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价值导向和路径

2020-02-25 20:55颜苗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话语权政党

颜苗苗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430072)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一个文化主体意识,聚焦新时代这一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一方面,西方政党制度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为解决国际政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需要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发展与构建,才能打破西方长期以来霸占世界政治文明阵地的局面。因此,必须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路径建构,深刻认识其价值意蕴和时代困境,全面增强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前,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已成为中国理论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时代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生成路径、建构逻辑及实践效能等方面,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与话语滞后的现实反差,决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成功建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如何打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高效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意蕴和增强其国际认同,如何确保话语权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导向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话语权的构建前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属于政党政治话语权范畴,具有意识形态的政治意蕴,对内具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引导权和主导权,对外代表着一个国家政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内核,因而其构建基础必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一方面,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关系。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毋庸置疑地居于绝对领导地位,负责制定整个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自觉认同、服从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履行法律和政党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职能,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放眼中国近现代历史坐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作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几十年来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因此,无论何时,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政党理论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才能不断地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更进一步。

(二)认同受众的主动认同是话语权的构建方式

话语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指某种信息传播主体的直观或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而一种话语权建构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接收主体即认同主体的心理诉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构要考虑认同主体的心理诉求,其建构方式应当是“被认同、被接收”,而不是“自封的、争夺来的”,只有合乎民意,才能得到认同主体的普遍认同。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解释和表述后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话语权才能真正的产生现实影响力。[1]当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社会认同度较低,极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内部部分认同主体的妄自菲薄,认为中国政党制度起步较晚,而西方的政党制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对本国的政党制度认同感较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认同主体的话语权认同意识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需要本国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与学习,倾听和尊重多数人的合法权益和心理诉求,才能推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协同创新,这既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必然途径,也是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主体认同的有效方式。此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想要在西方主导话语体系下走向世界,除了坚持底线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外,还要学会用世界通用话语体系进行交流对话,营造易于交流与比较的国际平台,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平等对话是话语权的构建目的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当代目的,并非为了取代或者完全否认西方的政党制度,而是呼吁世界各国在承认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原则,承认、尊重差异,共同搭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植物的生长需要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与土壤,制度的“生长”也不例外。西方政党理论是“生长”于西方的政治文明实践产物,具有特殊性和条件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同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政治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就两种政党制度而言,都是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也是隶属于世界政党制度的先进范式,可能存在建构时间的早晚,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本质差别,更不存在所谓的“普适性”。因此,对于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各国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承认和尊重差异是国际政治文明交流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对话,才能共同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智慧,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困境解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时就已经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政党理论话语权的建构愈加被重视。尽管如此,当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政党制度先进成果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范式。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兴产物,其有着西方政党制度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和内在优势。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当前多党合作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首先,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负历史和人民期望,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世纪以来,执政党内部部分成员脱离群众,出现腐化变质现象,“大老虎”“小苍蝇”威胁着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这一方面表明,当前中国的监督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没有“对称性”政党竞争的情况下,执政党容易放松警惕;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因此,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考验,如何保证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两大考验,也是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环节。其次,参政党政治把握力不足。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多党合作制度完善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型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也面临着问题。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缺乏相对独立性和原则性。当前各民主党派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各自明确的党派纲领,毛泽东同志曾说,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多党合作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需要各民主党派建言献策,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百家争鸣”,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活力,这要求各民主党派要保持政党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原则性。当前,各民主党派的这一性质有所弱化,在很多大政方针上不能站在本党派的政治纲领上提出符合党派立场原则的政治建议,这一现象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职能行使有待提高。参政党有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长期以来,民主监督是短板,如何卓有成效地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长期性问题。最后,党际关系有待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先见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地位的有机统一。当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之间难以维持高效的互动与交流,主要表现为执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度的把握过紧,一定程度上导致各民主党派政治把握力受阻,政治活力不足,在职能行使上缺乏政治自信与政治权威,加之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动力鼓励机制,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参与中职能履行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发展和完善高效的党际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需要加强参政党和执政党的党际关系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二)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难以撼动

中国政党理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高度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合的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话语霸权难以撼动的国际地位。首先,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强有力后盾。部分国家运用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实力为本国的政治思想输出保驾护航。以美国为例,从控制中东战略,到干预亚洲和平稳定的萨德风波,到美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掀起贸易战,再到美国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退出《中导条约》等事件,无不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此,美国美化名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是维护世界秩序的世界警察。对于美国的“强盗行为”,很多国家敢怒不敢言,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让不少国家望而却步,鲜有国家敢于反击美国霸权政策,更不用说主动对抗西方政党制度霸权。其次,西方政党制度还有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尽管新世纪以来西方政党制度的发展陷入瓶颈,但其存活近几百年的历史必然有其存在的可取之处,如政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被认同,监督机制有效地遏制了腐败,权力制衡机制稳定了政局,选举机制维护了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早已深入人心,所谓的普世价值宣传散布世界各个角落等。因此,在西方政党制度所能产生的全部价值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西方政治制度话语力量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掌控着国际政治文明话语体系。可以说,当前西方国家国际话语力量的强大,不仅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和科技硬实力,更拥有难以撼动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软实力。打破这种西方话语霸权垄断,中国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

(三)来自国内外的话语挑战

当前,对于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除了制度本身有待完善及西方话语霸权等因素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话语挑战。一方面,国内部分人意识形态上妄自菲薄。尽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理论价值,但国内仍有一部分人对新型政党制度持消极态度,认为太阳是西方的亮,月亮是西方的圆,将西方的政治制度视为国际标杆,拿西方的标准来评判贬低中国的政党制度,认为西方哪里都比东方强。这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态,腐蚀着部分崇洋媚外者,尽管只是极少数人,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消解着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勇气和力量。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越是坚固的城堡,越要重视内部防范的重要战略意义。纵观古今,一个民族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民族的自信,更离不开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因此,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就要防止和教化这部分西化群体,维护社会主义建设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来自国外政客媒体的话语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留下了两部历史,一部是充满侵略、征服、残杀、奴役和剥削的血腥史,另一部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中国则开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和平崛起之路,开创了国家和平崛起的先例。尽管如此,中国还是被部分企图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国家视为“眼中钉”。长期以来,中国笼罩在西方国家话语体系之下,受到西方国家诸多攻击和肆意抹黑,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责任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丑化抹黑从未停止,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中国多重丑化角色。更令人吃惊的是,西方媒体、政客的抹黑丑化在西方国家和民众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各种反华、辱华事件此起彼伏,如近期某国际奢侈品牌发表辱华言论,公开侮辱中国文化;瑞典新闻节目公开播出辱华节目;某些国外景点、超市等用中文写禁止入内等标识。可见,西方媒体恶意丑化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也表明西方话语力量在当前国际社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应对来自国外的话语挑战。

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路径

(一)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构建

当前,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下,突破西方政党话语垄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中国式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即实现制度形象内塑。一方面,坚守自信,不断增强国内民众的制度认同。国内民众坚定的制度自信,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也是用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来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文明话语体系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西方政党话语权占据着世界政治文明的高地,作为政党制度后来者,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仰视西方的政治文明制度,主动将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层面,时至今日,国内很多人还是惯于用西方的政治理论和话语体系来解析中国的政党制度,这实质是制度不自信、道路不自信乃至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增强国内民众对这一制度本身的话语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型政党制度时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特色的新兴政党制度,有着不可逾越的内在价值和独特优势,有些优点是西方政党理论回答不了、也难以跨越的鸿沟。因此,对于这一土生土长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应该坚守自信,这份自信,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之魂。另一方面,无畏自省,不断完善现行政党制度。时代发展的年轮飞速向前,任何理论想要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吸收借鉴世界理论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是如此,尽管有着不可比拟的内生价值和独特优势,但理论的发展绝不能固步自封。西方政党理论体系存活几百年之久,必然有其可圈可点的价值与优势,盲目排斥西方政党理论话语体系是不可取的。相反,我们应当兼具包容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发展特性,在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西方式政党理论建设和话语权构建的方式和路径,结合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促进中国式话语体系的构建,这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二)寻求“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

长期以来,占据国际话语权至高点的西方国家不断叫嚣普世价值,把自由、平等、人权等当作全人类永恒的真理向外输出,以此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国际话语权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超越了种族、国家、民族界限,超越了时代、社会形态以及文明、信仰的永恒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能够取代它的新观念,普世价值长期在国际话语权上占据霸权地位。作为负责任大国,2015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首次提出了能够取代普世价值的新观念:共同价值。所谓共同价值,运用在国际舞台上,就是充分考虑差异性,在承认和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在相互交往与合作中寻求不同种族、国家、民族之间共通的价值连接点,求同存异,最终使全人类凝结为一个命运攸关的共同体。可以说,不管是从内涵概念、理论体系等学理角度,还是历史作用、国际价值等现实意义上,共同价值都是对普世价值的绝对超越与进步。然而,由于西方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后盾,以及长时间的国际话语权占领,打破普世价值的禁锢是一场持久战,但也值得为之一战,想要打破西方国际话语权,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禁锢,寻求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同样需要共同价值这一国际观念的保驾护航。一方面,寻求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能够营造平等对话的国际平台。共同价值的前提就是承认和尊重差异,寻求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能够有效地促进各国对于各民族、国家、地区等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尊重与认可,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社会形成承认和尊重差异的良好国际氛围。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需要这种良好的国际氛围。只有这样,新型政党制度在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博弈中才能平等地对话交流。另一方面,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能够打破西方国家的普世性壁垒。共同价值本身就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否定与超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占据国际政党制度制高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西方话语霸权自身的误解,认为西方政党制度具有普适性,不承认不同民族、国家、种族间的差异性,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凌驾于世界各国与民族。寻求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有利于打破这一禁锢,促进世界政治文明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丰富世界政治理论体系,也让中国智慧更好地为世界政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三)堵疏并举的国际形象塑造

长期以来,中国处在西方国家话语权的阴霾之下,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再到“中国责任论”,西方部分国家竭尽所能地抹黑、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形象的抹黑更甚。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的发展实力严重脱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因此,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建,中国需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堵疏并举,既做好积极防御,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又做好主动出击,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新形象。一方面,做好“堵”,即积极防御。面对西方国家肆意抹黑引发的质疑声音,中方要积极回应,对国际社会中质疑中国的声音进行良好的沟通,消解偏见。同时,中国也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政治经济发展成果,消除一些国家的担心与误解。另一方面,做好“疏”,即主动出击。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只能依托于本国的话语表达,中国在国际形象的定位和塑造中,需要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首先,塑造有担当的大国责任意识。中国在与不同国家的交往中要坚持平等对话和友好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秩序的维护和建设,积极承担自身的国际责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积极为第三世界国家发言,逐步建立起有国际担当的大国形象。其次,表达出中国热爱和平与稳定的决心。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中国要充分利用联合国这一国际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反恐维和行动,矢志不渝地维护好国际的和平与稳定。最后,中国要努力做好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的守护者。当前,欧美等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和塑造者,也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获益者,当然,也是当代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的破坏者。以美国为例,长期以来美国奉行零和博弈思维,将自己国家的利益凌驾于世界规则体系之上,打着公平与互惠的幌子,无视他国利益,肆意挑起贸易战,践踏国际贸易规则,这一行为成为威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枷锁,同时也成为美国国际形象的污点。对中国来说,中国是贸易战的受害者,是坚守底线、坚决维护本国合法利益的守护者,也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针对欧美等国破坏国际规则的行为,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做好“堵”,也要做好“疏”,把握好时代际遇,加大力度构建国际话语权,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力量,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才能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话语权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农民政治行为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