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忠,梁双伟,李世英,张晓霞,梁俊峰
(1.阳泉市种子管理站 山西 阳泉 045000;2.太原市种子管理站 山西 太原 030000)
马铃薯是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因其具有耐旱、耐脊薄、产量高、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粮菜兼用及综合利用用途广泛等优势,已成为我国五大粮食作物之一。2015年,农业部把马铃薯主粮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马铃薯主粮化不仅有助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有助于改善和丰富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马铃薯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2016年,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提升了马铃薯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种植面积[1]。
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400万hm2,山西省常年种植面积33.3万hm2。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马铃薯成为山西省粮经兼用的作物之一。马铃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工等生产之中,特别是专用型马铃薯及其制品发展前景广阔。一是鲜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5%左右。二是加工原料需求量大。目前全国淀粉生产总量约30万t,而实际需求量约80万t。三是马铃薯食品市场空间广大。随着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国内对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食品需求速度不断递增。可以肯定,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阳泉市处于黄土高原东部,属大陆性气候,纬度偏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阳泉市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约为0.33万hm2,分布在全市3个农业县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土质肥沃、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
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阳泉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将马铃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产业之一,因地制宜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以阳泉市西部传统优势产区作为示范区域,实施脱毒马铃薯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以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和西辰马铃薯合作社为龙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实行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按照种植规范化、施肥定量化、管理科学化、收获适时化等科学措施,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链,实现标准化生产,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同步推进。
2017年以来,在全市扶贫村和传统优势种植区域无偿发放大量脱毒马铃薯种薯进行布点观察。其中,2017年安排33.3 hm2,品种以冀张薯14为主;2018年安排26.6 hm2,也是冀张薯14为主,少量希森6号;2019年,安排千余亩(1亩=667 m2)进行示范。
2017年,阳泉市农业农村局建设33.3 hm2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示范田,重点在传统优势种植区的盂县贫困村、盂县种畜场、南村农场开展。繁育、试验品种为冀张薯14号、荷兰15号、大同里外黄、晋薯16号、克新1号。经2017年收获测产,张薯14号2 450 kg/667 m2,荷兰15号2 400 kg/667 m2,大同里外黄2 400 kg/667 m2,克新1号1 350 kg/667 m2。除克新1号,平均产量达2 000 kg/667 m2以上,都高于本地对照品种,个别农户产量达4 000 kg/667 m2。这些品种田间表现好、无病害发生、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宜本地进一步推广的优良品种。
201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效益,西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繁育示范的基础上,选用优质脱毒种薯,通过加强农机和农技的结合,运用滴灌技术、机械起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集中示范4.6 hm2马铃薯种薯。选取4个脱毒马铃薯品种,分别为冀张薯14号、荷兰15、冀张薯12号和晋薯16号。收获后测产,产量达到了3 000 kg/667 m2,生产了21万kg优质马铃薯,总收入90万元,效益良好。
2019年,为了深入观察不同区域地理环境适应情况,更有效做好扶贫工作,扩大试验范围,阳泉市继续安排近万斤(1斤=0.5 kg)优质脱毒、新优品种无偿发放给其他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地区。品种有希森6号、冀张薯14和荷兰15等。
2019年,干旱气候贯穿于作物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土豆块茎形成期至膨大期严重缺水,导致结薯数量少、薯块小、产量低。
在阳泉市郊区,种植品种是希森6号、红皮土豆、晋薯16,种植密度2 800株/667 m2,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熟期,采取相应播种时间,花蕾期玉米秸秆覆盖。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希森6号表现出较高的抗旱性、丰产性,向阳地产量1 500 kg/667 m2,背坡地产量可达2 000 kg/667 m2。红皮土豆和晋薯16抗旱性较差,产量较低,产量分别是750 kg/667 m2和1 000 kg/667 m2。
在盂县,布置有晋薯16号、希森6号、克新1号、兴佳二号。由于气候干旱,导致出苗不整齐,但由于土质较好、管理得力,收获后测产,折合产量依然较高。产量分别为晋薯16号2 500 kg/667 m2、希森6号2 600 kg/667 m2、克新1号1 300 kg/667 m2、兴佳2号2 500 kg/667 m2,均表现不错。
在平定县两个集体合作社,全程机械化耕作,包括起垄、种植、收获等,精心耕作,加强管理,每个品种产量均在2 000 kg/667 m2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年来,脱毒种薯都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效果好,平均产量达2 000 kg/667 m2以上,增产平均20%以上。
马铃薯产业作为阳泉市的传统产业,目前生产情况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制约其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种植技术落后,脱毒马铃薯品种推广率低,多采用异地换种或多年自留种的做法,导致马铃薯病虫害频发,产量不高、商品性差。
第一,优质脱毒马铃薯应用率低,商品率低。阳泉市马铃薯生产的地理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当地农民对脱毒马铃薯的认知度仍然较低,种植的品种或为自留,或为市场购买传统品种,或为不合格的脱毒种薯。生产中病害发生频繁,植株偏低,长势不好,还会出现茎秆变细等情况,导致产量下降。生产马铃薯种薯均产最低2 000 kg/667 m2,按售价3.2元/kg计算,收入6 400元/667 m2,减去种子、肥料等费用1 000元/667 m2,纯收入5 400元/667 m2。用脱毒马铃薯生产商品薯均产2 000 kg/667 m2以上,按售价1.6元/kg计算,收入3 200元/667 m2,减去种子、肥料等费用1 000元/667 m2,纯收入2 200元/667 m2。种植传统品种平均产1 200 kg/667 m2,按售价1.6元/kg计算,收入1 920元/667 m2,减去费用600元/667 m2,纯收入1 320元/667 m2。对比可知,种植传统自留品种比前两项效益明显要少。
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阳泉市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农业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第三,种薯生产企业发展滞后。一方面缺少优质种源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缺少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带动作用。
第四,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人工种植成本高。农业机械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应用较少,大多靠人力完成,成本高且效率低。机械化耕作是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
第五,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平均每户0.13 hm2左右,甚至更少。种植分散,技术指导效果差、传导慢,与龙头加工企业合作对接较难,难以有效挖掘马铃薯增值潜力。市场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滞后,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盲目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更新速度慢。
第六,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务农人员老龄严重,对新技术接受慢,延缓了马铃薯产业推进速度。
阳泉市建立优质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的引进推广,推动市场产销经营体系逐步完善,把马铃薯发展成绿色、高效、社员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第一,做好整体规划与种植技术服务,合理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制定扶持补贴政策,运用市场调节功能,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扶持本地脱毒马铃薯种薯企业发展,提高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实现农机、农艺、植保结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阳泉市种植马铃薯面积0.33万hm2,以用种量150 kg/667 m2计算,年需求种薯750万kg,种薯市场需求巨大。如果本地可以生产马铃薯种薯,将使阳泉市自然资源优势得到优化利用,显著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大大推进扶贫工作。
第三,着力培育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马铃薯产业价值链,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带头,村、户为社员的生产合作模式,全面提升马铃薯种植水平。政府应扶持龙头企业,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种植示范区域,支持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生产关系。推动脱毒种薯应用,带动和组织周边农民学习、种植,完善马铃薯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要利用好地理优势、产业优势,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加快优质脱毒种薯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阳泉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充分运用和发挥政府扶持、合作社带头、种植大户参与的良好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扶贫,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同时,要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推动、引导农民使用优质脱毒种薯,不断提高马铃薯栽培水平,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