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造成年初全国范围内的停工停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2003年“非典”对我国的影响为分析对象,能发现在“非典”过后我国经济领域仍有新的契机,因此,分析新冠疫情下的“危”与“机”也十分必要,可以为疫情后经济发展提供经验。
对于“非典”造成的经济影响,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悲观者认为非典造成的都是消极的影响,但是乐观者却可以从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变化以及在影响过程中带来的机遇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1]
从2003年排名前10位的零售企业销售情况看,商场、便利店、专卖店占比较高。其中,3家百货公司销售额达到803亿元,同比增长27.7%,销售额占前100家的19.4%;以超市、便利店为中心的3家公司的销售额为329亿元,同比增长33.5%,销售额占前100位的8%;而以家电专业销售为主的三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7亿元,同比增长46.2%,占前100家公司的9.8%。
随着“SARS”的发生,没有办法接受面对面服务,这与新冠疫情类似。因此,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也大幅增加,在线交易也在增加。2003年5月28日,当时世界最大的在线贸易市场和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对中国超140多万家中小企业和商人会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会员回答“SARS”对企业的业务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但认为对业务有影响的企业中,有48%的人回答“SARS”对业务没有影响。电子商务可以帮助公司克服“SARS”带来的业务分离危机,并建立新的业务渠道。 此外,“SARS”使阿里巴巴各领域业务指标持续上升,自2003年3月起,每天新增供应机会9000个,4月中旬达到1.2万个,5月初达到1.5万个,比2001年和2002年的3000个增长了3到5倍。网络交易的异常热销进一步促进了阿里巴巴1亿元的投资,并于2003年5月10日正式发布了内地B2C个人网络交易平台“淘宝”。截至2003年7月4日,淘宝会员达到1.7万人,网上销售的商品达6.2万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迅速崛起,“非典”虽然对我国经济有影响,但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1.零售行业发展不明朗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一般增长转变,又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社会消费品零售压力重重。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56%的人认为未来的零售行业将会更加困难,还有13%的人认为未来的发展不明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42.8%的从业者对2020年的看法是,零售行业还是要稳扎稳打,更注重的是“稳”。
2.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增长缓慢
以GDP为分析对象,今年的新冠与2003年的“非典”相比,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2003年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增长,而2020年是缓慢增长的状态,2019年第4季度GDP增速为6%。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分析对象,在2003年除了“非典”高峰时期4月和5月,其他月份的增长率都高于8%,而在2019年所有月份当中,只有6个月的社会消费达到8%以上,相比2003年要缓慢得多。由于疫情原因,今年1月底开始全国抗“疫”,到2月中旬,我国的零售额下降巨大,尤其是餐饮行业的消费基本为停滞状态,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会低于4%。
3.百货行业销售额下跌较大
百货行业一直以来在春节假期是销售的高峰期,但是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变得异常“冷清”。据统计,从今年1月底,全国几千家百货购物中心等都宣布停业,仅保留的超市可以对外开放,其他店铺暂未全部开放。以2003年的“非典”时期为例,严重的时候可造成北京百货行业销售额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比2003年的“非典”更为严重,全国实行抗疫行动,管制十分严格。在2019年第一季度,百货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只有0.9%,全年也仅仅增长了1.4%,而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预计将是近来来跌幅最大的季度。
1.超市卖场营业额增长迅速
在当前的疫情下,国家为了稳定民生,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商品。在政府的支持下,超市可以正常开业。而为了自身的健康,居民外出减少,基本都采取“宅”在家里自己做饭,因此就加大了超市的采购计划,人均购物量显著提升。一般情况下,在春节期间商超都会大量的备货,应对春节采购量大的问题。因此,商场和超市应该是受影响最小的行业,而超市也是在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销售额增长的行业之一。
2.生鲜电商快速发展
在疫情的背景下,电商可以提供非人接触人的快速配送服务。居民为了安全和便捷更多选择了线上,过去大量的线下用户都已经转向电商这样的线上配送服务。各大生鲜电商基本都靠抢货,销售异常火爆。从主要的几个平台销售额看,每日优鲜的交易额在春节期间增长了350%,京东到家春节期间交易额上涨了374%,而美团买菜的交易额也上涨了2-3倍,美团食材类目增长了200%。
从生鲜电商的发展历程看,由最初的平台到社区拼团15年的历程,生鲜行业融资估值近千亿。各种创新的模式不断迭代,从2014-2018年,交易规模增长率高达65%,而在2020年疫情的促使下,会有长足的发展。在疫情时期,农贸市场都暂停营业,超市和网购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以淘鲜达为例,在全国29个省165个城市已经实现570家超市线上开展无接触配送服务。这次新冠状肺炎疫情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更倾向于“宅”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鲜渠道的模式变化,有望成为电商发展的重要动力。
3.线上平台快速迭代
受疫情影响,多数实体商场加入了第三方线上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并且自行研发APP和微信小程序等,通过线上为消费者开展送货到家服务,满足了消费者不接触快速便捷的要求。新冠疫情也倒逼实体商家进行销售模式改革,有助于零售行业进一步发展,在线上平台快速迭代的过程也提升了数字化零售业的发展。例如,2020年从除夕到年初三,京东的线上平台比同期春节时期增长了540%,医药产品销售增长高达430%,水果蔬菜也达到了200%。步步高开通的“小步到家”服务,在一个城市上线1小时就可以达到1000单。抓住线上渠道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促使零售企业快速发展。
在疫情的影响下,各零售企业面对居民的“宅”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利用新的手段来应对,这些措施可以对今后的零售发展提供思路。
由于疫情时期,大量的居民“宅”在家里,市场需求非常大,而疫情结束后将会迎来新的一波销售增长,因此,商超企业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疫情管控时期应保障居民生活商品的储备量,保证价格合理,不受处罚,以免影响业绩。关注疫情发展,在疫情逐步控制住的情况下,适时延长营业时间,保障供应。例如在这次新冠疫情下,鄂武商作为武汉的本地商超,还有中百集团等,都做出了“不缺货、不涨价、不打烊”的保证,备货量也比同期上涨一倍。此外,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也积极参与提供各种救援物资,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疫情的管控时期,高传染性是大多数人最害怕的事情,所以消费者的采购意向基本都由线下转为线上,大量的线上订单涌现。很多零售商家之前并无完善的线上销售渠道,也抓紧变换渠道营销方式,加快了线上渠道的建设。以京东到家为例,一开始就吸引了56家连锁零售超市加入,“饿了么”平台在管控时期新增门店多达10万家。根据数据显示,很多零售商在疫情时期抓紧研发了其线上APP或者小程序、网站平台等,如永辉超市、沃尔玛、华润万家、大润发等。
在疫情时期,零售商们的渠道变化为其带来了很好的收益,线上的增长额基本都达到了2倍以上。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疫情加速了实体零售行业进行数字化营销。在疫情结束以后,零售企业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高潮。
在疫情时期,消费者响应国家号召,多数在家“宅”,防止病毒扩散。由于大多数商场都因疫情暂停营业,为了挽回经济损失,很多购物商场和品牌开始转向在线直播购物的新体验式营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多个数据显示,大多数都是抱着测试的心态,涉及的品牌以衣服和化妆品等为主。而在直播的推动下,抖音、淘宝直播等平台迎来了巨大的流量。以淘宝官方公布的数据,进入2月以来,淘宝每天都有近3万家新入住的商家,转型到在线,而淘宝直播间数量也比同期上涨了2倍,厂家直播卖货比例上涨50%。例如,居然之家130多家门店,在三天的直播里,引导成交订单1500单,预计成交额可达到4000万元。银泰导购直播时间长达1万分钟,观看浏览人次10万。
受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宅”在家里,但是“宅”会导致很多人的收入下降幅度过大,与此同时,线上平台配送员大量的缺人。因此,在此痛点的影响下,“盒马生鲜”首次宣布与西北、青年餐厅、探鱼等零售品牌开展“共享员工”项目,随后又有几十家零售企业加入进来。例如“盒马鲜生”有1800多人加入,沃尔玛加入“共享员工”计划的多达300人,而京东/达达则预计达到35000人。“共享员工”在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流行,这次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的零售企业首次实行“共享员工”政策,解决“宅”收入低的问题,也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在疫情结束后可能会被完善或者进一步发展。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零售行业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机遇,我们应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想到要抓住机会,看到更深刻的东西。例如在2011年的日本发生大地震以后,特别是福岛核泄漏引发了民众的恐慌,而“7-11”作为日本主流的零售便利店就很好地起到了稳定民心、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作用。“7-11”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要在发生重大灾情面前,让灾民几小时后就能看到“7-11”的身影,为大家做出贡献。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虽然大部分的商超都暂停营业,但是政府却把超市和生鲜电商推到了市场一线。疫情之后,零售业的作用仍需深刻思考,作为稳定民心、保障民生的重要业态如何发展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了产业体系,并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在产业环节不断增强数字化的进程。“基于数据的多栖性特点呈现出多流量入口的相互竞争,表现为各类数据平台的迅速崛起。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消费者群体,也形成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者大数据”。[2]
在疫情期间,全国多数商超都开始了转型线上的业务,销售额提升也非常迅速。使用在线平台和APP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永辉超市的线上平台比之前的营业销售额上涨了30%,“家家悦”以线上模式进行社区团购有的门店销售额上涨已超过37%。中国正迎来工业4.0的时代,全球都已经积极地进行工业4.0的生产和服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物联网、自动化等信息领域也已经引领着工业积极转型。疫情结束后,各大商超零售业应积极地转型,零售数字化一定会成为未来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零售的核心是商品,而商品的核心是供应链。近年来,生鲜电商市场飞速发展,然而受目前生鲜电商所具有的产品时效性强、 物流及履约成本高、顾客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等特点影响,加之线上行业整体交易规模仍然偏小,大量生鲜电商平台处于亏损状态。[3]
本次疫情让大量的生鲜电商平台又重新有了生机,大量的生鲜平台和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形成了鲜明的“冰火两重天”式的对比。一方面,生鲜电商销量暴增,在疫情防控最严格的时期,甚至都很难抢到订单;另一方面,全国的农产品大量的滞销,以草莓为例,大量的农户草莓2元一斤的批发价格都无法销售,淘宝平台四川安岳的柠檬价格到了9.9元6斤包邮的价格。目前,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还不完善,供应链流通环节还远远落后于数据化的发展。因此,在疫情结束后,应以消费者消费习惯为出发点,做好生鲜产品的供应链模块,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此次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大型的商场成为损失较大的代表业态之一。商场的感染案例也非常多,人们对商场的要求也逐渐严苛。因此,商场作为人流量巨大的场所,平时应加强安全卫生工作,确保空气流通,加强空气质量检测和定期消毒。对突发事件应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出现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宅经济”的出现催生了商贸零售行业的变革,其数据化发展的趋势应被重视起来;生鲜电商应抓住既有完善供应链模式,进一步大力发展;对于人流量密集的大型商场,应进一步完善其应急措施,以消费者的安全为己任,做出调整,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只有积极思考,不断完善,在疫情结束后,零售行业才不会受疫情影响造成损失巨大,反而会在积极应对和抢抓机遇中,促进商贸零售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