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

2020-02-25 22:21丛子伟巫晓丹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劳动

丛子伟 巫晓丹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3)

如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每位特殊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培智学校应系统化开展生活教育,从生活自理、劳动技能、自我保护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与培养,帮助他们习得掌握各种生活常识、技能与经验,切实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享受社会文明成果,满足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以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增强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提高自理能力,习得生活技能,学会自我服务

生活自理,简单来说就是吃饭穿衣、收拾整理、生活起居等自我照顾、自我服务的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学生有能力做的事情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同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不吝夸赞鼓励,循序渐进,反复强化,逐步提高要求,帮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干好力所能及的事”,树立“我能行”“我会做”的满足感、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

班主任需协同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发掘各科生活技能元素,通过学科有机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课堂训练网络[1]。根植于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营造生活情境、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法让孩子们习得生活知识与基本技能。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知识迁移能力差、遗忘较快的特点,我充分利用教室、宿舍、食堂、走廊等学生日常生活区域墙壁,在醒目位置张贴自制的洗手、床铺整理、餐后整理等相关生活技能画报进行视觉强化,步骤化、流程化直观呈现相关技能要领,让学生知道第一步怎么做、接下来再怎么做,帮助学生在模仿与反复练习中学会技能。我还在旁边设计了节约用水、讲究卫生、就餐习惯、爱惜粮食、夸奖鼓励等温馨标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习惯的熏陶。

班级管理中,我实行“流动班长”制,每周换一位值日班长,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班干部”,做“服务小管家”。我把值日班长照片贴在墙报的光荣榜上,鼓励同学们向榜样学习,谁表现好、进步大,下周就可以被授予“班长”头衔。此举措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自理积极性,大家竞相比拼,做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不但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踊跃为同学服务、为班级争光,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工作中我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通过布置自理作业、发放作业单、微信推文等形式,使家长转变“事事包办”的观念与做法,明白家校携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紧跟老师进度,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联同家庭成员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充分调动孩子做事主动性,加强对孩子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为了激发学生自我服务的兴趣,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和实践演练的机会,不断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我在班队课、综合实践课、主题活动课课堂上以及课间、课前等场合,开展了穿衣、盥洗、进餐、整理床铺、洗袜刷鞋、个人卫生等技能竞赛与闯关游戏,并在年级学期末的IEP成果汇报演出中让学生登台,向父母和师长、同学展示自理技能方面的喜人进步。

绘本和动画因颜色明快、画面可爱、角色鲜明、情节生动,表达方式与呈现形式更易于被理解与接受,常通过有趣的故事教会孩子们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很适合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自理教学。《娜娜成长系列》绘本就是通过幽默有趣的情节步骤化呈现穿衣服、上厕所、打扫房间、起床整理等生活技能,书中还有一些小“机关”可以动手操作,比如帮娜娜戴口罩、扣扣子、系鞋带、戴帽子、冲马桶等,很有代入感。课上,我利用分角色配音、关键词填空、即兴提问、操作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使自身受到启发、感染和教育[2]。孩子们学得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锤炼意志品质

劳动技能培养是以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质量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以及职前劳动的知识技能教育。劳动技能训练对智力障碍学生今后适应和融入社会尤为重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充分参与生活实践,获得自我价值与尊重,让他们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并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从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到公园进行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住宿生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为老师分担班务劳动,为同学创造干净舒心的学习环境等。通过以上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劳动能锻炼激活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注意力与记忆力,增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并从劳动成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形式,拓宽教学载体,不断优化劳动技术学习环境。对于中低年级学生,着重培养擦桌、扫地、洗锅、洗小件衣物等清洁技能和煮蛋、热饭、泡面等简单食物料理,到了中高年级,侧重刀、剪、锅、铲等劳动工具的使用,学习烹饪、手工、种植、洗车、客房服务等简单的职业技术[3]。

我校开设编织、十字绣、丝网花、贴钻画、衍纸画、沙画、手工皂、串珠、烹饪等一系列劳动技能兴趣小组,锻炼学生的精细动作,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促进他们各感官的协调发展和身体机能康复。引导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构思、制作、包装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使孩子们人人有特长,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快乐;我们鼓励高年级同学将在“快乐厨房”烹饪的各色菜式轮流送给低年级学生分享,即让小同学品尝到劳动创造出来的幸福与美味,体会到劳动的成果与价值,也让下厨的哥哥姐姐们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动力,对劳动建立一种积极的情感基调;我们争取附近工厂、农场、种植园支持,将其开拓成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给学生常态化进行劳动技能训练提供场地保障,推动劳动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发展[4];积极推进职业体验活动,与热心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到餐厅、洗车行、服装厂见习,让学生切身体验职业角色,培养职业兴趣,获得对各行各业的直接经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锤炼服从管理、积极主动、融洽合作、坚强自律、吃苦耐劳等职业品质;面向校内老师开展有偿洗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前预热,凭借自己的劳动赚取报酬,孩子们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巩固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与快乐……一次次的劳动历练中,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家国情怀,增强了思想道德认知,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了劳动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

三、夯实自护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守护生命安全

自我保护能力是指预见危险、防范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是智力障碍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薄,对生活中潜在危险的警惕意识较差,不能很好地预见行为后果,所以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和方法。比如,通过环境布置进行提醒,在洗手间门口或楼梯口贴上“小心地滑”安全标识,在饮水机旁贴上“小心烫伤”标志,在教室的电源插座处贴上“注意用电安全”标志,提醒孩子们树立自护意识,时时处处注意安全[5];把握安全教育的有效契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机会,对学生晓之以理,敲响安全警钟,告诉智力障碍儿童吃热的食物或喝热的液体时要吹一吹避免烫伤,过马路走斑马线且绿灯亮后要左右张望确保安全再通行,路边摊食品不卫生不能随便吃等,通过反复提醒和训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逐步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什么地方不能去,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生命教育,教学生增强危险防范意识,讲授遇到地震、火灾等险情时快速逃生和保护自己的方法技能与注意事项。开展消防安全和地震模拟演练活动,让智力障碍儿童亲身体验参与整个过程,从而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表现,增强紧急避险的应变能力、安全逃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教学生记住常用的紧急救援电话,比如,医疗救护电话120,火警电话119 ,报警电话110,教师要反复训练强化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让学生牢牢记在脑中,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用有效信息去求助从而获得帮助。可通过模拟拨打练习,使学生掌握拨打方法和正确报警需提供的相关信息要素。再如,组织学生排练安全小品,将身边的安全隐患编排进小品情节,让参与表演的学生对生命安全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更真切的感受,让观看表演的同学在生活情景的再现中获取安全贴士和生活经验。

可运用安全教育平台的海量资源,普及交通安全、居家安全、人身安全、外出和游玩安全等常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安全教育短片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遵循社会规则。另外,智力障碍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步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方面会伴随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容易做出有悖道德标准的过激行为。特别是女学生由于对生理发育概念较为模糊,极易被人诱骗而受侵害。因此,对青春发育期学生开设青春期知识、自我保护、遵守规范等教育课程势在必行,让男女学生学会健康适度交往,保持言行举止文明,对触摸身体等不当行为果断拒绝,懂得通过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和消解精力等等。歪歪兔儿童性关怀系列绘本《住手,不准碰我》以简单实用的图文讲述了歪歪兔面对坏人不当的身体接触和侵犯后所做出的机智反应和恰当做法,容易被智力障碍儿童理解与掌握,可作为青春期性教育的生动素材。

四、适应社会发展,善用社区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智力障碍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消除父母的后顾之忧,开阔自己的人生天地。简单来说,保持衣着大方得体、仪表整洁干净、举止文明有礼;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秩序,不大声喧哗;知道自己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会使用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等等,都是个体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

如今,社会信息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果不会使用相关电子产品为生活服务,将寸步难行,与时代格格不入。为了让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要教会他们掌握一些智能手机常用功能,比如信息检索、微信付款、存取快递、网上购物、点外卖、场所找寻等,与之相对应的学会使用百度极速、微信聊天、手机银行、手机淘宝、美团外卖、京东到家、高德导航、滴滴打车等手机APP。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时要细化分解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谨慎使用这些电子软件,勿随意点击广告链接,防止上当受骗。

“购物”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尤其是住宿的孩子,可能这样的经验并不多,而这个生活技能又是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是孩子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重要必备能力之一。以我校校本教材社区生活单元《去超市购物》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认识超市,提高购物实践能力。课堂上,我通过“看一看,观察生活”“做一做,再现生活”“演一演,体验生活”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熟悉购物流程。课堂拓展环节,我充分利用学校一楼用于学生职业教育训练的“博爱超市”现场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老师扮演收银员,学生扮演小顾客,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活动目标得以突破,同时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化首先是从家庭交往开始,逐步扩大到社区环境,从简单的日常生活过渡到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就家庭生活而言,待人接物是智力障碍儿童融入家庭、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6]。课堂上,我结合校本教材《客人来我家》一课教会学生“你好、请坐、再见”等简单礼貌用语与喝茶、聊天等待客礼仪,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思维导图、情景预设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步骤记忆。同时请家长予以配合,将交际课堂延伸到家庭空间,在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出来会客,其间对孩子进行细节指导与提示,客人走后对孩子表现予以评价表扬,指出哪些地方表现好、哪些行为有待改进,让孩子懂得怎样与人进行适当的沟通交往。另外,班级是发展智力障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要精心创设需要小伙伴共同协作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友好交往意识,引导学生用积极阳光的心态表达情感、化解矛盾,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成为开朗自信、善于交际的人。教师要注重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纠正、减少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适应行为,引导他们用合理的适应方式取代、改善自身不良行为,让其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和质量。就社区环境而言,医院、银行、超市、商场、餐厅、电影院、理发店、公交站台、公园、菜市场、健身广场等地方,都是智力障碍儿童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要使用的重要场所,应争取多方支持,营造“平等机会、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帮助智力障碍儿童认识生活周边,熟悉社区配套,为生活提供便利。

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的是精神、情感的升华与领悟。教师、家长要多带智力障碍儿童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善用闲暇时间,学会使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参与社区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展生活圈子,开阔生活视野,享受社会文明成果,从观察、模仿中学习,在参与、体验中感悟。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社区大环境来锻炼提升自身生活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享受多彩生活带来的乐趣[7]。只有孩子们感到有许多知识、情感等需要倾诉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活动才会更积极活跃、生动活泼,更富有生活气息。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基础上,孩子们定会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奉献社会。

实践证明,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新教学形式,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呵护和鼓励,同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引入熟悉的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学生深入社区、走入社会,在做中学,在参与中体验,在学习中收获,做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者。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热爱劳动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