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梅
1963年,一场有水文记录以来所未见的特大洪水向天津袭来。天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为彻底消除洪水隐患,党中央作出部署,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天津人民积极投身根治海河运动,开展了以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
战胜特大洪水灾害
海河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由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青河、永定河等5大支流汇合而成,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三岔河口贯穿天津市区,至大沽口注入渤海,河道分布呈扇形,上大下小,尾闾不畅。每遇大水年上游流入的洪水常常超过尾闾的宣泄能力,造成历史上洪水灾害非常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对天津市已有河道堤防进行整修、加固,增强防洪抗洪能力。整修、加固后的河道堤防为天津抵挡了几次大的洪水。但是,海河水患威胁仍未根除。
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连降大暴雨,引起海河上游山洪暴发,奔腾下泄,并与平原积水交汇,直逼天津,形成天津历史上空前严峻的洪水威胁。天津市委、市人委(即市政府,下同)作出紧急防汛部署。天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迅速以民兵建制组织起几十万防汛大军。从8月10日开始,由全市各系统职工群众和解放军驻津部队组成的抗洪大军相继开赴独流减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和金钟河岸边,投入抢修堤埝的战斗。
8月14日,第一次洪峰咆哮而来,独流减河北堤出现险情。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等领导同志亲赴抗洪前线指挥。市防汛指挥部一面组织突击加高各主要河流堤岸,一面扒开独流减河南堤,向文安洼、贾口洼和团泊洼分洪。在分洪过程中,从东淀洼向独流减河泄水的进洪闸发生堵塞,水位不断上升,情况十分危急,抗洪战士们投入急流坚持战斗七个小时,清除全部杂物使闸孔畅通。为保证洪水安全下泄,巡逻队、抢险队昼夜巡视,及时排查和消除险情。8月15日,东淀洼和独流减河水位开始下降,第一次洪峰威胁暂时解除,然而洪灾并没有结束。
8月20日,第二次洪峰到达,各洼淀及海河水势再涨,贾口洼水位一度高达8.94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米,天津市区再次遭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天津市按照党中央关于“确保天津市,确保津浦铁路线,力争缩小灾害”的抗洪方针,迅速采取三项主要措施:一是紧急动员十数万民工上堤,在独流减河北岸全线和子牙河部分地段抢修加固堤防;二是四路分洪,使贾口洼的洪水向东淀洼、文安洼、独流减河和团泊洼分洪;三是导洪入海,在马厂减河、北大港进行泄洪与导洪入海工程,将流经团泊洼的洪水,经北大港引向渤海。
这时,全市参加抗洪斗争的党员干部群众已近百万,其中50万人开赴抗洪前线,守卫着长达300公里的堤防。在贾家洼泄洪工程施工中,七昼夜遭遇三次暴风雨,道路泥濘,取土困难,但是抗洪战士在“团结就是力量”的高昂歌声中,坚持守在抗洪一线,出色完成任务。8月31日,七级阵风掀起的浪头猛烈拍打子牙河堤岸,为保护堤坝,几百名抗洪勇士跳入水中筑起人墙。在此期间,抗洪大军修复险工险段300多处,抢堵沟口100多处,修筑了长达225公里的防风防浪工程。
由于水势极大,分洪后水位下降缓慢。为了夺取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天津市委、市人委于8月26日再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全体抗洪战士和全市人民正确认识“高水位、持久战”的形势,坚持不懈,固守堤防,加紧修复排洪工程。9月26日,经过50多天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斗争,天津人民终于战胜这场特大洪水,夺取了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
虽然抗洪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但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使海河流域的省市地区遭受巨大损失,也给国家增加很大负担。海河流域广大人民和各级领导都迫切要求大力根治海河。
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
海河流域水患灾害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洪抢险取得胜利后不久,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为河北省在天津举行的抗洪斗争展览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为展览题词,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根治海河水患的高度重视和治理水患为民造福的强烈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河等水系全面治理作出部署,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成立专门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河北省及天津市也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对人民无限负责”的口号。
按照党中央部署和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天津迅速组织力量投入大规模海河治理工程。在河北省及天津市的规划部署下,按照“排灌蓄滞”综合治理的构想,在海河流域南系实施独流减河扩宽改造工程和开挖献县减河、子牙新河等工程,兴建几十座大、中、小型水库。
1964年,为加强对海河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中央水电部在北京成立了海河勘测设计院,并于同年9月提出《海河流域轮廓规划意见(讨论稿)》和《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对海河流域山区水土保持和治理各条行洪河道的骨干工程作了详细的安排。其中对中下游防洪河道的治理规划设计了新挖子牙河、潮白新河、北运河、永定新河等14条骨干行洪河等项目。海河流域各大河流避开天津市区,分流入海,同时增强海河干流行洪能力,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河流域洪水汇集天津、泄洪不畅的状况。在此基础上,1965年海河勘测设计院又拟定出《子牙河防洪规划》和《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在此期间,河北、山东等省市也结合海河流域总体治理规划,贯彻上蓄(山区修建水库),中疏(整治扩挖疏浚河道),下排(开拓新的入海通道),适当滞洪(利用旧有洼淀滞洪)的防洪方针,相继制定出具体的治理规划。
为确保海河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1965年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正式成立,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阎达开任总指挥,水电部副部长王英先、河北省副省长谢辉、天津市副市长王培仁等任副总指挥。同时成立中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委员会。随后,天津、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唐山等地区和有关区县也相继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由此,一场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根治海河运动全面展开。
天津根治海河运动的全面实施
从1965年开始,对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大规模治理工程全面开工。河北省有关地区及天津市几十万治河大军奋战在工程第一线。这年春天,疏浚黑龙港河工程开工。黑龙港河位于静海县(静海区,下同)中部偏西、南运河与子牙河之间。静海县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承担和完成土方89.74万立方米,使河道加深0.8米。同年,还开挖了子牙新河,截走黑龙港河洪水,使1963年抗洪抢险的险要地段贾口洼的滞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海河流域治理工程巨大。从1965年冬至1973年,历时八个冬春,天津在根治海河中相继承担和参与了南大排水河疏浚扩建、新辟子牙新河、兴建马棚口防潮闸、独流减河扩建、兴建工农兵防潮闸和新进洪闸、开挖永定新河、扩挖疏浚潮白新河等一系列工程,共挖河934公里,筑堤644公里,完成挖河筑堤土方1.06亿立方米,石方45万立方米,混凝土18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闸桥建筑物73座,为整个海河治理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还比较薄弱,水利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广大干部群众在根治海河工程中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劳动。市根治海河指挥部及各级指挥机构,一切因陋就简,办公用具都从当地机关借用,办公桌不够用就架起铺板代替,设计人员住在柳条笆搭建的工棚中,把土墩子作为设计画图的工作台面。工程管理中,严格财务制度,事事处处注意勤俭节约。治河大军不计报酬,不辭劳苦,长期奋战在治河工地。根治海河是远途施工,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参与治河的干部群众坚持冬春两季农闲时出工,顶风雪冒严寒,用小车推着行李、工具,徒步到工地,完工后再徒步返乡。住在用竹片、柳笆、苇席搭建的工棚里,取暖用有限的煤炭,工具损坏了自己动手修理。治河大军在工具落后、生活艰苦的条件下,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凭着独轮车、土筐和铁锹,疏浚河道,开挖新河,修堤筑坝,建路搭桥,使根治海河工程得以不断推进和胜利完成。
在根治海河工程中,各级指挥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落实好中央有关政策相结合,有力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天津和河北省、北京市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为工程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全部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天津市不仅按照整个工程部署提前完成每一期所承担的施工和移民搬迁、安置任务,而且多次为以河北省为主体的治河大军提供物资供应,为保障工程的推进和最终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历经10余年连续不断实施海河治理工程,基本解决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大大加强了海河流域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了海河流域灌溉水源,使海河流域易涝地、盐碱地面积大为减少,为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根治海河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悠悠海河,不尽东流。回望历史,“一定要根治海河,对人民无限负责”的时代呼声依然回响,其中蕴含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的伟大斗争精神,将永远成为推进天津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地方党史研究处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