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莉
(中山市中医院 中山 528400)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危急、症状严重的特点,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及时的施以救治则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1]。但考虑到急诊科工作量大且任务繁重的特点,很多危重症患者就需要长时间地面临挂号等待,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机[2]。可见,采取分级分诊的护理对策,对促使危重症患者能尽快就诊、保证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将2018年9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奇数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1.7±5.2)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1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13例。实验组患者当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3±4.6)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1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12例。均已排除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炎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资料做客观比对,提示可于下文开展比较分析(P>0.05),研究有较强的可行性。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分流护理,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症状主诉,分流其到各个诊室中,入室后由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实验组则采用分级分诊护理:总计划分有4个级别:Ⅰ级代表濒危患者、Ⅱ级代表危重患者、Ⅲ级代表急诊患者、Ⅳ级代表非急诊患者。Ⅰ级患者入院,立即送至抢救室进行抢救;Ⅱ级患者入院,10分钟内完成诊治,并予以必要的抢救;Ⅲ级患者入院,分流至各诊室,排队就诊,且于半小时内保证就诊;Ⅳ级患者分流至各诊室,排队就诊。其中有入院后主诉存在胸痛者,应优先就诊,并于3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梗;疑似心梗者则立即送至抢救室,并做心电监护,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由心内科展开会诊,相应填写胸痛表。同时,护理工作者还要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比较两组患者等待时间(从入院开始至分诊、分流到各诊室、开始抢救的时间)、救治时间(从药物试用开始到病情得到缓解的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从病发开始到胸痛缓解的时间)、住院时间(从登记入院到办理出院的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
分析表1实验数据可见,实验组抢救成功率10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n(%)]
分析表2中数据结果可见,实验组患者等待时间、救治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皆要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护理效果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病情进展迅猛且病势危及,所以需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才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急诊室日常工作量大,所以不排除会有患者滞留的现象存在,而由于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使其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轻则会造成医疗纠纷,重则甚至患者会失去生命[3]。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提高急诊抢救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保证其生存质量,是急诊科室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话题。
分级分诊制度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其中分级制度是指经由患者或是其家属主诉,对患者病情尽快了解,并作出大概的判断,从而按照其症状进行分级,分级到严重的疾患无需挂号,可立刻展开抢救,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4]。分诊制度则是指院内设置有发热门诊、胸痛中心等专属区域,对于存在较为严重胸痛症状的患者,若疑似有心肌梗死,则可直接送至有关职能部门[5]。分级分诊的护理方法能够给患者提供很大的便利,保证急诊科室工作效率的提高[6]。
本文实验数据结果亦表明:实验组抢救成功率10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6.7%,且实验组患者等待时间、救治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皆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分级分诊护理后,因接诊护理工作者能快速且准确地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继而使病情危重患者得以尽早接受救治,提高抢救效率,缩短其等待时间。同时,对于那些不熟悉医院、找不到有关科室的患者及家属,会因寻找科室所在而延误病情,采用分级分诊护理,接诊护士便可通过帮助患者转诊,尽快找到科室所在,为其就医提供便利[7~8]。
综上所述,分级分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缩短其就诊等待时间、胸痛缓解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