70%)、春节联欢活动(62.70%)以及参观生命科学馆(48.80%)。当问及校园文化活动中是否体现专业特色时,只有51.94%的学生认为获得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6.22%的学生认为没有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对未来活动的期望中,有不少学生表示希望活动内容能够与医学专业相关联,建议开展诸如参观医院、药厂和养老院等活动。

(二)中国文化吸引力强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

问卷结果显示,国际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依次是了解中国文化(77.52%),提高汉语水平(65.89%),想认识新朋友(44.19%),等等。这说明,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对未来活动的期望中,学生普遍反映希望能够学习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更好地与中国人打交道,更好地融入在中国的生活。这说明,缺少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与中国师生以及与其他国家同学相处过程中面临困难。

(三)情感目标的重视程度较低

医科类院校近年来逐渐重视对国际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影响的人文教育,将医德修养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中,在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中的渗透还很不够。在与医学主题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方面,忽视了对国际学生特殊群体情感目标的培养。笔者认为,只有在引导国际学生真正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及发展现状之后,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而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到国情、省情和校情的国际学生仅占37.98%,远远低于提高了交际能力(72.09%)、提高了运用汉语的能力(62.79%)以及增强了自信心(62.02%)的比例。这说明,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对国际学生情感目标设定以及实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情感目标培养视角下医科院校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思考

当前来华国际学生群体呈现出需求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国际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要求也愈加明显,这对与之配套的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目标指导下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国际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更好地实现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将语言交流放在突出位置是促进国际学生“知华”的必要途径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是服务于第一课堂的,尤其是针对国际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应该是以提高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筹划酝酿之初,就应该考虑国际学生接触中国学生的群体有哪些,活动中运用汉语的机会有多少,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汉语方面的收获有多大,等等。

国家有明确文件规定,外国留学生必须通过新HSK(汉语水平考试)四级才能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因此,围绕汉语学习开展的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汉语课堂的良好延伸,如汉语朗诵比赛、中华古诗词背诵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国际学生书画大赛、国际学生中文歌曲大赛等。这些活动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贯穿在其中,能够激发国际学生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热情,促进国际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二)注重中外师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步培养是促进国际学生“友华”的重要方式

从国际学生角度来说,经历了初到中国的“蜜月期”后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十分普遍,国际学生在饮食习惯、气候水土、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难以适应而产生思乡情绪,影响在校的学习生活。许多医科院校都有针对培养国际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活动,最先安排在新生入校教育中,逐步延伸至汉语课堂乃至专业课堂。这说明学校注重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国际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在中国高校的学习生活,但同时大多院校较少关注中国学生是否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如何恰当地与国际学生进行交际。国际学生群体在国际化程度较低的校园内是一个新兴群体,中国学生会因新鲜而被吸引,想要了解并熟悉他们,然而没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支撑,会不可避免地在认识和相处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除了学生以外,中国教师包括任课教师以及管理教师,也应该重视跨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是第一次接触国际学生,将给中国学生教学的方式照搬到国际学生课堂上,显然并不合适。例如中国教师的随堂测验是一种突击检查,但是对于一些来自“不确定性规避原则”较强的国家的学生来说,就很难接受这种方式。

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培养中外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要动员有过海外经历的教师参与其中,他们既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又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与策略,有助于使活动成为促进跨文化知识获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双向、广泛、多层次的载体,促进中外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

(三)彰显医德教育的鲜明特色是促进国际学生“爱华”的应有内容

医科院校应依托现有优势资源,拓宽校园文化活动覆盖范围,彰显医德教育鲜明特色,促进国际学生在知华、友华基础上更加爱华。比如,山西医科大学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技能大赛、“大画医学”比赛、医学文化主题展等已经相当成熟的医学主题活动中,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其中不仅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能体会所蕴含的高尚医德。此外,中国学生参与的“社区义诊”和“三下乡”社会实践都可以将国际学生吸纳进来,也给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比如天津医科大学组织国际学生参观传统医药企业。

为弘扬和传承医德精神,还可以开展“杰出医者事迹学习”主题活动。如山西医科大学组织国际学生学习杰出校友——荣获国家第一枚白求恩奖章的赵雪芳、荣获南丁格尔奖的杨辉护士以及在学校百年历史中涌现出的许多医者仁心的感人事迹,并结合学校国际学生生源大多来自非洲的实际,组织学生学习援非医疗队的事迹,引导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来到中国,立志学成后回国献身自己国家的医疗事业。

四、结语

在向国际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同步培养,对于丰富完善医学专业国际学生的在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筹备和开展的过程要在情感目标的带动下服务于弘扬优良道德精神和传播灿烂中华文化的目标,医科类高校要突出医学、医德特色,塑造培养出一大批医学知识技能过硬、仁义品德高尚、具有中国情结的优秀国际毕业生。

猜你喜欢
跨文化校园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两块磁的交际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