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宁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 100061)
作为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御用场所,北京天坛的科普资源较为丰富,且覆盖广泛[1]。在人文科普资源方面,瑰丽多彩的建筑文化、厚重的明清历史文化,都有鲜明的文化科普价值。在自然科普资源方面,古树资源、鸟类资源、昆虫资源、植物资源等,能够展现出不容忽视的自然生态科普价值。由此可见,北京天坛作为明清皇家园林的代表,拥有多样化的科普教育作用。对于全民科普教育的开展而言,北京天坛依托自有的多样化科普价值能够为科普全民化覆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剖析明清皇家园林、全民科普教育、北京天坛等内容的核心概念,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应用范畴,能够积极围绕“明清皇家园林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展开的主题分析形成必要的基础内容保障。
1.1.1 明清皇家园林
明清皇家园林,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利用不同的工程手段,借助地形改造花草树木种植等方式,供明清两代帝王偶尔游憩或处理政务的园林[2]。明清皇家园林是帝王家族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明清两代帝王往往会在不同时间,出于暂时更换生活环境,或处理政务的目的,从皇宫到不同的明清皇家园林完成相关工作。
明清皇家园林经过明清两代多位帝王的建造修葺,早已颇具规模。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等九十多座皇家园林分布在北京城内外,既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山水园林,也有以政务国事为主的祭祀性园林,这些园林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第一,园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能够展现出鲜明的皇权特点[3]。第二,园林选址广泛,大量明清皇家园林除了分布在北京城内外,而且远在河北省承德市,都有避暑山庄分布,为帝王休闲避暑生活提供了优质保障。
1.1.2 全民科普教育
全民科普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全部民众为对象,借助不同的平台或手段,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过程的泛称[4]。我国积极推动全民科普教育,是基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实施基础上有序开展的。
全民科普教育的实施,既需要不同层次学校教育的开展,更需要落实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只有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背景、不同接受程度的民众,展开各具差异、更具高效的教育活动,才能让全民科普教育的综合价值得以展现,也才能凸显全民科普教育的全面化、系统化、层次化良性发展趋势。
1.1.3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城南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进入清代后,乾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冬至祭天、孟春祈谷的场所,其中的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都是北京天坛重要的历史建筑[5]。
进入当代,北京天坛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感受明清两朝的璀璨历史文化底蕴。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学者布鲁纳于1957年提出的学术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逐步思考而形成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当代教学开展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影响。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可以归纳为:第一,倡导人们开展早期学习,延伸学习准备过程,以预习作为优化学习效果的起点;第二,引导学习者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以此为基础,提升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全面理解程度。
本文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是将其作用于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之中,赋予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早期学习思想、学科知识基本结构思想更具实践化的应用探索,也使得理论分析与一般化分析、案例分析实现更多的有效融合。
北京天坛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教育,能够依托自有多元化资源优势,展现出一系列教育价值,比如:传统礼仪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悠久历史价值、生态资源价值等,都可以为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工作的落实形成必要的价值层次支撑。
2.1.1 传统礼仪价值
礼仪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同样是全民科普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传统礼仪既可以展现我国不同时代人群的礼仪精髓,也能够拓展现代人群的知识面,达到优化科普教育的效果[6]。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祭天、祈谷的场所,无论是明朝,还是后续的清朝,在开展祭天祀典活动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十分严谨的祭天礼仪,北京天坛在围绕祭天礼仪、中和韶乐等内容展开全民科普教育时,能够展现出厚重的传统礼仪价值。
尤为重要的是,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传统礼仪价值的呈现,是与历经数百年流传形成的祭天文化相辅相成的,也是与中和韶乐这一东方乐舞形式相契合的,能够展现出社会科学的文化、音乐属性。
2.1.2 建筑艺术价值
建筑艺术,体现建筑学与艺术学的集大成者,同样属于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明清皇家园林的建筑艺术既能展现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风格,同样也有不同的艺术底蕴,具有极为鲜明的教育 价值[7]。
北京天坛的建筑艺术特质,处处体现出与“天”相近的意蕴,从单体建筑的角度来说,祈年殿使用了圆形攒尖顶的建筑技术,而建筑外部屋檐则采取了层层收缩的方式,展现了一步步与天接近的建筑风格,从艺术寓意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圜丘的尺度,还是圜丘的构件,都在不断使用“九”这一数字,在祈年殿中,大柱形成的开间也有一年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寓意体现。
这些建筑艺术上的细节把握,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北京天坛与“天”的相近之意,从科普教育的角度来说,北京天坛建筑艺术价值的呈现,能够让广大民众了解明清两代对于北京天坛的建设思想,了解建筑学与艺术学的交相辉映。
2.1.3 悠久历史价值
悠久历史价值,是人文科学精髓所在。在漫漫长河中,明清皇家园林等一系列历史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皇家用途,但是,其蕴含的美学、哲学、建筑学等价值仍然存在,而上述综合价值的体现又归属于历史价值中[8]。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处理祭天政务的场所,北京天坛同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专属功能,但是,无论从历史建筑来说,还是从多民族统治角度而言,北京天坛的历史价值都十分突出,在北京天坛修建完成之后,有明清两代的22位皇帝举行过654次祭祀大礼,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北京天坛的悠久历史价值。
2.1.4 生态资源价值
生态资源价值的展现,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明清皇家园林不同于皇家宫殿的气宇轩昂,却在生态资源上拥有独到的资源优势,对于全民科普教育来说,明清皇家园林由于建设历史悠久,园林内部已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运行体系,成为开展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若干“名片”[9]。
北京天坛同样在生态资源价值上展现出了自有的发展优势,诸如:古树资源、鸟类资源、昆虫资源、植物资源等,都可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欣赏素材,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全民科普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普及上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支撑。
天坛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比如:潜移默化原则、路径多元原则、科普差异原则等,只有完善上述不同原则,才能使得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实施更加井然有序,也更能展现行为高效。
2.2.1 潜移默化原则
潜移默化原则的落实,重在强调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与影响力。天坛借助自身拥有的传统礼仪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悠久历史价值、生态资源价值等优势开展全民科普教育,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调动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全民科普教育的相关知识内容与人民群众的自身理解相结合,这就需要潜移默化原则的具体实施为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必要保障[10]。
对于天坛的工作人员来说,优化科普教育效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获得科学技术普及层面上的知识启迪,需要秉承潜移默化原则,拉近人民群众与北京天坛古树资源、鸟类资源、昆虫资源、植物资源的认知距离,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天坛在多方面拥有的多种魅力,让全民科普教育成效展现能够在彼此互动的良性氛围下开展,也使得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呈现出边思考、边推进、边调整的发展 趋势。
2.2.2 路径多元原则
路径多元原则的实施,重在通过不同线上、线下路径的架构,使得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落实能够得到更多途径的加持,从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应。
天坛在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既需要依托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的现有影响力,开展多元化的线下科普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科普知识,也可以借助较为先进的线上平台路径,拓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网络效应,从而迎合中青年人群的科普需要。
对于天坛从事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工作人员来说,路径多元原则的遵循,能够更好地凸显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从而为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在举措实施层面上给予更多探索。
2.2.3 科普差异原则
科普差异原则的实施,是针对全民科普教育活动予以体现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人民群众,对于科普知识的接受程度各有差异,为此,天坛在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时,需要积极秉承科普差异原则,针对不同背景下的人民群众采取差异化的科普活动,落实不同的科普举措[11]。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科普差异原则的遵循,既需要工作人员灵活机动,熟悉不同年龄人群的认知差异,根据职业、接受能力不同的人民群众采取各具差异的教育活动举措,也需要与时俱进,与路径多元原则一起,架构良好的全民科普教育活动体系,使得北京天坛科普教育价值得到更为全面的体现。
全民科普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索,能够让天坛这一明清皇家园林更为多元地展现科普教育价值。为此,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积极从借助礼仪乐舞,由表及里传播华夏文明精髓;借助建筑寓意,深入浅出传播古代璀璨文化;借助历史知识,针对中老人群开展科普教育;借助多种媒体,多样方式并重凸显科普创新;借助文化活动,围绕年轻人群凸显科普价值;借助旅游效应,循序渐进展现全民科普要义等入手,对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给予更多有益思考。
祭天礼仪、中和韶乐等,都是北京天坛历史文化的精髓体现。天坛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借助礼仪乐舞,依托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地传播华夏文明。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做好“表面”功夫,天坛的工作人员将祭天礼仪、中和韶乐等内容通过理论宣讲、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方式,较为生动、直观地展现给现场人们,让人们较为清晰地了解北京天坛礼仪乐舞,见识华夏文明璀璨的文化表征。其次,深入“肌理”,发挥由表及里作用,北京天坛工作人员从学术角度出发,对明清两代祭天礼仪、乐舞的发展历程,文化亮点等进行梳理归纳,进而依托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引导民众了解科普知识的基本结构,让逐步深入的礼仪乐舞内容,借助不同路径与民众进行共享,提升科普教育活动层次。
尤为重要的是,天坛可以在探索由表及里展现礼仪乐舞时,深入比较明朝祭天礼仪与清朝祭天礼仪的区别,进而借助课题分析拓展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群深入了解北京天坛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天坛全民科普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礼仪乐舞由表及里的深入化探讨,这既是北京天坛作为明清皇家园林的重要艺术体现,也是科普教育活动实现系统化、深刻化展现的必由之路。
天坛的建筑艺术影响深远,工作人员在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借助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剖析建筑艺术寓意,深入浅出地传播古代璀璨建筑文化[12]。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天坛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天坛的建筑特色、“九”的寓意、“一年四季”、“一年十二个月”的寓意通过导游、电子导游器、纪录片等不同方式予以说明,使得天坛建筑文化能够得到深入浅出的呈现。其中,无论是导游人员,还是电子导游器,都是基于现场科普效果的层次展现,纪录片作品的作用发挥,则是遵循潜移默化原则的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远距离感受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效果;其次,以此为基础,工作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明清皇家园林的建筑文化内容进行有意拓展,并依托多媒体平台予以传播宣传,让更多人群对天坛在内明清皇家园林建筑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综上所述,北京天坛的建筑艺术风采不仅能够增强旅游品牌效应,而且还可以通过科普教育活动的落实,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科普魅力,把握天坛全民科普教育的思想精髓,也感受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筑艺术文化特质。
中老年人群对于科普教育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有兴趣,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历史知识优势,通过对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的理解,针对中老年人群更好开展科普教育。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依托导游、旅行社宣传信息等路径,引导中老年人群对天坛历史知识内容的基本结构进行大致了解,并通过上述方式,逐步加深内容传播广度,使得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中老年人群对天坛历史文化知识理解相契合;其次,天坛可以创新科普教育方式,以中老年人耳熟能详的曲艺形式,比如:评书、大鼓等,搭配更为有趣的内容,辅以一定的艺术创作,让天坛历史知识向更多的中老年人群完成科普工作,使得他们对天坛社会科学内容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借助上述新颖的表达方式不断拓展天坛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科普影响力。
综上所述,天坛围绕中老年人群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需要迎合相关人群的认知规律,将文化底蕴更足的评书、大鼓等曲艺方式与中老年人群的科普需求相契合,逐步优化科普成效,为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落实形成差异化的实施保障。
全民科普教育的创新体现,离不开多种媒体、多种方式的有力支持,所以,天坛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顺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以多样化的方式凸显科普创新。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善用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强化科普内容的传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以纪录片、电视节目的方式,让天坛历史文化、古树风采、建筑艺术等内容都可以得到不同路径下的展现。其中,纪录片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客观地了解北京天坛科普知识,其科普教育作用可以伴随着纪录片的持续传播予以明确展现,电视节目的作用则表现在:借助主持人、节目嘉宾在北京天坛的艺术展现,让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开展能够通过这一节目形式系统化地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2019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遇见天坛》,就是这一方式的很好体现。其次,善用网络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微博等具体平台开展线上科普活动,利用思维导图、讲解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群可以一目了然了解北京天坛科普教育内容的知识结构,加深民众对于天坛科普教育的理解。目前,天坛有两个公众号,分别从科普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宣传天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多种媒体、多种方式的展现,能够让北京天坛在落实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路径选择,也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科普知识时,得到多样化路径的加持,从而逐步展现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
天坛可以结合实际,借助丰富多彩的科普文化活动,吸引年轻人群参与,调动他们的认知积极性,从而以年轻人群为对象凸显科普价值,也使得科普差异原则得到更为妥善的体现。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形成文化活动实施计划,天坛的工作人员需要遵循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将早期学习理念融入实施计划过程,在不同季节结合天坛资源优势形成文化活动规划,注重引导学习者开展事先预习。天坛现在推出了节气门票,根据不同传统节气,推出不同样式的门票,这样既推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增加了门票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属性。其次,以实施计划为基础,北京天坛实时开展各项科普文化活动的同时,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与跟踪,使得每一个参加科普活动的年轻人都能够在日渐完善的反馈机制下,对科普内容拥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到2019年11月底,北京天坛在2019年已经举办108次科普活动,其活动主题涉及生态手工、古树欣赏等多种类型,众多年轻人群通过北京天坛组织的科普教育文化活动更为深入地了解了科普内容。
综上所述,对于年轻人群来说,丰富多彩的文化趣味活动,能够让天坛提升对广大年轻人群的学习兴趣性,进而借助主题各异的科普文化活动,引导年轻人群走进北京天坛,达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效果。
北京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效应,每年吸引庞大国内外游客前往旅游,所以,天坛从事全民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现有的旅游品牌效应,循序渐进展现全民科普的教育要义。
具体措施主要在于:首先,善用旅游效应,以导游为教育主体,利用带团解说的机会,将北京天坛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等科普内容向广大游客进行逐一介绍,让游客既能够感受到北京天坛的历史厚重感,也能够体会到科普教育的综合价值。其次,与北京各大旅行社合作,将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向合作单位进行拓展,利用旅游黄页、旅游信息推介等方式,将科普知识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带动全民科普教育与旅游效应的互相结合。
综上所述,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自身日渐增强的旅游品牌效应加持,所以,天坛不断依托旅游效应,强化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关系,能够在不同层次下落实科普内容影响力,从而为全民科普教育在天坛中逐步强化活动效果,给予更多的路径探索。
作为明清皇家园林重要代表的北京天坛,具有较为鲜明的传统礼仪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悠久历史价值、生态资源价值,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旅游、文化、建筑技艺等多层次的精神服务。从全民科普教育活动角度来看,拥有综合价值的北京天坛需要遵循潜移默化原则、路径多元原则、科普差异原则,不断创新科普路径,拓展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综合影响力。诸如:借助礼仪乐舞,由表及里传播华夏文明精髓;借助建筑寓意,深入浅出传播古代璀璨文化;借助历史知识,针对中老人群开展科普教育;借助多种媒体,多样方式并重凸显科普创新;借助文化活动,围绕年轻人群凸显科普价值;借助旅游效应,循序渐进展现全民科普要义等,都是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本文从事具体研究过程中,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明清皇家园林、全民科普教育、北京天坛概念界定为基础,对北京天坛开展全民科普的教育价值与实施原则进行逐一说明,最终,提出北京天坛全民科普教育创新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