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总目(括号内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起始页码)

2020-02-26 01:46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进路

李仁银(3·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

——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与实践向度

陈 果(3·13)

马克思资本生成性问题的经济哲学分析

——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中心

赵吕生(3·20)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观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实施

郭春生(3·26)

列宁推动新经济政策的策略及其启示

王 力(3·32)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当代价值

宫玉涛 李晶晶(3·37)

哲学·美学

胡塞尔“部分”范畴的形成:一段概念史的考察

毛家骥(1·5)

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张桂权 余冰心(1·15)

知识与真信念

——《泰阿泰德》201a-c分析

窦安振 徐开来(1·22)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解放

黄欣荣 张魏欣(2·5)

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溯因模型研究

李 帅(2·13)

脑成像读心的哲学审视

马 兰 桂起权(2·21)

“据其自身”的意义:“意义给予”抑或“被给予”?

——论列维纳斯的他者问题与解释学

黄 旺 陈京华(4·5)

通往存在论解释学的迂回之路

——论利科的反思哲学

付志勇 陈 思(4·14)

作为政治哲学的解释学

——施特劳斯“隐微解释学”论纲

李永刚(4·20)

论后习俗社会视域下哈贝马斯共同体思想中的相互性问题

李长成 陈志新(4·26)

黑格尔美学中的辩证思想

黄子明(6·25)

康德鉴赏判断的前认识疑难

薛霜雨(6·34)

“形”:早期艺术观念中人神对话的语言基础

谭真谛(6·41)

疫情背景下的科技伦理

病毒、智能科技与空间

——对新冠疫情的哲学反思

陶 锋(5·5)

重申“敬畏自然”: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自然伦理学

赵俊海 刘永谋(5·13)

“智能苦力”:抗疫机器人伦理思考

程 林(5·20)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路径

陈 驰 陈 亮(6·5)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空心化”的类型、成因与治理

杨明洪 王周博(6·13)

管理学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挑战与转型

李华胤(1·28)

制度趋同压力、组织身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张祺瑞 李根强(1·37)

品牌知觉情境下体验型产品广告的目标框架效应

潘 莉 张 梦 何宸希(1·48)

法 学

误区与正道:法律人工智能算法问题的困境、成因与改进

洪凌啸(1·58)

“执行难”背后的信用激励机制:从制度到文化

王学辉 邓稀文(1·71)

对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的反思

王华钰(1·81)

宪制视野下法律监督和检察权能逻辑的重构

徐继敏 张承思(2·28)

困境与出路:开发区人民法院设立的合法性检视

邹 奕(2·39)

互联网法院司法实践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三家互联网法院裁判文书分析的实证研究

陈旭辉(2·47)

刑法“但书”出罪的功能失调及其规范适用

陈 伟 钟 滔(3·66)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说明来源”规定性质的再认识

艾 明(3·76)

联合惩戒机制下失信行为的认定

杨 丹(3·86)

党内法规渊源论

段 磊(4·33)

论党内法规实施体系的建构及实践进路

商继政 戴 靓(4·41)

复合型党内法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王立峰 李洪川(4·50)

监察机关立法权纵向配置研究

——基于地方试点的视角

王建学(5·27)

数字化证据标准的合理性及限度分析

——以上海“206”智能系统为关注点

杨 焘(5·34)

刑事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受贿案件的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研究

詹小平(5·46)

监察国家赔偿案件受理机制研究

彭思远 李照彬(6·48)

“刑事一体化”视野下违法性认识的司法接纳

赵天琦(6·55)

经济学

扶贫政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戴小文 庄天慧 何思妤(2·55)

项目进村与乡村公共品供给不平衡

——基于村干部能动性的视角

李京蓉 申 云(2·62)

中国旅游业与城镇质量协调度空间特征及驱动力识别

郭向阳 明庆忠 丁正山(2·72)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动态演进及其理论逻辑

范传棋 毛运意(3·44)

绕不开的“组”:中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单元选择

——基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调查

杨 明(3·51)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流转用途规制可有效抑制“非粮化”倾向吗?

——基于三方动态博弈的视角

张华泉 王 淳(3·59)

社会医疗保险会影响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吗?

周 坚 何 敏(5·57)

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来自168个重点监测城市的经验证据

孙根紧 钱 琪(5·65)

“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

——对经济学“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

赵晓磊 赵 磊(5·74)

旅游论坛

包容性旅游减贫中政府服务的影响因素与理论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王 超 郭 娜(4·59)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公园可持续旅游新范式探索

杨子江 谢 兵 何 雄(4·65)

旅游演艺:认知、脉络及机理

毕 剑(4·72)

新时代旅游空间生产的日常生活转向

郭 文(4·78)

客观本真与存在本真的互动:川藏线骑行旅游研究

王汝辉 马志新(6·64)

旅游博主对游客酒店在线预订意愿的影响研究

黄思皓 肖金岑 朱 慧(6·74)

风景道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

——以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例

李 龙 杨效忠(6·84)

教育学

如何理解“深度学习”

郭 华(1·89)

如何打造“金课体系”:大学课程改革的框架设计与制度创新

解德渤(1·96)

争议颇多的数字化课程:现状与未来

王 卉(1·102)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思维发展:中学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策略探究

郑鸿颖(1·108)

论海派教育家的创新务实与人本追求

黄书光(2·83)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科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

王 美 曲铁华(2·90)

清末直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省域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张 寅(2·97)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基于2004-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本分析

许怀雪 秦玉友(3·95)

论教师培训评估体系的网络结构与运行策略

张 姝 邓淑予(3·103)

从杜威“经验”理论看深度学习的发生

夏淑玉(3·110)

“人本·创化·适应”:李安宅教育思想及其在边疆教育中的应用

——一个社会学/人类学家对中国汉藏教育文化问题的探寻与应对

凌兴珍(3·119)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

高中伟 田向勇(3·142)

关于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判断

刘庆昌(4·85)

新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关系的演进路线与政策谱系

杨卫安(4·94)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课程适应的“难为”与“可为”

廖婧茜(4·102)

透过儿童的视角去探究

——英国儿童参与式研究提供的借鉴

薛巧巧(4·109)

教育学者何为?

——论学科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建

雷 云 杨晓丽(5·83)

论教育之理

李江源(5·91)

“儿童形象”的知识生产与教育反思

——以卢曼的社会系统论为视角

石 艳(5·99)

学习者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张春莉 吴加奇(6·93)

以学评教:澳大利亚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新趋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作章(6·99)

四川民族地区“9+3”免费中职教育计划实施十年再审视

郑 涛 张 洋 焦 蒲(6·106)

文化研究

唐诗中“月兔”的文化阐释

沈文凡 高 磊(3·150)

文化的表演与再生产:基诺族人神婚恋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何点点 罗绍林(3·160)

试论周秦之际“书同文、语同音”的发展轨迹

任敬文 汤 洪(6·113)

“东司”语源辨析

刘 勤 大泽邦由(6·122)

文学与文献

阴阳五行思想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邹朝斌(1·115)

再论《文选》乃萧统独编而非出于众手

——从编撰工作量和与刘孝绰等撰集说之背景上辨证

周春艳 力 之(1·126)

《扬雄集》辑本考校

沈相辉(1·135)

豫雍之辨与汉赋地理铺写的转捩

赵金平(2·106)

三国两晋孙权历史形象演变

——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中心

王怀成(2·116)

清末民初的小说读者及其对语体的选择

庄逸云(2·127)

欧阳修一般艺术学理论探析

李 凯(4·118)

《西游记》“西行”之路探究

——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考察

曹慧敏(4·130)

“我思故我在”,还是我直觉故我在?

——纳桑尼尔·霍桑对现代性自律主体认知论意义上的解构

蒙雪琴(4·136)

故事“新编”与“历史”的此刻意义

——论《故琴心》对司马相如故事的幻灭书写

汪 泽(5·106)

史实、传闻与虚构中的“赵匡胤妹妹”

——试论不同文本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改编和创造

何艳君(5·113)

历史学

宋代士绅社会琐议

张邦炜(1·147)

从“康藏有别”到“川康有别”

——丁宝桢至赵尔丰督川时期对外国人进入康藏游历的应对与管理

向玉成 肖 萍(1·156)

毛邦初案背后的美国因素及蒋氏的态度

冯 琳(1·167)

司马相如与文翁关系再辨析

——兼论汉代蜀地文化名人大家辈出的原因

何一民 崔 峰(2·134)

美国进步主义时期城市公共卫生改革中的女性

——以城市环境卫生为视角

李 婷(2·145)

近代中国民意调查论略

杨 勉 杨天宏(4·143)

民国时期川西北地区汉族边官的政绩与民族观

张金玲 何广平(4·158)

台湾当局对尼克松访华的反应及应对(1971-1972)

李庆成(4·167)

论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中的“叙事”

朱露川(5·123)

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

王记录(5·130)

反省与创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构建

陈 峰(5·144)

论陆贾“因世而权行”的方法论思想

李振宏 余永霞(6·128)

学术大同与全球政教

——以廖平《大同学说》为核心的考察

杨世文 陶 亮(6·139)

抗战后期地方军人筹组“西南联防政府”及各方因应

黄天华(6·148)

巴蜀论丛

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

——兼论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运用

蓝 勇 陈俊梁(2·155)

民国四川女性报刊与女性文学创作:1912-1936

谭 梅(2·167)

《西蜀方言》音系性质辨

袁雪梅 邓英树(3·167)

《文选》李善注扬雄赋作年再勘

何易展(5·155)

《四川公报·娱闲录》登载赋作考论

陈伦敦(5·167)

编辑出版

《芝加哥格式手册》(第17版)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变化及其意义

罗银科(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