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勃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度量衡划一是实现单位统一和市场平等交换的基础,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混乱的度量衡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同时国外的一些度量衡新制也慢慢传入中国,内外合力的作用下近代中国的度量衡使用情况更加混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度量衡制度进行了一些变革。
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度量衡使用情况十分混乱。计量学家吴承洛在其《划一全国度量衡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我国近代度量衡“地各异制,家各异器”[1]。他认为混乱的原因有历代标准之遗留、民间度量衡不遵法度、国外度量衡输入等。吴承洛统计了当时全国各种尺度数千种,量具数百种,当时国内度量衡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鸦片战争后,国门逐渐打开,外国度量衡标准也随之进入中国,这就是所谓的“海关权度制度”,使得国内度量衡制度更加混乱。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开始着手划一度量衡,经过一系列比较,清政府决定效仿日本改进国内度量衡制度。1903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通商行船续约》,随后清政府正式以日本为蓝本,制定出完整的度量衡划一计划。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再次强调了度量衡划一的重要性,1907年,清政府下令度支部和农工商部制定一套关于度量衡改革的法案,经过6个月的制定,两部门制定出了度量衡《推行章程》和《划一度量衡制度》并上呈清廷,这两部法案可视为清政府划一度量衡的具体方案和指导思想。由于清政府积重难返,此次度量衡改革一拖再拖,效果不甚理想,仅四川、江苏等省有一定成果以外,其他省大都毫无成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度量衡改制也无疾而终。虽然清末的度量衡改革未起到预期成效,但清政府制定的这几次度量衡划一工作在接轨国际、制定标准、法规管理方面都体现了向近代化所做的努力,为民国度量衡改革奠定了基础。
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在工务司下设立度量衡科,专管度量衡划一事务,在拟定权度法草案时,决定采用甲乙两制的方法,甲为我国传统的营造尺库平制,乙为世界万国权度公制。1914—1915年,北京政府公布了《权度条例》《度权法》《官用权度器具颁发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以保障度量衡划一的推行。为了贯彻这些法规,农工商部将原有的度量衡机构改名为权度制造所,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度量衡划一工作,其中北京、山西两地推行效果较为显著,云南、江苏等省的划一工作也有一定规模[2]。虽然民国北京政府下令全国划一度量衡,由于政局及经费等原因,推行工作不尽人意,除了山西、北京两地度量衡划一基本完成之外,其他各省市尚处于筹备阶段,效果不甚理想,但这些措施为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起到了铺垫作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继续度量衡划一工作,制定公布了《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度量衡法》《度量衡法施行细则》,结束了晚清民国以来关于度量衡标准的争议,为度量衡划一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1930年10月成立了全国度量衡局,计量学家吴承洛任首任局长,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县等度量衡检定分所也相继成立,开始选拔人才,制造度量衡标准器等工作,将全国度量衡划一工作按时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三期推行。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经费不足等原因,至抗战爆发前夕,全国只有沿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少数省份基本完成了划一工作,其他省的进展缓慢。总体而言,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度量衡划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系统的一次度量衡改革。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鸦片战争以后,浙江成为开埠省份,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为近代重要通商口岸,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由于晚清民国时期政治历史等原因,这一时期浙江省市场上使用度量衡器具种类颇多。有人做过统计,当时浙江杭州的旧木尺每尺合0.84标准市尺,旧三元尺每尺合1.036标准市尺,象山县的旧木尺每尺合0.61标准市尺;杭州的旧杭升每升合1.053标准升;杭州的旧炭秤每斤合0.57标准市斤,宁波的旧官秤每斤合1.106标准市斤;面积方面,杭州的旧一亩合0.711市亩,宁波的旧一亩合0.224市亩[3]。从市场角度看,浙江市场上度器约有三种,量器亦有三种,衡器约有四五种,例如海门镇度之常用者约有三种,量之常用者计二种,衡之常用者约有五六种[4],不一一列举。混乱的度量衡制严重阻碍了近代浙江经济的发展,因此划一省内度量衡很有必要。
1908年,浙江省接到清廷《部颁推行章程》后,和中央规定器具对比,发现并无可以留用的旧器,无法划一全省度量衡[5]。随后,浙江省财政局在做宣统三年(1911)预算时,将省度量衡局经费列入地方经费,遭到劝业道反对[6]。清朝灭亡后,清代浙江省度政划一工作也无疾而终。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继续筹办度量衡划一工作,由于经费、政局等因素,此期浙江省划一度量衡工作仅进行筹备工作,且效果不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和《度量衡法》,开始度量衡划一工作。依照全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分三期推行,第一期江苏等23省市应于民国19年7月前设立检定所,第二期四川等10省应于民国20年7月前设立检定所,第三期青海等4省区应于民国21年7月设立检定所,全国最迟于民国22年底以前完成划一。将全国度量衡划一工作依照交通和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三期,浙江省属于第一期。
浙江省政府于1927年7月25日成立。1930年8月,省政府公布了《浙江省度量衡划一程序》,由杭州、宁波两市首先推行,其他市县依照经济发展水平循序划一。首先设立浙江省度量衡检定所,督促省各级政府于民国19年10月起,3个月内成立各县度量衡检定分所,并规定全省在民国20年终以前完成划一[7]。
1930年1月1日,《度量衡法》正式生效,随后制定了度量衡标准器,加以编号后颁向全国。分送各省市器具中,浙江省为第52号;随后在发给各县市度量衡标准器号数表中,将浙江省所属的富阳县、德清县至衢县的编号为第164至第202号[8]35。浙江省政府于同年也成立浙江省度量衡检定所,并制定规程,各县市设度量衡分所,委任视察员项竞为省检定所所长,经浙江省委员会第302次会议通过[9]。同时也制定了《浙江省度量衡检定所组织规程》,设置了省内检定所组织结构。根据规程的规定,本所设左列二股:总务股和检定股,总务股负责管理关于度量衡文书、会计、宣传、登记等事项;检定股掌理检定、检查、指导、制造、推行新制度量衡等事项,总设所长一人,股主任二人,会计员一人,检定事务员若干人[10]。此外,还制定了《省度量衡检定所视察各县划一度量衡办法》等法规,以确保度量衡划一顺利进行。
为了培养全国度量衡人才,工商部成立了全国检定人员养成所,于1930年开办第一期养成期,开始全国范围内选拔度政人才。1930年4月,浙江籍裘国群、丁文渊、方寿矩、徐凤超、沈志兴在全国检定人员养成所第一期高级班毕业,毛邦本、袁开先、王家顺于初级班毕业。1930年10月浙江人项竞、魏之屏于全国检定人员养成所第二期高级班毕业,吕章法、林兆荣、周绥邦、富德寿于初级班毕业。截止至全国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第7期学员毕业时,浙江省一共选送毕业了检定员共30人[11]。1930年8月制定检定人员训练班章程,1931年3月,训练班开办,正式开始度量衡划一工作。
1929年4月,工商部公布《全国度量衡局制造所规程》,规定了全国度量衡标准器的制造、标准等事项,度量衡制造所在全国主要省份设立,其所制造工具上面皆印制“工商部度量衡制造所制”字样[8] 67。浙江省为领取或购买最多的省份之一,各种标准器几乎样样购买或领取。1933年9月,浙江省政府派员视察第一期、第二期各县划一度量衡实况,第一期为鄞县、绍兴、余姚、慈溪、镇海等县,第二期为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海宁等县。划一结果除上虞县“成绩未见优良”外,其他县划一结果尚佳[12]。截止至1935年,浙江省各县第三期民用度量衡器,除了永嘉、平湖、鄞县、定海、孝丰、平阳、景宁,其他县已于上一年度完成划一。 为了保障推行划一工作顺利进行,浙江省度量衡检定所制定了度政工作计划,统领全省度政划一工作,步骤如下:一、例行检查度量衡器具;二、指导制造精细度量衡;三、取缔不合定程之外度量衡器;四、划一医药化学用等液体量器;五、扩充检定设备;六、训练检定人员;七、复检各县地方标准器及检定用器;八、推行特种度量衡,如电表,温度计等;九、筹设度量衡制造厂;十、宣布全省度量衡完成划一[1] 67。另外,各地还设立了度量衡考绩规则,如给予督促改用新制者嘉奖、记功、颁发奖状等不同程度奖励;给予督促不力以至延期、虚报数据、划一毫无成绩者申诉、记过等惩罚[13]。
关于度量衡推行过程,兹举金华县的例子说明之,以窥县域度政推行情况。1935年12月,金华县政府向浙江省度量衡局呈报了该县推行度政情况:金华县度量衡检定分所于1931年7月成立,负责推行全县度量衡新制,推行数年,成效显著,于1935年7月1日宣布全县划一完成,并请浙江省政府建设厅派员视察。第一,进行宣传工作,将全县分为一至五个区域,分别派检定员召开演讲会,并携带标准器赴往展览;此外也注重文字宣传,如出版《度政月刊》等有关刊物。第二,调查旧制,由县政府召集各商会征集各业度量衡器具,调查出本县所用度器、量器、衡器的种类,由县检定所派员携带标准器前往核对,进而分发标准器。第三,举办度量衡营业登记,凡在本县内制造、贩卖、修理之人或组织,需向县有关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方能营业。县政府拟定最迟登记期限,超期未登记者为非法。第四,指导制造新器及改造旧器,依照全国度量衡划一程序,在举行登记之后,县检定所派人赴工厂、商会、市场等地指导新器的制造和改造,不合格者责令退回修改。此外成立度量衡访问处,做为咨询机构,以解释度量衡法规之疑惑处,以便民众遵循。第五,抽查商用度量衡取缔非法行为,由县政府派员抽查县内各地度量衡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定期巡查和销毁旧器,以便度政顺利推行;第六,检查。抽查商用权度,取缔非法器具,常年检查度政设施。第七,检定设备之充实,划一度政。第八,推行。制定划一时间,核定新器售价,如县政府对县内度量衡使用情况派人进行检定,制定划一日期,将县划一时间分为两期,县公用度量衡使用单位为第一期,各乡镇商用度量衡为第二期,民用度量衡为第三期,逐步划一,最终完成全县度量衡划一工作[14]。
由于划一工作推行有序,加上各方面的努力,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浙江全省度量衡划一工作大体完成,较于其他省颇为完善,不仅省会杭州率先划一,而且各市县乡镇农村等地也实行度量衡新制,是抗战爆发前夕全国少数几个全省基本划一度量衡的省份,是近代全国度量衡划一的典范。时人也对划一结果进行了评价,“本省普通度量衡器业已推行划一,惟此后尚应彻底完成,以免重蹈旧制之凌乱,转为剥削之工具”[15],还列举了浙江省度量衡划一完成后的后续工作,以期继续推进度量衡实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省份大都被日军占领沦陷,浙江省也在其中。1938年,度量衡局长郑明礼发表《抗战时期划一度量衡之重要性》等文章,认为度量衡关系到国计民生,抗战期间应该继续坚持度量衡划一工作,向国民宣传了抗战划一度量衡的重大意义。1942年10月 6日至8日,全国度政局在重庆北碚召开第三届全国度政会议,浙江教部简仕督学钟道赞出席会议,并提交了浙江省的度政情况。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度量衡局颁布和修订了一些相关法规,包括《度量衡法实施细则》《经济部全国度量衡局组织条例》《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组织规程》《度量衡检定员升等考试规则》《度量衡器具盖印规则》等,这些法规都促进了抗战时期全国及浙江省度政工作的推行。由于战争关系,浙江省度量衡划一工作从抗战起就陷于停顿,成效不大。
经过多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战前的各种建设遭到了严重摧毁,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重启全国度政工作,于1946年举行第十一届度政特种考试和第二次度量衡检定员升等考试,先后在南京、上海两地分别举行。抗战胜利后,浙江度量衡划一工作由省建设厅兼办,1946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度量衡检定所。至1947年6月,浙江省共恢复省检定所1个,县市级检定机构40个,绝大程度上恢复了战前的检定机构[16]。
战后的浙江省度量衡划一工作主要分为四点。第一,于1947年9月举行丙种检定员考试,录取的学员于1948年2月由省建设厅开班训练,3月再次举行考试,毕业的人员分配到金华、定海等地服务。第二,省内分区度政。浙江省政府于1948年5月起派遣7个视察团视察县市行政,度政部分由各团建设组负责视察。第三,浙江省内度量衡器具营业商人于本年发起筹办全省度量衡制造研究会。第四,检查丝茶衡器的情况,因为浙江是产茶和丝绸大省,关于二者的度量衡器划一需要更加重视[17]。1947年9月25日,全国度政会议在南京开幕,浙江省建设厅度政股股长吕章法赴京参会,浙江度政由省建设厅兼办,县度量衡事宜由县建设科兼办。
1948年2月,浙江省政府接考试院令,修正度量衡检定员升等考试规则草案,1949年2月14日,浙江建设厅下达催办令,令浙江各县将前一年办理度量衡成果和检定人员姓名出身等简历上报省政府,以求备案[18]。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中共杭州地下市委、地方游击队和杭州人民的密切配合下,解放了省会杭州。6月15日,市军管会接收杭州市度量衡检定所,恢复度量衡所管理职能。8月,划归市商业局。随后,浙江全省解放,省内各级度量衡检定机构全部被人民政权接管。由此,浙江省的度政事业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揭开了新的篇章。
自晚清民国以来,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大量外国先进制度涌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先进的度量衡制度,因此当时的中国不得不做出变革。民国以降,度量衡改革才真正落实到各省。总体来看,民国浙江度量衡划一工作在1937年以前已基本完成,且相对其他省份颇为完善,省内各县度量衡划一工作大都也落实到位,可视为民国各省度量衡改革的成功范例之一,这跟浙江省政府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从抗战爆发至解放前夕,战乱频繁使浙江省度量衡划一工作陷于停顿,但抗战前的度量衡划一工作基本结束了省内度量衡制度混乱的情况,统一了全省计量标准,促进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为建国以后的浙江省度量衡改革工作打下了根基,也为我们了解民国省级度量衡划一情况提供了借鉴。民国浙江省度量衡划一的推行,给省内带来了新风气,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