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微伟
笔者于2019年6月2日至7日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德国世界桥基金共同举办的中德青年领导人会议。作为中方代表,我与德国青年深入探讨了中德环境及能源安全领域方面的问题。中德青年在这一议题上相互借鉴学习,虽有分歧但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中德合作是合资企业模式还是
命运共同体模式
当前,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使世界上的全球极端气候不断增多,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成为人类社会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这样的困局,中德应该如何开展合作?
中德参会双方青年认为,中德合作不是简单的合资模式,更应以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这一合作的性质。中德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发展状态及对外政策方面均有所差异,如果用合资企业概括中德合作,难免狭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气候及环境问题上承担着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例如,在《巴黎协定》中,协议的总体目标是将全球气温上升高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承担不同的责任。
共同的挑战,不同的方法
在中德青年的讨论中,双方发现中德在能源领域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在能源配比方面,两国高度依赖煤炭及外来石化能源。在德国,燃煤发电占德国能源产量的40%,在中国这一比例更高达60.4%。当下,双方正充分考虑通过提升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配比逐步取代燃煤发电,向新能源转型。
当两国青年探讨这一问题时,很多德国青年对中国的发展状态表示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就此双方展开了热议热烈讨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关系到中国应该以发达国家的方式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德国青年认为,考虑到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承担更多责任。但中国青年认为,鉴于中国东西及城乡差距等方面因素,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讨论后,中德双方青年都认同,中国的发展有着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有发达国家的一面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一面,因此对其发展状态不能一概而论,轻下结论。
面向未来,合作前行
中德青年一致认为两国应该深入挖掘双方合作潜力,应对共同挑战。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德国政府更加态度十分坚决,目标也更加非常明确。2018年德国新能源占比已经达到38%。德国计划在19年内完全关闭所有84家火力发电厂,在2038年彻底告别煤炭能源,從而践行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承诺。中国对电动汽车抱有很高的热情,希望通过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实现新能源转变。中德双方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对德国的新能源汽车开发可提供很多宝贵经验。
在碳排放交易系统方面,欧盟排放交易系统仍是全球最大的交易系统,覆盖世界最大的排放交易市场。成熟的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对其他国家和区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排放交易系统并且已建立起7个碳交易试点。当前,欧盟排放交易系统正在寻求合作伙伴,输出成功经验,其中与日本的合作最为成功。中德青年均认为,两国可以此为契机,双方在碳排放交易领域发掘更多合作潜能。
在讨论中,德国青年人对中国的发展信心十足,并且对与中国开展交流充满热情,反而对缺少发展动能的德国忧心忡忡。随着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在地方选举中的节节胜利。德国青年担心一个经济乏力的德国将成为民粹主义和右翼势力的温床,从而给德国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越来越深入,德国希望分享中国发展成果。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德国希望通过打开中国市场为德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德国仍心存疑虑,认为中国在经济、军事及科技方面不断上升的实力以及在非洲事务中不断加强的影响力将或多或少的挤压德国及欧洲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如何适应一个崛起的中国,与其为伴而不是与其为敌仍然是很多西方国家需要用长时间思考的问题。互信是解决问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