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苏州古城旅游景观整合设计研究

2020-02-25 18:58:33李园
关键词:全域古城苏州

李园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传统旅游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共同促进旅游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6年2月,处于江南文化核心区和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成为江苏首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之一。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且和传统的旅游性城市不同的是,苏州市工商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也是在全国前列,这些在政策上、资源上、经济发展上的优越条件,为其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然而,“全域旅游”不等于全境旅游,不是简单的提法或概念出新,如何整合苏州古城2500多年的历史遗留下的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苏州古城全域旅游的现状

苏州古城旅游早已闻名海内外。近年来,苏州政府部门也为打造国际化全域旅游目的地做了大量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在游客接待上,引导分散式精品酒店、精品民宿发展;在信息服务上,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以景点介绍、票务预约、旅游数据分析等旅游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苏州旅游总入口”;在公共服务上,旅游厕所、公共旅游交通、咨询接待等广被游客点赞;在特色旅游项目上,从“寒山寺新年听钟声”到“网师园夜游演艺”,再到苏州国际旅游节,以及现在火热的“姑苏八点半”的系列活动,广受好评。但是,要实现苏州古城的全域旅游目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一)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范围不够

任何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果过度进行保护,将会门可罗雀,甚至无人问津,会导致衰败和凋零。苏州古城内,大量的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也面临这样的困境,部分传统建筑甚至遭到现代城市建设的破坏。苏州古城因水闻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网城市,三横四纵的古城河道集游览、交通、商业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水文化在钢筋混凝土营造的商业氛围中逐渐褪色。这些文化遗产如何继承、保护,发挥该有的旅游效用,是发展全域旅游重点应关注的内容。

(二)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态的开发程度不够

苏州古城旅游产品开发长期限于古典园林、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观光旅游,产品单一,且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历史街区缺乏统一的文化定位,以平江路和山塘街为代表的历史街区充斥着各种全国雷同的商业化店铺,与古城本该有的文化气质不符。在旅游发展业态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型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苏州古城文化的感知,长此以往,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破坏,甚至降低苏州古城旅游的吸引力。

(三)全域旅游的环境配套不够完善

从苏州古城总体环境来看,景区、商业、民居同时存在于面积有限的古城空间,拥挤的交通环境严重破坏旅游者驻足欣赏,缺乏能串联多个旅游节点的便捷完善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慢游系统,游客集散地的咨询、休息配套还不尽完善。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性不足,与5G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住宿、餐饮、游乐等服务的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融合度不够,智慧旅游建设力度需要加强。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苏州古城旅游景观整合设计策略

(一)整合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东方水城景观

对于古城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应尽可能的开发利用。截至2019年,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文保单位名录统计,苏州古城区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含古典园林以及大运河苏州段)1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24个,省级文保单位32个,市级文保单位114个。据统计,在现有已收录《苏州园林名录》的108座园林中,有20座私家园林,其中9座私家园林已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余部分是不开放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游园和园林小品,长期闲置后,草木丛生、苔藓密布,虫鼠聚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些文物的衰败。曾经有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苏州“百园之城”中小游园开放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那些尚未开放的私家小园林以预约等方式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园林深入了解苏州的人文之美。

对于已经开放参观的历史遗迹,可以采用分类主题的方式:例如“园林线”可将现有园林加以分类整合,利用各自特点,在风格上相互弥补。例如“传承线”,可根据历史脉络,将各种场所填进历史节点,由古至今带游客体验苏州的历史文化;例如“廉政线”可将名人故居、名士留足的地方,通过故事讲解,将古人的高风亮节贯穿于游览过程。分批修缮古城内海量的古宅、水巷、古井、牌坊等历史文化遗迹,将这些分散的点逐渐融入主题线中,将他们串联起来,形成由线(历史街区)及面(古城)的全域旅游体验。

对于水城景观,应融会贯通,构建水乡特色的水城旅游体系。其一是解决水体质量问题,水是古城水上旅游的基本载体,应加大河道水污染治理,同时进行清淤作业,通过合理栽培水生植物,构建水下生态,保持河道水畅通。其二是恢复古城外围特有的水陆城门人文景观,构建水城轮廓骨骼,对阊门、胥门、娄门、平门、相门等城门,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升级改造,恢复其交通功能,再现水城原生态景观,凸显姑苏水城魅力。其三,在支流水巷中,重点构建“桥、水、人家”的具有江南温度的特色人文景观。串联水路和陆路景点,使游客从船入园,增加全域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将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水系,如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水系、十全河-官太尉河-盛家带河水系、山塘河-桃花坞河水系,设计可以串联园林等经典旅游资源的核心水上旅游线路,因地制宜地恢复江南传统民居的水巷景观,真正形成东方水城的景观。

(二)再现非遗文化,营造苏式生活体验

苏州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代代传承和历史的沉淀,在文化艺术方面,主要有昆曲、评弹、吴门画派;在传统工艺方面,有着“世界手工艺之都”之称的苏州一直是全国工艺制作的重地,刺绣、缂丝、宋锦、玉雕、核雕、制扇、漆器、桃花坞木刻年画、明式家具等巧夺天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作工艺”;在传统民俗方面,苏州古城经过漫漫历史积淀,每月都有相应的民俗节目,例如,一月行春、马灯夜会、闹元宵;二月百花生日、玉兰房看花、春台戏;三月画舫游、山塘看会、放断鹞,四月轧神仙,五月山塘竞渡,六月画舫乘凉、珠兰茉莉花市、虎丘灯船等等,可谓春有踏青赏美景,夏有临水纳凉,秋有登高思亲,冬则蛰居。

将这些非遗文化整合到全域旅游的体验,可以针对不同景区内非遗景观的差异性,设计各具特色的非遗体验项目,与古城内核心景区的水岸景观和水上旅游水乳交融,增加全域旅游体验。例如在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水系内,修整目前千篇一律的商业业态,可以重点考虑将苏州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坊或博物馆引入其中,以展示或互动的方式,将手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民间草编、珍珠工艺品、丁香结等简单易操作的民间手艺的展示或制作体验加入其中。在十全河-官太尉河-盛家带河水系区域展示原生态的苏式生活,可以请部分居民穿上苏州传统的服饰(如三角头包、绣花鞋等),还原水乡原始的生活方式,再现原汁原味的老苏州生活情态。阊门、山塘的民风民俗是古籍中记录笔墨最多的古城景点之一,在山塘河-桃花坞河水系可以重点考虑重塑具有浓郁吴风的苏州市肆,再现山塘水上集市。例如恢复传统的“山塘花市”,将鲜花放在流动的手摇船上叫卖,重现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上集市的流动美景。在传统民俗节日,恢复街道的传统庆典功能,按照节令,组织民俗表演与活动,如元宵“水上灯会”、端午的“龙舟竞渡”。同时恢复古戏台功能,在游览的水系两侧增加戏台,将戏曲表演与多种才艺比拼节目相结合,往来游客既可在船上或岸上欣赏古戏台上的精彩表演,在游览中欣赏昆曲、评弹等有声的艺术,也可以在手摇橹船上欣赏吴歌、品尝苏式美食等,营造地道的苏式生活旅游体验。

(三)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古城

建设高效的旅游交通网。全域旅游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发展全域旅游,没有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建设就成了空谈,苏州古城交通网应从陆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升级改造陆路交通网络。苏州古城古建筑和文物众多,拓宽道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应在游客集散点和停车空间上做文章。可以考虑在古城外和古城内景点间建设科学的集散点网络,发展驳载式公共交通,对于团队游客,可以在各游客集散点间用公共大巴驳载,限制私家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观赏和通行功效的水上交通,建设不限于景区内部的水路换乘码头,而是要发展水上巴士,开发水陆联动的旅游线路,建成水陆一体的旅游交通网络架构。

建设智能的智慧旅游配套。随着5G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网络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建设迫在眉睫。整合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统一的古城旅游服务平台,分别给票务营销、管理、住宿、出行、游客互动等留有接口,以此处理全域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服务。一是搭建创新营销推广系统,在票务和宣传上,和途牛、携程、去哪网等主流的旅游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苏州古城的旅游宣传和票务、住宿服务等同步至这些服务商,并在古城全域旅游服务平台上留有服务入口,游客可以在平台上定制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介入,为游客配套定制旅游服务方案。通过开放游客随手拍、短视频分享旅游体验。同时,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平台合作,实现视频共享和快捷分享功能,各景点和旅游管理部门也可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把最有特色、最值得旅游的信息及时推送。二是搭建数据互联互动系统。全域旅游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古城旅游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景点、交通、商业、医疗、餐饮、住宿等信息实时联网,实时采集更新,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所有信息动态投射到旅游地图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游客在古城旅游时的各种需求,合理引导。三是搭建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参与的综合管理系统。根据旅游信息特点,开发管理者决策辅助系统,例如,通过旅客流量和旅游线路信息采集,制定节假日或旅游旺季的游客疏导分流应急措施,通过游客口碑和反馈,旅游管理部门及时规划调整商业服务内容,了解旅客满意度较低的点位和旅游服务行为,及时制定管理措施。

三、发展全域旅游要注意的问题

历史古城,特别是像苏州古城这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极具特色的文化名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全域旅游中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保护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也是泽被子孙、功在千秋的长远考虑,而开发利用一方面让更多的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去了解历史,满足他们日益提升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观的经济效益不仅能拉动经济发展,也使政府更有经济能力去进行保护。不过,过度商业化,追求经济效益又破坏了文化的本真性。2019年,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山西乔家大院5A级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摘牌,便是过度商业化导致的结果。所以要防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与苏州古城地域文化偏离过大的商业业态对古城气质的侵蚀,不能破坏古城内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要审慎地对待与尊重这些历史遗迹。

古城旅游发展的根本是文化保护,应抓住“保护”这个根本内容,注重历史遗迹的修缮,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它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搞清楚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传播中进行文化传承。同时,合理布局商业开发,避免陷入全域旅游就是全境旅游,到处建景点、到处建宾馆酒店和商店的误区,在布局上应和苏州高度发达的工商业配套服务融合,释放园林等核心景区有限的文化服务空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独具特色的苏州古城全域旅游体验。

猜你喜欢
全域古城苏州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6
翘街古城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6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
苏州一光
安居古城
青年歌声(2017年6期)2017-02-08 13:56:31
春秋古城一日游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5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