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堂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 教师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 而应通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 创设真实且富有新意的地理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经验分析、 理解地理现象,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近几年播出的《世纪大迁徙》 《中国制造》 《航拍中国》 等纪录片取材角度独特、拍摄画面精美, 所涉及的人口发展、 城市规划、 产业发展、 交通建设等众多内容都高度适用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 提供了不少有益于地理教学的新素材、 新情境。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探寻将这些纪录片与高中人文地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以求教于方家。
《世纪大迁徙》 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人口迁移流动现象的纪录片, 它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迁徙历史。 《世纪大迁徙》 中介绍了清朝后期人口爆发性增长,从顺治六年 (1649 年) 的6400万, 到道光三十年 ( 1850 年) 的4.3 亿, 人口达到的新纪录。 人口的暴增一方面为清王朝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 因逢灾年, 中原人口向人口较稀少的西北、 东北和东南亚迁徙, 也就是俗称的 “走西口”“闯关东” “下南洋”。
通过纪录片展示的各种历史场景、 旁白和历史学家的分析, 充分挖掘出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结合教学实践, 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迁移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的路线, 让学生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不同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产、 生活方式, 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城乡景观。 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 杭州的钱江新城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 发达的经济和高端的技术让这些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开启全新的时代; 成都的宽窄巷子、 福州的三坊七巷完好地保存在城市的核心, 很好地说明了历史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师只需将这些零星的视频素材通过QQ 影音的截取功能摘取,制作成教学视频, 课堂上结合视频内容、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影响等相关知识, 就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经济、 历史、 文化等因素对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及人类根据区域的地理和历史特征发展聚落空间的规律, 进一步体现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所在。
《自然的馈赠》 是中央电视台重点纪录片项目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一集, 以我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 以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 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其中湖南湘西鱼稻共生、 獐子岛利用纯净水体进行海产养殖、 北京人将菜园搬上屋顶等素材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 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笔者将视频融入课堂, 引导学生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的慷慨时思考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给浅海渔业资源造成的损伤, 并结合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知识和必修二的农业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教学, 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通过本段视频的教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学生心中, 不少学生还形成了 “勠力共建美丽中国” 的梦想和期待。
通过纪录片视频创设的教学情景, 既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还能帮助学生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问题。 当然, 教师在使用这些纪录片时应该预先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探究的思维去观看视频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课前可以用腾讯影音的截取和合并功能将纪录片进行简单剪辑加工处理成自己需要的短视频, 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在现代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教学素材来源渠道, 利用纪录片视频作为课堂素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拓展自身的学习宽度, 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才能把生活中有价值、 有影响的素材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