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02-25 22:15任保平
关键词:经济发展

任保平, 李 佩

(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新经济涵盖新的技术、要素、产品、模式、业态以及新产业等多方面。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新经济产业的逐渐进步以及它与其他领域的日趋结合,我国的经济表现出鲜明的新经济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新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 新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

新经济确实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诠释。白津夫认为新经济不等同于互联网经济,它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新服务和新业态。[1]黄征学从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微观角度来定义新经济,认为我国目前的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和分享经济。[2]黄群慧认为新经济其实是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给社会生产的4个环节所带来的变化。它们体现在生产方式的优化与结构的变化,从而新经济取代了旧经济。[3]基于上述学者的界定,本文认为,新经济是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和应用为基础,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为内核的新型经济形态。从宏观层面来看,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说,新经济是一个大型的虚拟市场,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扩大了交易范围,提升了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新经济包括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失衡等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旧经济难以支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而需要催生新经济,形成新增长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水平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要求一国的经济有效充分、协调创新、持续共享和相对稳定。这就需要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实现生产力的进步,而其实现恰恰需要新经济来发挥作用。因此,研究新经济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1. 新经济可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作为产业升级进步的核心、工业基本能力的一个扩充、产业进步的根本准备,产业最基本的能力包含基本技术、基础设施、人力等因素。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明显不足。面对经济新常态,人民的需要与产业变化目标全部发生巨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的产业基础能力较为薄弱,技术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源能源短缺、第三产业发展较弱、对科技研发的费用投入偏低。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新经济将人力资本、制度优化作为基础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促成了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在新经济下,互联网成为了新的基础设施,这无疑是对产业基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经济可以促进产业基础再造,通过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同时丰富产业基础的内容,增强自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基础能力,为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经济可以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实施至今,我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也使得我国迅速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制造业居于世界前列的跳跃,并初步达成一个种类丰富、体系较为健全、规模巨大、技术含量高的目标。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纵使我国当前的产业基础能力有了明显上升,在高新技术、附加价值、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方面仍有欠缺,总体上处于中低端水平,这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一定出入。尤其是我国产业多位于产业链中间部分、科研水平不足,这造成了我国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相比于其他国家产品的增值能力也较低,因而行业的发展受到比较优势的限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很有必要对我国产业链的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价并找到提升点。中央财经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建立战略性、全局性兼备的产业链。这一过程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鼓励产业链两端的厂商在科技层面进行协助创新合作。要以此来提升我国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水平,依靠开放与合作使产业链更具备国际竞争力,创新就成为了产业链升级的重中之重,因为现代化的产业链需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而新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倡导的发展理念之一,也是它的基础。新经济的核心就在于信息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力,可以有效提高旧的产业链发展水平,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生产机会,形成新的竞争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新经济,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链水平的发展现状,提高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3. 新经济可以形成高质量增长点。改革开放后我国跃升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之前的发展方式大多是粗放的,用大量的资源、能源、劳动力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非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过分追求量的方面而忽视了质的部分,这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使得发展潜力不足。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比较优势降低,对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因素,需要培育新的高质量增长点。新经济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它涵盖了新的科技、制度、理念,并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否定与推陈出新。而在这其中起沟通新旧两种经济模式的纽带便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这一纽带可以推动新需求的出现,进一步造成新的竞争与新的产业,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新经济还有利于解决落后产能的问题,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之前大量依靠资源、能源的问题,在旧的经济模式中孕育出新的需求、新的高质量增长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新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又是一个大型的虚拟市场。新经济可以满足我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未来国家经济结合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它改进旧产业链发展的弊端,形成新的创新型产业链,提高我国产业链发展现代化水平;同时可以形成新的高质量增长点,促使我国经济向高度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输出型转变。

二、 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状态描述

新经济从大的方面来看,包括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我们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

(一) 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状态

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普及,国内已经逐步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实体经济和信息经济、虚拟经济的结合,是在网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信息化的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依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2013—2018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处于一个逐年上升的阶段,2013年营收规模为8 167.4亿元,2018年达到47 268.1亿元。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互联网产业受到冲击,网络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网络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较大。2017年中国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36 556.8亿元,处于一个逐年上升的阶段,同比增速达到42.5%。自2018年以来,虽然网络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到30%以下,但是网络经济营收规模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互联网经济继续进步的同时,网络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会渐渐减缓,艾瑞咨询预测增长速度将维持20%左右。(1)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

我们对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营销进行细分,内容板块为网络媒体及文化娱乐,商品板块为消费生活,服务板块为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和企业服务。统计结果显示,在2013年,这4个部分在网络经济营收中的比例依次是33%、40.9%、20%、6.1%。在2018年,这4个部分在网络经济营收中的比例依次是23.3%、39.6%、30.8%、6.2%。(2)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2013—2018年,服务板块的网络经济比例提高10.8个百分点,大于内容板块,成为占比最重的板块,之后应当会继续增大比例,而内容板块的营收额从1/3跌落1/4以下。商品类和其他类的变化幅度很小。

(二)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态

基于数字科技与经济交互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模式,随信息技术不断推进而产生。在我国也逐渐被更多地分析和讨论。关于数字经济的意义很多发达国家早有认知,因此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战略规划也相对早些。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建设迟于他们,可也在规划全局,创造环境方面努力建设,以期利用数字经济红利,追赶超越发达国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位的扩大,不仅可以不断推动新的产业的产生,还能刺激传统行业焕发新的力量。数字经济所展现给我们的长期迅速的增长趋势,表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于世界经济发展动力降低、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强之时,我国的数字经济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且拥有更加向好的趋势。

我国的数字经济持总量持续上升。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2.58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0.5%。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7.17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1%。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1.3万亿元,遵循可比口径折算,名义增长20.9%,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4.8%,占比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其对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67.9%,贡献率同比提升12.9个百分点,甚至大于一些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数字经济增长速度维持高位水平。2003—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011年之后,数字经济和GDP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相差逐渐增大的可能性。2018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名义增长20.9%,大于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速度近11.2%。(3)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艾瑞咨询。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三) 我国人工智能经济的发展状态

近年来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与具体行业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成功变为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心技术。人工智能经济的出现降低了自动化成本,改善了现有生产要素的效率,深化了分工形式,从而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4]同时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5]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变革机遇。

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人工智能方面投融资事件为2 787件,总金额为4 740亿元(4)数据来源于艾瑞《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这也使得人工智能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2015年中国迎来了人工智能的创业热潮,融资记录不断被打破。从2015年到现在,人工智能不断成长为主流,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渗透到众多领域当中。2018年更是创下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投资额,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 586亿元,展现了人工智能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而言之,作为新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还是人工智能经济,都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发展出了一定的规模。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进,新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对我国总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新经济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新经济现阶段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确保新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 新经济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经济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我国新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如下制约因素:

1. 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发展的前提需要充实

新经济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如果没有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互联互通都无法实现。一些地区常常会因为基础设施的短缺以及不符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而成为它们在新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不但会导致大批量的有效资源被在低生产率下被浪费,还容易导致经济体丧失发展的机会。这对于正处于新经济时期下的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新经济是以新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并以网络经济等为重点,多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因此,为了支持这些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以保证其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当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对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影响,还应当注重研究这些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从而提升新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与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大多正处于起步阶段或者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和不均衡等问题,进而成为制约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一方面,要想使基础设施对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就需要综合发挥制度体系建设、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多重影响因素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相互配合作用下,才有利于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市场,将生产链条连接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而我国在相关建设方面的整体规划、协同发展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中不难得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因素相关,还与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条件密切相关,其对于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有较为敏感的反应。也就是说,相邻地区之间在经济上大概率存在示范效应、带领效应与效仿效应。谋求新经济下的高质量发展,一定不是停留在某些地区、某些城市的,最终的理想结果应当是各区域之间分工合作的同时形成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并通过扩散的效应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让一个区域的发展对其临近区域的发展产生牵引力。显然在这一方面,我国由于地理原因存在东中西之间和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甚至出现衔接断层的严重问题。例如,各地区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够完善,大大增加了技术、人才、交易的成本,导致经济暂时落后的地区在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原材料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方面无法与地区周边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流通,难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当地经济也就由于这一原因受到了发展阻碍。

2. 适应新经济发展,产业政策需要调整

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创新型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进,依托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得以产生。这也促使新的产业形成,与其相对应的,这些新形成产业的生产形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销售手段等诸多方面也是存在大量创新性的东西。同时,当原有的产业和创新型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之后,其原本的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生产成本也会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些原有产业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企业利润率上升,进而进一步反向刺激同类型产业对创新型科学技术的需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促使创新型科学技术直接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促使相关产业发展。新的产业的形成是产业内部的变化,新经济下技术的革新还会带来产业之间的变革,即产业结构的变革。伴随着信息、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要素的投入,新兴产业会与原有产业衔接融合,促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也更加可持续。

因此,产业形势的巨大变革意味着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产业政策已经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我国的产业政策本身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传统的产业政策内容太繁琐复杂,政策涵盖的面积太广,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产业和产品,包括产业链从研究、制造和销售的方方面面,部分政策没有实际的可行举措,部分政策对企业个体的干预超出适当范围,部分补贴政策由于执行原因适用时间延长。产业政策出现了推动大企业发展而抑制小企业发展、推动公有国有性质企业发展而抑制民营私营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使得要素过分向国有大企业集中。第二,产业政策在设立与实行时出现的漏洞。产业政策制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缺少对企业家等专业领域的人士的咨询,且一旦政策出台对于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时难以追责到相关负责人员。因为信息掌握的偏差和不完全,政策往往也会出现偏离原本需求的情况,从而使资源配置无法实现最优。在实施政策时,由于政府有非常大的变更政策的可能性,加之监督管理又不能及时,于是寻租问题接踵而至。对政策实施后的成效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对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反思与后期改进。第三,关系处理角度发现的问题。在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产业政策缺乏全局性建设。国家如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存在偏向,极有可能产生地方政府竞相抢夺政策优惠的现象,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解决缺位、越位问题时,往往注重的是厂商规模、设备是否达标,而在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上着眼甚少。由于在政策、法律位置上处理不当,产业政策只能发挥指导引领作用,而不能如法律一般拥有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误差,一些产业政策的力度出现了超过法律的问题。针对这些漏洞,政府需要结合当前新经济的发展特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产业政策,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节奏。

3. 围绕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技术有效供给需要加强

当前我国面临着从高速度经济增长向着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上转变的关键时点,在这一过程中,新经济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经济质量的进步、效率提升和动力转变。要想发挥新经济的这一功能,抓住技术这一关键节点尤为重要。以互联互通、智能生产为原则,以创新技术、大数据为主要支点,新经济体现了它不同以往的科技特点。它的发展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更能进一步带动经济升级。因此,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新的产业模式的推行,并以此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契机至关重要。而我国要实现新型的增长、发展新经济,在技术层面仍然有诸多不足。

第一,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性投入从整体来看相对不足。这主要从一下两个具体方面表现出来: 一方面,我国在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虽然总量较大,但是该部分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相对较低。而且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相比,我国的科研资金投入虽然也不断增长并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已经超越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但是距离世界的平均水平仍然有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较小,可利用的资本数量有限,而在其创业初期又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这种有关科研投资的供需不平衡在小微企业中尤为突出,有待解决。

第二,科学技术创新的生产率较低,将科学技术研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不高。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与产业化是脱离状态。一方面,相关科研个人或组织拥有众多科研成果并希望可以进入流通领域,但这种生产力的转化却不及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由于被闲置而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众多厂商需要高新技术成果支撑,虽然国内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但却求而不得,导致他们需要用更高的成本从国外引进。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厂商针对科研成果特性掌握不充分,使得对科研成果的成熟程度期望过高,以及科研成果的价格与现实不符的因素;二是这些组织或个人研发的成果并没有可以使用的可能性,厂商购买这些成果之后仍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二次开发,厂商既需要面临负责市场开发的风险,又需要担负技术开发的风险。

此外,从事科学技术的工作人员存在短缺现象,高素质研发人员外部流失。我国科学技术研发人员数量有限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劳动力总体数量低,且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小,同时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员工素质中创新素质较低。大部分员工工作之前并未接受优良的训练学习,此情况使得技术的创新难以有效进行。总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与我国原先的经济形态相比,其特点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业态发生革命。只有改变当前技术供给的问题,才能推动新经济平稳高效发展。

4.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无论是正处在转型阶段的中国,还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的新经济,都离不开活要素劳动力或者说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建设人力资本市场,政府先后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这些举措提高了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使我国人才的总体数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但是我国在人才方面的工作仍需继续从整体视角进行推进和整合。特别是面对人才的总体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够切合新经济发展的需求,发展过程中高水平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不充分,人才流动在制度层面的阻碍仍然没有消除,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完善。归纳我国人力资本的现实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才的总体数量不充分,高层次的人才存在流失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的重视,人才培养在整体规模、质量和效用发挥领域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纵观我国人才市场的现实情况,仍然面临着人才资源总体数量不足、高质量人才队伍难以满足市场用人需求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人才投资逐渐增加,而转化成有效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就业比率却处在较低水平。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对人才竞争时,相较于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资本支持、优惠政策等方面缺少竞争力。因此,很多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往往存在着在国内接受教育,转而在国外寻求工作机会的现象,使得我国优秀人才外流严重。

二是人才在各区域的分布不均也是我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重要问题,结构角度的不匹配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区域与区域之间分布不均。因为我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各层面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人才的分布上也就呈现一种区域差距的特征。拥有了高素质、高知识储备、高技能的劳动力,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现代化建设完善、个人发展平台广阔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各个省份的省会城市等。他们选择在中小型城市、县级或以下行政单位地区、东北、西北等延边地区就业的数量较少。二是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素质人才多集中于科研领域,而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岗位普遍存在着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一产业的高级人才比例明显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制造业高级人才比例低于创新型产业。

同时,我国的人才市场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国家在数学、化学以及哲学等基础学科研究层面的资本投入不充分,而当前人才集中于应用科学领域,理论研究较少,需要国家着重投入力量,并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在人才投入方面往往存在着急于求成,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思想误区,注重应用型学科的建设而忽视基础学科。以人才为活要素的新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就业与市场配置的深度结合的机制。而我国仍然存在着高素质人才在就业时信息不充分、专业匹配不对口、人才就业供需结构性不足等问题。

四、 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结合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在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制约因素,我们给出具体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新经济发展离不开数据,为保障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高效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及应用使人们获取数据变得越来越简单,获取数据的花费也越来越小,对数据的应用逐渐深入,应用范围加大。这让数据得以变成不依附于其他要素的生产要素。原有的经济形态中其他生产资源规模报酬递减,而新经济下的信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将数据揉入到生产的各个阶段。这有利于减少花费,使生产率上升,还可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功效。从长远来看,数字信息不仅是中国企业、国家的重要资产,更是支撑信息社会建设,实现政务、商务和社会活动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在于可以运用它进行数据的分析、预测和应用。

在数字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不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物联网连接配置和故障管理、保障终端联网通道稳定、网络数据资源使用管理、资费管理等尤为重要。发展以数字为依托的新经济,离不开互联网的通信速度、质量和成本等核心问题。要提高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首要任务是网络带宽的大升级,目前最受关注的升级版通信技术是5G。与4G相比,5G不仅具有更高的速率、更高的可靠稳定性,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新兴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连接,能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国家应当积极推进5G研发使用的过程中,同时降低使用的成本,扩大5G网络的覆盖率和使用率。鼓励运营商提速降费。

2. 以新经济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的基础能力决定着经济体产业的整体水平、核心竞争水平。缺少强有力的产业基础能力,实现现代产业的繁荣将举步维艰。当前,我国的产业体系居世界首位,产业从规模角度来看较大,但是核心技术等还有欠缺。基础能力欠缺将会阻碍创新的发展上线,同时不利于国家安全。以新经济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核心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以新经济来夯实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作为评价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从基础层面长期作用于产业发展。因此,应当紧紧抓住经济高质量的具体要求,结合世界范围的创新大势要求,提高相关投资水平,对基础研究能力予以重视。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其累积进步常常创造出许多科学技术创新。在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材料、工艺、等位于产业链各个部分的共同研究,推动重点环节与领域创新。二是以新经济来夯实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业先进性存在显著关联。公共服务质量高效率快,可以减少厂商创新成本,提高全行业合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应围绕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等重要方面与产业升级需要,推动建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作为市场主体的厂商参加到平台构建中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创新型技术,推动生产要素跨越时间空间进行分享合作。三是以新经济来夯实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扩大,越来越需要基础设施的健全。目前,新经济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节点,新的产业类型的崛起更要求传统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持,更要求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基础设施投资方式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建立多主体的投资体系,有秩序地促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创新型基础设施。并且,还应当积极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改组。

3. 推进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增强传统经济发展活力

新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价值创造方式、商业模式、交换方式都将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创新普遍化进程都将加快,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资源全球配置更加高效,全球经济竞争趋于激烈,全球经济、区域经济将得到新调整。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交换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新经济发展中,人们的消费有了更大自主权,从被动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转向主动的生产消费者,共同参与到价值创造中去。这些都是新经济给传统经济带来的挑战。

如果新经济要想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就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离不开互联网与原有产业的结合。我们需要将这种互联网+的思维充分融入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一是继续促进互联网与销售部门合作。把线上付款与线下消费结合起来,以方便消费者;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快销产业、饮食行业、服装行业等行业的重要转型作用。利用互联网打破区域之间的流通不便、二元结构的问题,以推动城乡共同进步。政府应当加强流通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与时俱进的监督管理体制,促进销售部门的转型升级。二是促进互联网与生产部门的结合。这种结合并非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同生产部门进行表面的衔接,而应当展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以期从深层次结合。生产部门不仅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以信息为基础,以智能生产来推动生产部门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投融资途径等方面变革,进一步打破原有经济所带来的阻碍作用,促进市场充分良性竞争,使原有的生产线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结合。要依托于终端支付等新型网络支付手段,达到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结合,以提高全民理财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利用小额资金,使服务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4. 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释放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

企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微观载体。推动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经济转型的核心。[6]要把企业家作为稀缺的资源去对待、去保护,以建设企业家市场的方式,让众多拥有企业家潜在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企业家的重要性,让企业家取得和他们的素质相匹配的获得感。

在发挥企业家精神方面,政府要积极建设有利于企业家良性竞争的政策、社会环境。建设企业家良性竞争与发挥作用的体系,使得企业家的能力发光发热。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建设健全的法制体系,让遵守法律的企业家受到法律的保障,坚持政策可持续性,为企业家提供安定的就业前景,从而对创业有较好的预估,享受法律的支持。二是实行公平竞争。保护不同经济形式、企业的有序竞争,在税收、融资、监管、政策等方面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待遇。三是强化社会诚信建设。积极促进诚信体系构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观念,创造有利的市场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创造依照法律保护企业家合法利益的法制条件,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激励企业家进行投资、创新活动,使高素质企业家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政府应当支持企业降生产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政策约束、降低企业纳税负担,简化企业申请审核的复杂程序,停止对企业不合理费用的收取,降低利息率,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负担,使企业重新获得发展动力。积极推进企业本身科学研发创新团队作用的发挥,促成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创新相互交流合作,使其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

5. 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新经济建设离不开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效推动,尤其是市场的决定作用,因此应当把市场作为调配的中心,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辅之以适当的政府力量达到对市场机制不完善的补充。发展新经济同样需要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领域与范围,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运用市场的手段使得政府人员的履职更加有效。

改变职能界定,简化行政手续。一方面,新经济的主体并非是政府而应当是企业。政府在新经济中的职能不是批准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也不应是审核科创开发区,同样不能直接参与科创的运营与生产。[7]要想取得新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减少干预。在为创新提供便利外部氛围、促进行业内的公平合理竞争方面,市场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新经济建设还是雏形阶段,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有着其固有的缺陷,再加上在以往的发展时期,我国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效能,使得政府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受路径依赖影响,我国新经济发展更要求一个合理高效的政府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坚持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为生产资料定价。新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为其提供活的动力,肯定人力资本的重要地位,利用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本的价格进行调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转化率和应用率的技术市场。由于这两个方面成本高,投资回报慢,市场作用很难高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此时就格外彰显。政府应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为这两个领域的投资进行适度的补贴,达成外部性的转化,为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鼓励各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共同发展。首先,对于不同性质的经济,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在发展、经营外部基础上应当一视同仁,取消一些国有、公有性质企业的特权,维护公平高效的市场。其次,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其得不到良好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发展要改善他们在财政税收方面政策条件。最后,坚决打击寻租行为和行政垄断,防止各区域之间由于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市场壁垒使国家市场划分成片区的行为。取消政府的不恰当干预,防止行政垄断的出现,使市场竞争信息较为完备以保障公平,通过发挥市场作用焕发新动能。

新经济的发展应当遵循包容性的原则,谨慎审核,鼓励各种经济体在技术、产品、业态且不限于这些领域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新。一个行业突破性的创新往往会和传统的经济模式、制度设计存在不相符合的地方,这时候就应当对这些存在冲突的政策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在突破性革新阶段,基础科研理论或者科研成果转化的节奏迅速和一个行业的改善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政府要强化对科研创新的支持,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互联网的竞争实质在于操作体系、准则、服务的互联化,针对这一点要牢牢把握我国广阔的市场与消费群体,鼓励互联网领域的数据测量尺度的统一,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交互对接,使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在国际互联网体系拥有一席之地,以减弱对于已掌握先进科技的国家的依赖性,促使我国新经济独立自主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哪怕是在同一个行业也会出现各个厂商之间在工艺、管理、组织等方面的较大差距,所以政府要遴选优秀的企业作为优秀代表以发挥模范作用,实现先进引导落后的目标。

6. 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性结合,以开放加速我国新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为全世界人类所共有。在逆全球化的声音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我们要认清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完善外交政策方针,在鼓励跨国交流的同时,严格审核;在维护我国利益的前提下,在对外开放中促进新经济对发展的贡献作用。

第一,正确对待不平衡问题,找寻新经济价值。新经济的产品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地点都是不平衡的,它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先出现,随后才于全球经济中应用。在全球视角下,产品由新兴经济领域向传统经济领域往往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演变。遵循定价理论,传统经济模式与新经济之间一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利润点,在新经济方面的优势极大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弥补其在人口、能源等因素上的不足,而这种客观存在的落差也为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供需条件。据此,应当在鼓励其他国家先进的新经济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在提高国内商品的丰富度的同时,努力寻找我国在新经济中的优势产业,促进我国的新经济产品迈出国门,创造财富,惠及世界。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跨国创新合作。新经济离不开创新,而不同群体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创新,这说明新经济必然需要跨国交流合作。回顾历史大多数创新型发明都少不了众多国家科学工作者的合作与努力,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思想火花的碰撞交流,新的创新点进一步提出,可以较容易地实现技术突破,而当这些创新的成果转变为产品的时候,新兴产业也就应运而生了。我国可以增强开放程度与范围,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推动我国在产业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在更多的领域采取更多的形式合作。不仅要鼓励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官方合作,也要鼓励民间组织、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各国之间学校、科研机构、学术联盟之间的沟通,使各位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充分合作,争取进行大型国际创新的合作工程。要解决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利用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创新成就,来实现经济发展。

第三,关注人类共同问题,补长新经济发展的短板。现如今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能源不足等人类共同问题屡见不鲜,如果各国不进行及时有力的解决,那么将关系到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我国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惠及全人类的思想,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用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全球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与世界同时享受发展红利。

第四,严把核心技术关,保障国家利益。国家的技术安全至关重要,关联着方方面面。而新经济又是当今世界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阵地,绝对不能单纯从其他国家引进,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核心技术上要牢牢把握,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应努力打破某些方面国外垄断格局,提高我国的核心技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核心技术的出口问题要加强控制和审核,严密管控以防出现技术泄露等问题,保护我国的核心技术并保持技术优势。

当代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发展日新月异,这种知识与技术的爆发式积累为经济领域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犹如一次产业革命席卷世界经济体制,其诞生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出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制约因素,同时对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以期解决发展难题,使我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领头雁”。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