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燕
(福建教育学院图书馆,福建 福州350025)
图书馆作为社会基础性公共文化机构,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具有社会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教职工及学生,虽然有些高校图书馆也面向社会开展部分服务,但并不是很理想。随着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二审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是否应当向社会开放?再次成为了大众争议的焦点。[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即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同时面向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开放,为社会上所有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敞开大门,使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为全社会共享,让高校图书馆成为一个不受年龄、学制、地域、职业限制的终身教育基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不是新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就已经有大学图书馆率先开展社会化服务,向市民发放本校图书馆的借阅证。之后,陆续有各省高校图书馆承诺向社会开放,有些高校联合起来,成立了图书馆联盟,规定各高校之间借书证可以通用。时至今日,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的怎么样了呢?笔者通过开会与高校同行交流、网页访问、电话采访及QQ咨询等方式询问了省内及省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情况,发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并不太乐观。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图书馆网页的规章制度上都有对校外读者办证的章程,但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向社会宣传过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可对外开放,以致许多人并不知道高校图书馆有对外服务。再看这些对外服务的章程,可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校外读者办证进馆限制较多:办证需要请单位开证明、盖公章,然后带身份证办理临时阅览证,并收取工本费,且使用期限仅一天,书只能看,不能借;有的还得要校内教职工担保,且每个教职工担保人数有名额限制……诸如此类的限定,无形中限制了校外人士对高校图书馆的使用。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首先是受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都认为高校图书馆就只是为本校师生员工以及教育科研服务的,如果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不但挤占在校师生员工的资源,还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及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因此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2]其次,目前虽然有不少高校图书馆人士意识到了图书馆应当为所有人服务,将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为己任,但依然本着多一事不如果少一事的想法,也还是不愿意为社会人士服务。再就读者方面来说,许多读者当他还是学生时不希望学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担心社会公众人士抢占他们的资源,但等他们毕业工作后又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够对社会开放,以致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得不尽人意。
“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这种观点在面对当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很明显已经落后了。图书馆应当面向所有愿意来图书馆借阅、查资料的人开放,让图书馆成为所有公民终身学习的场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其作用。
各类型图书馆虽然因为他们的管理体制、方针、任务、藏书特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经费都来源于国家拨款,它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所有的图书馆资源都属于社会公共资源,都应向所有人提供服务,这样才能体现知识的平等性,也才能满足在这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对文献资源迫切需求,使更多的人拥有掌握知识的机会。大学,不应当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大学,而是属于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各学校图书馆如果能够对社会开放,这也将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利帮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各高校图书馆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尤其在数据资源、纸质藏书方面更是拥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某些方面的理论与数据也不断更新,使得馆藏资源的老化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却与文化的更新速度成反比,高校图书馆很大一部分文献资源购进后很快就处于闲置状态。人类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是图书等文献载体,如果我们的文献资料只藏不用或仅供少数人用,那么它就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价值,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高校图书馆以为本校师生员工、教育科研服务为其服务宗旨的,因此在馆藏资源建设上形成了以本校专业为中心的教学型、研究型的资源体系,专业性、学术性较强,如果开放,正好能满足社会上不同专业需求的人在公共图书馆无法得到的多学科、多层次文献资源的需要,从而使得这些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优势和特色馆藏价值得以再放大。比如,医学方面的图书可以到医科大学、医药大学去借,交通方面的可以到交通大学去借,建筑方面可以去工程学院借,这样不但能解决公众人士借阅专业书籍的困难,也能让书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不至于知识断层,高校图书馆正是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终身教育需求的最佳场所。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服务机构,它只有参与到地方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中去,一则满足社会广大民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辐射力及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及生命力;二则通过为那些服务一线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科研情报信息支持,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补充文献资料,能避免信息的开发、生产与现实需求脱节的弊端,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对象越多,影响面越广,它产生的价值也就越高,存在的意义才更大,社会地位才更高。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目前在服务理念、管理体制以及服务的广度、深度方面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当积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相关立法、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有效措施,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期待《图书馆法》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强制规定,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保证。虽然《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二审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向社会提供服务,但只是鼓励尽可能开展,开展了不会得到鼓励和支持,不开展也没什么关系,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学校领导及图书馆管理人员也都不愿意将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这种完全没有实际经济效益的社会化活动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大家普遍的想法,因此很多学校不愿积极执行。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首先要秉持一种服务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学校领导开始。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具有独立的法人,馆长对图书馆的人员、经费、场地有决策权。[3]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它的经费、人员、场地都由学校统一安排,社会化服务在人力、财力上要增加很多投入,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就意味着在人力、财力上没有投入预算。因此,学校领导如果认为学校图书馆就只要服务好本校教职员工就行了,那么在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上就不会给予支持,而服务社会对图书馆的人力、财力、信息资源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学校配套的政策支持,面向社会开展社会化服务则是很困难的。
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一定要制定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在对校外读者的办证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时间、读者的权限等方面都做出详细合理规定,从而解决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办证上需要提供身份证及一定的押金,所借资料不能超过押金金额,珍贵资料只看不借;借阅周期不可太长,以便加快资料的流通周期;服务时间上避开校内学习高峰期,如期末复习阶段;对资料的丢失、破损也要有详尽的赔偿规定,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都有章可循。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性质、服务对象的不同,在资源建设方面也是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是以提高本地区社会大众文化为己任的文化机构,公众服务为目的,构建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联盟,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各学校图书馆各具特色的馆藏资源为补充,借助彼此资源优势,将分块的资源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最大化、资源最广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使得读者可以通过一家图书馆迅速获得多家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源,从而为我国广大人民的终身学习、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九报告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4]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应当增强时代责任感,积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性地开展有计划、有目标的社会化服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不仅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对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