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 赵伟 贺军虎
【内容摘要】现今有许多院校在自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积极推广党团员结对帮扶机制,但是在现阶段工作的新形势下,进行创造性的党建带团建的学生结对帮扶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和团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党团员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总结了党团员结对帮扶工作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影响。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员先锋工程蓬勃开展,努力使高校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高校学生党员成为广大学生的表率和先锋,在服务中成长、成才,体现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建立有效机制帮助关心困难学生,给他们求学的动力,带给他们信心和希望,同时教会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学会做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 键 词】高校党建;基层党组织;党建带团建;结对帮扶
中图分类号:D267.6;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2-0251-02
一、高校开展党团员结对帮扶制度的指导思想
高校党组织肩负着学校发展和稳定的政治任务,团员青年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开展党团员结对帮扶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在进行党团员结对帮扶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只有在这几方面的支持下才能够展开良好的党团员结对帮扶,取得良好的组织效果:首先需要突出在结对帮扶机制应用中的重点、发现结对帮扶应用中的工作难点,展开难点的对策研究工作、发掘工作中出现的闪光点,对于党团员结对帮扶制度的应用进行建设性的指导工作,打造一个党建与团建的全新关系,进一步使党团员结对帮扶制度的应用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党组织在工作开展中要围绕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和维护校园稳定开展工作。高校党团组织参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就是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校园的实际举措;其次党团员的结对帮扶工作要切实做到“三个一”。即:每一名教师党员至少帮扶一个重点学生,每一名学生党员至少帮扶一个重点关注学生团员;党员每学期对帮扶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访谈一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党员每年为帮扶学生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至少一个。原则上对每个学生的帮扶期限为一年,帮扶学生因升学和毕业等原因离开学校时,党总支应及时调整帮扶对象。
在工作实践中要使党建带团建结对帮扶工作更为优化,需要全新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新模式来刺激党建带团建的结对帮扶工作。高等院校的党团组织已经形成了团支部、分团委、校团委与党支部、院党总支、校党委等各级党组织建立了良好且稳定的联动体系,但是基层成员之间的联动还不明显,这就需要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帮扶的内容应当包含有基本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开展、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内容的延伸,结对帮扶制度的使用能够符合现阶段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总目标,提升广大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积极地发掘高等院校中的高水平人才,为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党团员结对帮扶机制的具体做法
(一)以帮扶对象为中心开展帮扶工作
在师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的结对帮扶关系中,要以“当事人”即帮扶对象为中心开展工作。当事人中心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待帮扶对象时要付出真心,努力与他们建立起真诚、信任的帮扶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开展帮扶行动。这就要求师生党员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对待困难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感化帮扶对象。
(二)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开展帮扶工作
要站在帮扶对象的立场上思考、理解、分析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制定帮扶计划,重点是激发帮扶对象自身的潜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造成帮扶对象成为“困难学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其实是一种“假象”,是帮困对象为了掩盖自己真实想法或者逃避现实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伪装,他们的真实想法或者造成现状的真实原因隐藏在伪装之下,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通过参与帮扶的师生党员与其所帮扶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了解帮扶学生的情况。师生党员们针对学生不同的帮扶需求,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帮扶,找到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之后,帮扶计划的制定要围绕激发帮扶对象的潜能,从改变现状入手逐步解决“病灶”,重点是确保帮扶结束后“病情”不再“复发”。所以工作的原则在于“帮”、“扶”,而不是简单的“托举”或者“提携”,否则一旦松手,帮困对象就会“掉下来”或者“摔倒”而回复到原先的状态。
(三)评价帮困工作的标准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可以将三个“促进”作为评价帮扶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即是否能促进被帮扶对象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促进基层党支部先进性建设。在党员结对帮扶工作中,要紧密围绕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做实事,以实际行动加强学院党建工作。
(四)建立結对帮扶关系
党支部确定帮扶对象以后要认真研究,选择合适人选参与结对帮困工作。以往我们采用的多为“一对一”模式,即一个学生党员帮扶一位困难学生。这样的工作模式优点是比较隐蔽,不易引起帮困对象的警觉而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有些情况下是党员与帮困对象不在一个寝室,往往不能全面掌握帮困对象的情况,或者不能在需要时及时督促帮困对象。这时就需要以“多对一”模式弥补不足。
具体做法是以帮扶对象为中心成立帮困工作小组,组长由党员担任,主要负责帮扶工作。组内其他党员或者积极分子分工负责,发挥团队作用。例如对于一个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帮扶对象,同寝室的同学负责监督、督促他尽量少玩电脑游戏,其他同学可以负责鼓动他一起去自习或者从事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集体的力量把他从电脑游戏的泥潭中拯救出来。
党组织进行党团员结对帮扶的工作是对自身工作的完善,为党组织的建设更快地融入新的血液,团员在党员的帮扶下能够快速地学习党的新思想、新方针、新方向,不断地提升帮扶团员的工作质量,良好的帮扶制度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帮助党组织完成建设工作。各基层的党组织要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除了大力地完成自身组织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工作,进一步通过党团员结对帮扶机制的应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带动基层共青团组织能够发挥自身的建设特色,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活力与升级,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党团员结对帮扶机制。
三、结语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等不良现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较好体现,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其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师生党员通过参与帮扶工作既服务了学生,又通过帮扶的实践锻炼提高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作风。将支部建在班上是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有益尝试,学生党员参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提高党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威信,更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实现党支部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参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可以让高校的师生党员在对社会的直接感知中增强其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党员思想教育模式由“触发式”的培养向“自发式”的成长转变,师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中就形成了他们对党的印象,党员帮扶困难学生的实际行动是密切联系群众,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过硬作风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党支部和师生党员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立新,陈洪魁.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属地管理问题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09):1190-1192.
[2]杨娜.高校党组织整体功能生成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29-31.
[3]張莉,刘雅,程宏伟.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监督“三化”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32-34.
[4]华乐.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