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维度及实践

2020-02-25 23:10曾洁超田仁来
关键词:党性党员干部干部

曾洁超,田仁来

(西华大学 党委组织部,成都610039)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问题,并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毫不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新时代的“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以及之后的多次会议和不同场合,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刘云山同志也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素养是多方面的,贯穿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以集中到忠诚、干净、担当这三个方面”[2]。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第六章第三十五条在“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基础之上增写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3],这既是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对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予以确认,更是党员干部对表对标、检视反思的根本遵循。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4]。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干部党性教育明确了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赋予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新的内涵,深刻揭示了党性问题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义,更加突出了对党员干部政治品格、政治底线和政治定力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划定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路径。坚强党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与“魂”,针对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精准开展党性教育,俨然成为摆在干部教育培训这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面前的重要课题。新时代党员干部上好正心修身这堂必修课,必须将“好干部”标准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经过长期的、持久的、入脑入心的党性教育熏陶和锤炼,从而永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政治本色。

二、相关研究回顾

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而言,党性是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是锤炼党性的手段;质言之,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关键在于烙印在心底、落实在行动,首先要解决好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0)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5],加之伟大斗争的艰巨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思想意识的反复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性教育不是一阵子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做到党性先“入脑”又“入心”,从遵循规范到怀抱信仰,从情感认同到行为习惯,进而实现从“感动一阵子”到“行动一辈子”的持续转化是党性教育的根本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担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法治思维教育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着力将党性教育贯穿从严管党治吏、干部教育培训的始终,尤其是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从顶层设计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同时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6],究其本质就是党员干部“德”和“才”的关系问题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正如左高山、段外宾(2019)所言,“即不存在脱离治理能力的政治品格,也没有脱离政治品格的治理能力”[7],这也给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明确了高标准。党中央先后印发《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着眼于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坚持将党性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把党性教育纳入总体计划,以便分层分类、有计划地推进实施,进而引导新时代党员干部展现新作为、作出新担当。

从历史使命看,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锻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党性教育一点也不能削弱,而应持续性加强。作为党长期执政的骨干队伍,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进而真正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而治理能力的提升,除了制度方面的因素外,治理主体的素质也极为重要。党员干部作为治理主体,其素质和能力如何,最终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俞可平(2014)认为,“纵使有最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官员素质低劣,国家的治理能力必定不强”[8],对官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对党员干部而言,锤炼政治品格和提高治理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提高其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从问题导向看,习近平总书记(2019)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精准地指出了党员干部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党内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之外,“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不实在、不上心、不尽力,脱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9]。学术界相关研究也痛恨一些党员干部不忠诚、不干净、不担当的不良现象,冯留建(2019)认为在人民群众身边、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忠诚的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党性原则缺失、纪律约束淡漠、责任担当缺位”[10],被定义为假忠诚、伪忠诚。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9)调研显示,那些不干净的党员干部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干净与做事的关系,思想上不纯正、政治上不清白、经济上不清廉、作风上不廉洁是这部分人的群体画像[11]。任洁(2019)认为那些不担当的党员干部“见到事情绕着走、遇到困难躲着走、拖沓散漫、装模作样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12],被称之为“慢性恶疾”。如果不高度重视、不有效解决上述系列问题,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就会掉队、会迷失,更何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从现实需求看,新时代赶考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党性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契合度不够、持续性不够、影响力不强的现实困境,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开展党性教育的内容供给与党员干部的个性化需求、岗位需求、阶段性需求存在错位和失衡。当前的党内政治生活中,一些干部对党性教育认识发生“错位”,部分单位党性教育供需出现“脱节”,现有党性教育持久体系较为“薄弱”,开展党性教育成效评估比较“虚化”,加之教育组织层面课程体系亟待优化、教育内容零散碎片、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工作机制层面管理监督不严格、过程衔接不到位、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因此,刘晓慧、方雷(2019)指出,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就是要着力“纠正碎片化、片面化的以偏概全型思维,形成突出重点、兼顾各方的整体视域,以一种无形的内在机理全维度地考察党性教育系统,协同推进各要素以达到党性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有效性”[13]。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课题组(2016)着眼于新时代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党性教育变革和创新,认为“创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常态化的党性教育体系,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党性教育环境”[14],是当前亟需我们作出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学术界主要基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容结构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祝灵君(2016)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包括了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5]。中共中央党校(2014)编写《论党性修养》时,重点围绕上述五个维度进行论述,以期增强党性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16]。张福俭(2019)编著《新时代党性修养十二讲》一书,聚焦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修养、廉政修养和法治修养展开重点论述,并对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开展党性分析进行解读[17]。而王大发、张国祥等(2019)在《党性教育学新论》中,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九个方面理论,初步构建了党性教育学的体系[18]。可见,当前已有相关研究均是对于共产党员的普遍性要求,鲜有围绕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开展党性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顾保国(2019)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政党,关键就在于“其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并拥有不断进行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19]。因此,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大背景下,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去思考和探索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问题,必须将组织要求、岗位需求与干部成长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与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相适应的干部党性教育“三位一体”内容体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进一步牢固信仰之基、廉政之基、从政之基,对于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新时代干部党性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以“对党忠诚”为核心内容,做实新时代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20]。忠诚从何而来?它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事业前途的坚信,并从政治上要求“党员干部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三者既紧密相连又互有侧重”[21]。党员干部做到对党忠诚,其要害在于“绝对”二字,其根本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如果没有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党员干部在各种考验面前就很有可能败下阵来,因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22],习近平同志一语道破了对党绝对忠诚与坚定理想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想信念丧失或缺失必然导致政党衰落,理想信念动摇或滑坡必然引起政权瓦解。大国治理失败往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就是最好的历史镜鉴,这也恰恰证明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老实的极端重要性。信仰、信念、信心积累的强大能量是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磅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3]。信仰的牢固、信念的坚定、信心的树立,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核和力量源泉,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必须以此为核心内容,用是否对党绝对忠诚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衡量标准,做到忠于信仰、忠于组织、忠于人民。

(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根本秘诀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制胜之道。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蜕化变质,究其根本也是由于信仰迷失、理想缺失,丢失了这一“看家本领”,陷入了“本领恐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好地补足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守为政之本,党员干部才能自觉做到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人民。一是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是党自成立起就“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得出的历史经验,也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只有真正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才能促使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形式和效果而言,看辅助资料、听辅导讲座是必要的,但绝不能脱离甚至抛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一重要方法。党员干部不能忽视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读,否则就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失声、失语的现象以及其他技能培训喧宾夺主、主次颠倒的状况。二是着力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四个伟大”的思想罗盘。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祛除理论过于“空洞抽象”“务虚零散”的认识误区,更加自觉地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科学把握“九个坚持”和“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精神实质和逻辑结构。要科学系统学,全面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要义;要及时跟进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联系实际学,切实把这一科学理论运用到治国理政各项工作中去。三是敢于直面问题和勤于思辨。正确的东西总是和错误的东西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面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意识形态淡化论”等直接指向弱化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需要党员干部拿出“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直面问题、勤于思辨,抓住不放直至弄懂。因为辨别是非、真理斗争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观点、扬弃错误观点的过程。

(二)紧紧抓牢“四个自信”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只有拥有了足够自信,才能安身立命并走向未来。党的十九大掣画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和战略任务,更加坚定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充分体现了贯穿始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够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特别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等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坚决予以纠正。针对党员干部强化“四个自信”教育,就是引导其做到“四个坚决纠正”。一是坚决纠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的否定。阐明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不能相互否定,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二是坚决纠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的质疑。深刻剖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真正做到真学、真做、真懂、真用,进而成为“坚定追随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坚决纠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攻击。讲清楚民主和专政的阶级性,讲清楚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当性,讲清楚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合理性,通过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和实践自觉,引导人民群众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坚决纠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污蔑。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倡导共产党人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党员干部凝神聚气的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此同时,要学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经常性开展“四史教育”,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具体而言,就是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汲取历史的营养,映照初心和使命,树牢对“三个来之不易”的历史敬畏,加深对坚定“四个自信”的认识理解,进而从心底里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民族复兴的科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24]。

(三)深入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

在党的历史上,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3],同时他又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伟大崛起,离不开深层的持久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迫切需要党员干部的爱国奋斗精神。一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必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奋斗升华为人的一种品质和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操守,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树立起来并坚持下去。同时,不断地将红色基因、家国情怀播撒在党员干部的心田,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党员干部才能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二是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它来自无数人的艰苦奋斗,也必将成就更多的奋斗者。无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或是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离不开全国上下和全党同志的共同奋斗。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三是增强躬身实践自觉。对人民群众而言,党员干部就是“主心骨”和“贴心人”,也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强依靠。一方面要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命运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征程,围绕中心大局,立足岗位实际,多办实事、多解难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新动力、作出新贡献。另一方面要在躬身实践中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落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把伟大的梦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四、以“个人干净”为基础内容,抓实新时代干部纪律规矩教育

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始终坚守的政治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25]。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客观上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干干净净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勤勉工作。可见,干事是最根本的职责,干净是最起码的准则。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党的干部保持思想和行为的“干净”,而党员干部做到个人干净,一要靠自律,二要靠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26]。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就是因为政治底线彻底失守,背叛了党和人民事业,究其根本是将党中央三令五申的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置若罔闻,进而丧失对人民、对法纪、对组织和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不受曰廉,不污曰净,唯自净者可以净人,唯洁己方能不失己。干净主要包括“经济上清廉、政治上清正、作风上清白、思想上清纯。只有做到这四个层面的干净,才是真正彻底的干净”[27],其特殊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人划定了思想和行为的底线。党员干部守住了政治底线,其个人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就有了衡量标尺,也为自己树立起了不逾矩的警戒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明确了为人做事、为官从政的底线和生命线,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就要以此为基础内容,用既干净又干事激励鞭策党员干部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干事,怀着如临如履的心态保持干净”[28],进而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一)始终坚持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党纪法规视为始终带电的高压线,把廉洁从政看作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进一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一是加强党章教育以维护党章权威。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是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各级党组织把党章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来抓,引导党员干部循环往复地学思践悟,将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党员干部要把党章学习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学,经常对照党章查摆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而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当好维护党章权威的表率。二是学习党规党纪以增强底线意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最重要的就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规党纪,不断增强底线意识,明确行为界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把党纪处分条例、党内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以及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制度的各项要求融入到推进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进一步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三是坚持正面教育并辅以警示教育。正向引导、反向警示是开展党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启发、导向、调节、警示、矫正的作用。定期开展正面教育,重点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党员干部重塑精神世界,从榜样的力量中找准奋进的航向,进而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辅以警示教育,加强对违法违纪典型案例的剖析,以身边案例警示警醒身边人,告诫党员干部引以为戒、防微杜渐,“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25],自觉拉起守住底线、拒腐防变的警戒线。

(二)经常开展“三严三实”教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本真的东西具有质的规定性。“三严三实”就是为组织定规、为成员立矩、为事业增力。经常性地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就是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破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虚”的问题,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锤炼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一是从严从实律己及人。“三严”是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三实”是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党员干部只有先做到“三严”,才能够做到“三实”,如果个人修养都达不到,工作中就无法带头示范,更别提要求他人做到。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以严为尺,丈量自己、丈量工作,在人生旅途上走好每一步,在工作岗位上站好每班岗;就是要以实为本,多干实事、多干好事,用一辈子的实践,坚持不懈地追求,多做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二是传承党的优良作风。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核心内容“三大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客观现实、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要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确处理和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三是持之以恒反“四风”。“三严三实”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克星。当前“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严重,本质上就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偏离。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不能当“局外人”“旁观者”,要全面对标“三严三实”要求,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其隐形变种现象进行彻底的坚决的斗争。坚持治病除根,强化靶向治疗,“把新病症和老问题结合起来谋划、把攻坚战和持久战组合起来整治、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统筹起来推动”[29],坚决而彻底地揭开“四风”问题借以掩盖的“遮羞布”与“隐形衣”。

(三)注重加强干部政德教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政德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政治坚守,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0]。立政德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而要做到个人干净,就必须在严私德方面下苦功夫,私德不严则公德不守,进而会导致大德不明。作为践行政德的主体——领导干部所肩负的政治使命要求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履行的岗位职责要求其修己安人、以德服人。开展干部政德教育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追求高尚情操、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引领时代新风”[31],真正做到“为政以德”,终得人民衷心拥护。一是以身作则多积尺寸之功。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员干部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对自身存在的小毛病、小陋习、小问题保持高度警惕,不因“下不为例”开脱,不因“小节无碍”放松,不因“别人不知”放纵,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时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二是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正己修身、廉洁自律历来都是做人、做事、做官的根本。从古至今,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是严格自律的方法论[32]。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律、接受他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正视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更高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强化和保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群众口碑、赢得事业成就。三是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堡垒被从内部攻破”的教训极其深刻,所谓“贪官能吏”的观点实属荒唐。党员干部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做到择善交友、亲清有道、慎己所好,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党员干部在规范自身用权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管理,即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防止在别人“糖衣炮弹”的围猎中掉进圈套。

五、以“敢于担当”为重点内容,突出新时代干部使命担当教育

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坚定不移的从政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并集中体现在“五个敢于”上,即“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33]。反而观之,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5],当前少数干部染上了慵懒散慢浮、冷横硬推拖的“慢性恶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不担当不作为,影响了党的整体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侵蚀了党内政治生态。无论是主政一方,还是治理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显而易见,责任与担当是始终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主线。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干净和担当的关系,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把反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20]。领导干部官职大小,与其责任担当、为民能力、与务实程度是正相关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1]。担当彰显初心,实干践行使命,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突出敢于担当作为这一重点内容,激励党员干部努力拼搏、奋勇当先,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一)加强党的宗旨意识教育,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毫不掩饰地提出,共产党人只有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要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发展和幸福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强化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是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为了谁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取得政权的制胜法宝,也是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一个政党的本性不变,其初心自固,反之,放弃了宗旨,党就会变质。党员干部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一方面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三问”要求,即“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主线任务而工作?”[35]经常扪心自问,深刻检视剖析;另一方面只有思想上尊重群众、内心上认同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最终指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员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身边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好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发展带来的红利,用干部“辛勤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三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始终,自觉用群众的视角去发现“痛点”、寻找“堵点”,真正把实际情况摸准,把群众期盼摸透[36]。同时,破除“官本位”思想,纠正“官老爷”习气,在转变工作作风的同时提高服务本领,采取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手段,运用教育、疏导、沟通、协商等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及时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注重开展“三个担当”教育,争做新时代答卷人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当前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急需一大批敢于担当、有为有位的担当型干部。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进一步鲜明了“三个担当”干事创业导向,明确要求党员干部主动扛起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党员干部只有认准了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中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真正当好名副其实的“答卷人”。一是扛起政治担当。政治担当是首位担当,是第一位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共产党员是第一身份,为党工作是第一职责,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全身心地投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和火热实践中。二是扛起历史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格局来谋划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三是扛起责任担当。责任贵在担当,实干锤炼担当,党员干部要明确责任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谋在实处,干在实处,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

(三)不断强化使命责任意识,争当新时代好干部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有关内容,无疑是对广大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我们考察一名干部是否敢担当、敢作为,一看其是否树牢担当的意识,二看其是否拥有担当的勇气,三看其是否具备担当的能力。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使命、主动扛起责任,努力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好干部”。一是担起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担当不作为就是不履行使命、不兑现承诺。党员干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扎根改革实践,将人生理想和追求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紧紧融为一体,激发拼搏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37]。二是涵养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担当的核心要义就是敢挑重担、敢负责任。衡量领导干部称不称职,关键在于看其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精神,能不能做到面对难题敢作敢为、面对矛盾敢抓敢管、面对风险敢闯敢试,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勇气。尤其是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迫切需要党员干部破除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逐个破解实践探索中的各种难题。三是练就善于担当的能力。敢担当、善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必须具备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否则,就会力不从心,甚至事与愿违。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磨砺和提升自己把握大局的谋划力、结合实际的创造力、一抓到底的执行力,才能经得起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的考验。

六、结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而要回答好这“两大课题”,就必须加强守初心、担使命的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并构建一整套常态长效、务实管用的制度性举措和机制性办法。党员干部如何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如何真正做到守初心担使命,党性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而经常的持续的有效的党性教育,是增强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的一剂强心针。一些地方实践经验表明,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除了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党性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不够之外,还存在“党性教育内容和方式有机结合的规律把握不足”[38]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党尤其是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构建新时代党性教育体系的努力方向。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魂、立身之本、成事之要。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是信念伦理、底线伦理、责任伦理三个维度[39]。对党忠诚除了要做到“绝对”二字之外,更要体现在做人做事的“个人干净”和履职尽责的“敢于担当”上。“忠诚是魂,干净与担当则是忠诚的具体体现,如同左右手,左手‘守己’,右手‘攻敌’,一攻一守方能守住国家利益、人民福祉的高地”[40]。可见,忠诚是一名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不竭动力。惟有守住了干净的底线,才会有真正的绝对的对党忠诚,才会有足够的无私的担当底气。只有做到了有担当、能成事,才能在实践中诠释忠诚、干净的价值和意义。总而言之,忠诚、干净、担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铸就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共同诠释着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共同支撑着党的事业健康发展”[2],深刻揭示了党性问题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要义。

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既要靠干部自身的自觉和自律,更要靠组织持续的教育和管理。因此,紧紧围绕忠诚、干净、担当三个维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党性教育内容体系,就是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政治操守和立身之本,要把“个人干净干事”作为从政底线和人生信条,要把“敢于担当作为”作为政治定力和使命所系,并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丰富和发展,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上好“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正向激励党员干部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昏官、懒官、庸官、贪官”,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猜你喜欢
党性党员干部干部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党员干部新书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