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博
这个庚子年的春节注定将深印在我们记忆中。发端于武汉的新冠肺炎一时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忧心的危机,全国上下勠力同心迎战疾疫。这样一场夺走很多人健康,让这个国家承受巨大损失的疫情,也在人们心中留下种种阴影和疑惑。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普遍联系,疾病的传播速度也超越以往,而现代医学的限界与无奈,在此类危机中格外引人注目。个体在面对疫情、疾病时,很多时候完全束手无策、焦虑苦闷,应如何正视疾病这一生命的阴暗面,如何在身体上自我保护,又在精神上自我调适?本期书单推荐的几本书有助于我们为上述疑惑寻找答案。
介绍此次推荐的九本书之前,先引用一段苏珊·桑塔格谈论疾病的名言,以为本期书单主题之张本:“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将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桑塔格的这段话切中肯綮。人们常说健康有如空气,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它不可或缺。但绝大多数时刻,人们对健康问题或泄泄视之,或过度紧张,以致无比焦虑。衡之以桑塔格的箴言,则上述两种态度均不足取。如其所言,每个人生而具有双重身份,同时是健康王国和疾病王国的公民。不能对疾病视而不见,也不可过度紧张;学会科学使用身体,并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疾病的本质,才有助正视疾病、缓解健康焦虑。
《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美)杰里米·布朗著
王晨瑜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即出
约翰·巴里写过一本关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书,即出版于2005年的《大流感》,全景式再现了该次疫病灾难,及其所激发的科学、政治隐喻。布朗先生这本书则接续《大流感》的话题,结合自1918年以来发生的多次疫病大流行,从多个维度上考察疾病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与攻阀。事实上,过去百年间人类虽然对流感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然有许多未知领域。此外,人类还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等病毒的挑战。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军医和急诊科医生,目前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急救护理研究办公室负责人。医学是诊断和治疗的艺术,也是防止历史重演的艺术。作者通过考察1918年流感在内的几次大流感,审视了与流感相关的重要议题:比如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问题、最新的流感预测机制、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策略、流感相关的商业活动等。本书凝结了人类与病毒性大流行疾病抗争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难与挑战。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杨念群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中西医之争是一场永无休止而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至今日仍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炽烈的当下,竟也多次燃起战火。前有“双黄连”风波,后有“甘草”治病的传闻,每一次都引来中西医支持者的口角。当今社会究竟应如何对待中西医已经不是一个学理讨论,而是牵涉政治、文化、历史、民族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论题。
杨念群先生的《再造“病人”》则提出了另一重视角,即近代以来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中西医论争”一直是医疗史关注的一个主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强调从医学体系的知识差异上进行比较,而没有考虑到中医在近代受到攻击的最核心原因是医疗行政能力的阙如,特别是在预防功能上与西医的最终差别。这就决定了中医只具备个人救护的资格,而无法转化为集体的保健行动。作者指出,中医在自救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痛苦挣扎,最终心甘情愿地被纳入到现代医疗防疫体系之中。
《医学的真相:如何在不确定信息下做出正确决策》
(美)悉达多·穆克吉著
潘斓兮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5年7月
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医学的信息、缺陷、不确定性及其未来,与《最好的告别》同样专注于医疗领域的不确定性,但不同于前书讲述患者面对人生终点时的心理认知和应对,本书重在揭示医学的真相。
在患者眼中,医生是拥有至高解释权的裁决者,掌控着自己的健康与生死,但如何在信息不确定、不完备、不精准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才是医生最重要的使命。普利策奖获得者、《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悉达多·穆克吉,从多年研究及众多临床案例中,总结出三条富有哲思的法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对医学的思考,以及众多不为人知的醫学真相。作者一改其在《众病之王》中的宏大视野和历史观照,从医生视角揭露医学真相,以及医疗发展的艰辛,让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更能了解医生在不确定信息下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美)阿图·葛文德著
彭小华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无论出于疾患,抑或生命因高龄而走向衰朽,在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时刻,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终点?多数人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被动地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阿图·葛文德用自己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文笔,讲述了许多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本书梳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作者要讲述的不仅是死亡和医药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终点;不仅仅告诉医生们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诉我们如何认识死亡,以及该为死亡做些什么准备。此外,作者还指出,医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不确定性。在各种不确定性的煎熬中,医生应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转而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
《传染病的文化史》
(美)洛伊斯·玛格纳著
刘学礼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这是一部从传染病入手的社会文化史著作,将疾病的发展纳入整个社会历史中加以考察。在传染病的叙述层面,作者考察了困扰人类的所有主要传染病的历史,包括天花、霍乱、疟疾、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黑死病,等等,并试图探索传染病如何影响了人类世界。而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作者呈现了人类早期为探明传染病的性质和机理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人类与传染病和微生物的缠斗历史。
简而言之,本书对传染病与微生物学,作了文化史视角的介绍,并从传染病这个与众不同的观察点来探寻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阅读本书,可了解到疾病理论的发展、微生物学的兴起,以及抗击传染病的药物、疫苗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发展。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著
姚向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十分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将那些感染的动物扑杀之后,人类便逃过一劫。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追寻这一历史事件,采访大量亲历者后出版非虚构作品《血疫》。此书出版后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
这本讲述真实发生疫情的书,既展现出人类的无知、贪婪,也呈现出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正是因为真实,它比源于想象的虚构影视作品更令人恐惧。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埃博拉还是寨卡,文明与病毒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而这些病毒诚如作者所言,或许便是大自然对人类无止境伤害她而做出的防御。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美)沙龙·莫勒姆等著
程纪莲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8月
有评论称,此书将“挑战你自以为的对疾病的认识”。《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上风。换句话说,正是疾病曾经拯救过人类,它们是人类为抗击恶劣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技能,甚至病毒、细菌、寄生虫也不是多余的存在。
作者沙龙·莫勒姆是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他通过亲身经历和扎实研究为我们讲述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比如,作者指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等疾病,都曾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暴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儿童和妇女……
《药物简史:鸦片、奎宁、阿司匹林与我们的抗病故事》
(英)德劳因·伯奇著
梁余音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同时也是与谬误的抗争。即便到了20世纪,医学教科书仍然充斥着自相矛盾的教导和未经检验的谬误。《药物简史》考察从古巴比伦到当代这6000年中,曾经应用的一系列经典药物,讲述每一种药物背后的精彩传奇故事。作者曾在英国东南部多家医院工作。
药物在人类抵抗疾病的漫长历史中具有独特地位,历来被认为是祛病、延寿的重要手段。但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无数药物,却并非都有效。在《药物简史》中,德劳因·伯奇介绍了“明星”化学药物的灰暗过去,以及从中获得的走向进步的办法。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药物”故事,更考察了药物背后几千年的医学实践和科学思维在历史中的博弈。它让我们明白,每一次药物和医学进展的背后,都暗含着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误解的生死搏斗。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美)丹尼尔·利伯曼著
蔡晓峰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这是一部从现代语境出发、回溯人类历史的人体进化简史,从进化、健康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着手,審视人体命运。作者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即文化变革改变了我们的基因与环境的作用方式,导致许多健康问题,譬如近视、肥胖等。他还建议用进化理论去指导创造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
丹尼尔·利伯曼汇集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人类如何一步步落入了当前失配性疾病频发的泥沼,而进化无疑是帮助寻找病因、预防并治疗失配性疾病的一剂良方,得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从进化视角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一个例子是其关于糖尿病的看法,即糖尿病等现代疾病的增加,是缓慢进化的身体和文化进化的冲击,共同导致。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