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游戏之一。近期,我班幼儿(大班)经常在户外安吉建构积木区里进行自主游戏。老师和孩子以高瞻课程中的“计划—工作—回顾”模式共同参与整个游戏过程。在建构游戏前,老师帮助幼儿逐步细化自己的积木建构计划。在工作环节,老师观察和陪伴幼儿的建构游戏,寻找与建构关键经验有关的问题和学习机会。在回顾环节,师生一起梳理游戏中的关键经验,整个过程非常有助于幼儿建构游戏能力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计划的周密和合理程度,与建构游戏是否得以顺利进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建构游戏前,教师参与幼儿的建构计划过程,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运用已有经验,逐步设计出更切实可行的建构行动方案。
(1)基本背景:
幼儿年龄:5-6岁
使用材料:白纸、画笔。
活动形式:幼儿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自由商量建构计划,并使用绘画形式进行表征。
教师工作:倾听幼儿的建构计划,以逐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幼儿完善计划里各项细节,形成更主动参与,周密规划的好习惯。
案例描述:
早晨,小朋友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建构计划。老师也一同参与,倾听着孩子们的建构兴趣。
第一次:搭个什么样的大房子?
小放说:“等一会,我要搭一个大房子。”
老师:“哦,你要搭个大房子,是个什么样的大房子呢?”
小放:“屋顶要做成半圆形,墙壁用长长的木板,还要加个门。门要用方块积木来做。”
老师:“嗯,你想到了房子的屋顶,墙壁和门,还计划了要用什么形状的积木!”
点评:
本周,小朋友仍处在熟悉积木的阶段,其建构计划也只是简单表达自己的建构意愿。老师的提问引导了幼儿进一步思考建构作品的外形特点、各部分结构以及选取相应积木。粗浅的建构意愿开始有了第一步雏形。
第二次:更牢固的墙
昨天,广场上的风十分猛烈,不少小朋友的建构作品都被风吹倒了。今天,大家都希望能搭出“牢固”的作品。
靖航和栩安谈论建构计划,靖航:“我们来搭最牢固的墙。”
栩安:“对,搭个不会被风吹倒的墙。”
老师:“那要用什么积木,怎样搭才能让墙壁最牢固呢?”
靖航:“用重的积木!不要用小块的。多用大块的方块积木。”
老师:“那这么多方块的积木要怎么摆呢?”
栩安:“用方块积木要很整齐地一行一行地搭起来,但是每一行每一行又要交叉错开,就和大街上那些高楼的墙壁是一样的。这样即使有一块掉下来,其它积木也不会倒。墙壁后面还要用长木板顶着做支撑。”
老师:“哈哈,听起来真的很牢固!又要交叉错开来搭,又要用长木板在墙后面支撑着。双保险啊!”
点评:
本周,小朋友对积木形状、体积和大小等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老师尝试引导幼儿利用积木的外形特点,思考使用恰当的建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建构目标。
第三次:搭火箭的步骤
馨怡画了一张火箭图:“我要搭一个这样的火箭。”
老师:“哇,又高又细的火箭!用什么积木比较合适?要怎样一步一步地搭出来呢?”
馨怡:“第一步要选很多圆柱体积木,很多很细很细的,还有中等粗的,最大最粗的。第二步先把最大的圆柱积木放最下面,第三步在上面放中等粗的圆柱。最上面接几根细细的小圆柱,变成细长的火箭头,长火箭就做好了。”
点评:
馨怡对自己的建构作品已有了明确的外形结构设计。老师引导她思考建构步骤的问题,怎样一步一步地把这堆粗细不一的圆柱积木垒高变成自己心中的长火箭。在互动后,孩子的建构计划里不但有清晰的建构目标,还对建构方法、材料分配使用、建构步骤都开始有了更周密的思考。
第四次:建构难题与解决方法
灵晞指着自己的建构设计图:“我这个是格子高楼。”
老师:“嗯,格子高楼是个很特别的名字呀!为什么叫格子高楼呀?”
灵晞:“一层一层搭的楼,有点像夹心层那样。”
老师:“那这个设计图里,你觉得哪个地方可能会出问题?”
灵晞:“首先,每层都用一样的圆柱或者方形来支撑,每层上面加上2块长木板。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嗯……就是夹心层里的积木要靠一起摆得很整齐才撑得稳,但我会很小心,慢慢的。”
点评:
在对话中,我们看见灵晞已经积累一定的建构经验。在她的初步建构计划里,已计划好积木数量和种类,使用到架空和垒高的建构方法,在用圆柱或方形积木做支撑,上面再加上两层长木板。
按高瞻课程中“主动性和计划性”的条目水平建议,老师提出了新的计划方向—尝试预测建构过程可能遇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灵晞也提出了一个和稳定性有关的“难题”,她的解决方案是有关手部精细动作的思考。当然,灵晞会在随后的“工作”环节检验自己的建构计划是否合理,随时调整自己的建构方案,并在回顾环节进一步梳理当天建构游戏中获得的经验。
高瞻课程(High scope)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以帮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系列关键发展指标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计划—工作—回顾”的模式为贯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一种课程,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来关注幼儿关键领域的发展,指引师生共同参与到幼儿的学习里去。
“主动性和计划性”“使用材料解决问题”都是高瞻课程学习品质领域的条目。计划是“有意识地选择”。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行为目的性和逻辑性都在逐步增强,老师鼓励幼儿在建构前做出自己的建构计划,并以逐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幼儿整理思路,使幼儿的建构计划更加周密可行。
(1)讲述自己的建构目标,如建构作品名字,各部分结构等。
(2)考虑建构材料选择问题。如积木种类、形状和数量等。
(3)计划自己的建构步骤,如作品各部分结构的建构方法与材料使用。
(4)考虑小组人员分工合作问题。
(5)预测建构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如替代材料或建构难点。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随着计划的详细和有效程度的提高,幼儿的思维逻辑水平和计划周密程度,建构作品与计划的匹配度均大幅度的提高。在前文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师递进式的提问里,幼儿能结合自身的建构目标特点以及积累的建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的建构计划。让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蓝图,逐步变成一个切实可行、条理清晰的建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