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需求端看,2016年清华大学发布了《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每个月消费1000至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个月消费在3000到5000元。同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表明当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21392元/人,而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与整个社会水平趋于相同。另外,在消费结构上,超过2/3大学生在日常购物支出上有开支,62.4%的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有开支,超过了食品的占比,反映出目前大学生消费趋于“成人化”。此外,大学生的消费随意性大,大多数大学生消费时没有计划、随心所欲,以至于经常需要用不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
供给端看,我国国内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大学生助学贷款,主要由政府财政出资提供给在读大学生助学支持。尽管我国的高校资助资金一直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也满足不了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普及程度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较多,对新兴产品的接受能力也强,能很方便地接触到网络贷款产品。在需求不能被满足的情况下,势必会考虑网络借贷产品,以至于给了“校园贷”这一类违规产品进入校园的机会。在我国,校园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银行试水铩羽而归、网贷机构野蛮生长、网贷败走引导银行入主三个阶段。在监管不足,网贷机构盛行时,“校园贷”产品疯狂生长,导致校园贷滋生出“裸条贷”“肉偿”“暴力催债”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引发了大量的社会恶性事件。在意识到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空白和网贷业务监管缺失,银保监等部门联合印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整治工作的通知》,尝试通过政策导向让“正规军”银行进入校园市场,弥补空白,让校园金融在有效监管的保障下运行。
(一)传统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学校、银行合作建立,专门服务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一种贷款产品。助学贷款覆盖所有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及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额度不得超过8000和12000元。由于其还款期限长、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利息在校期间全由财政补贴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一种成本低的借贷产品。
(二)大学生信用卡
大学生信用卡指的是专门针对大学生人群发放的信用卡,具有信用卡的基础功能,还可以根据消费历史建立征信记录,培养个人征信,为毕业后积累一定的信用基础。大学生信用卡通过与各高校、不同商家品牌合作,以及大量的优惠活动赢得了市场,深受大学生喜爱。早期,在大力对大学生信用卡铺设的过程中,各家银行由于够分在意到该产品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错误判断了学生的信用卡偿还能力,导致坏账积累。以至于现有的大多数信用卡不准向大学生提供信用额度,持卡人在大学就读期间,只能先充值后消费。那么,大学生信用卡除了可以让大学生享受部分信用卡活动特权外,其功能已与一般的储蓄卡无异了。
(三)互联网金融产品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便利性使它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常见的互联网金融类型有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众筹等。大学生中使用较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有,如趣分期、优分期、分期乐等P2P网络借贷公司为大学生消费设立的贷款产品,这类产品在一系列资料审核过后,对个人基础信息进行判断,提供给客户不定的消费额度,供客户在平台上消费使用,使用后可进行分期偿还。以及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开通的消费信贷产品,如蚂蚁金服的“蚂蚁花呗”、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等。这类产品的运营模式类似于信用卡,先用后还,每个月设置有账单日与还款日,若是超过还款日可以提交分期付款申请,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作为代价。相比较前者不同的地方,可以在所有支持该付款方式的场景下使用,不绑定消费平台,较为灵活。
(四)新发展的校园金融产品
由于互联网金融乱象层出,国家政策开始推进“正规军”进校园,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群体提供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相继推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校园金融产品。比如,工商银行的“大学生融e借”产品、招商银行的“大学生闪电贷”产品,均旨在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小额贷款需求,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和信用观念。因为此类产品由银行推出,需要在相关监管下运行并符合利率浮动要求,其借贷成本透明、低,以借款1万元为例,分1年12期偿还,使用“大学生融e借”总利息为308.95元,平均每天利息不到0.9元,申请还可享受原利率8.7折优惠。同时,贷款无需抵押担保,贷款额度按照在读学历发放,最高达到20000元。
(一)助学贷款面窄、量少
由国家开发银行官方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助学贷款2019年新增发放额度突破300亿元,新增覆盖人次440万,累计发放突破2000亿元,累计人次3000万。但由于学生家庭需要满足申请条件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中备案,导致在3700万①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推广率并不高。其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相应升级,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人群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助学贷款额度只能满足部分大学生在读期间在学费上的支出空缺,不符合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满足不了现实中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
(二)互联网产品不规范、乱象多
2013年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其发展至今显现出井喷的势态,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产物,且我国又缺乏对其监管的相关经验,造成金融创新多风险高的局面。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很多漏洞可以被利用,如准入门槛不明确的情况下各式各样的P2P借贷公司都可以展开业务,有些业务人员甚至没有相关的经验;利用群众金融意识淡薄、无法理解专业名词的弱点,实际中用隐形的高利率收取超额利润,以及非法集资、风险评估造假等。以针对大学生的P2P网络借贷为例,校园贷中为何会频频发生“裸贷”、“暴力追债”的事件,就是因为产品制定、发行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事前抵押程序不完善,事后补偿机制不规范。如今,这些负面新闻的仍将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在风口浪尖上,使得群众不敢触碰。
(三)现存产品品种少、选择少
目前主流的大学生金融产品,除了上述提到的助学贷款、信用卡、网络贷款、银行贷款外,可以使用的金融产品寥寥无几,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仅有的大学生金融产品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18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数据显示,2018 年网络贷款成交量累计突破8万亿大关,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然在延续,尽管存在较大风险,但相较其他产品其可获得性强,便利性高,未来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会将金融产品的选择放在网络产品上。
(四)大学生金融意识浅薄、偿还难
由于我国金融基础教育不够普及,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基本金融常识不够,无法辨别金融产品虚假宣传中存在的陷阱。如,一款借贷产品的平台打出低至0.99%月利率的宣传口号,但在实际获取贷款的过程中,平台通过增项添项,增加了各种名目的费用,如人工服务费等等,总的成本核算下来实际年利率高达20%。
根据黄季椋实际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贷款偿还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无固定经济来源或是没有正确的消费意识,造成过度消费,无力还贷。而遇到偿还困难时会向亲戚或同学借钱的于向父母要钱的占了大多数,向学校和银行说明情况并请求帮助的不到一半,所以还普遍存在父母兜底的情况。
1.对政府来说,应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金融产品体系的发展。一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尽管政府角色也由“辅助者”“监督者”向“干涉者”“管束者”过渡,政府还是应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有效对互联网公司进行约束监管,健全合规管理机制,按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受到大众监督。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二是推动新的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补充大学生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力度鼓励银行、学校合作,为金融产品进校园“开正门”,有效疏导大学生网络贷款上升需求,有效化解系统安全隐患。
2.对互联网机构来说,首先,应加强企业自身综合能力建设。企业应满足展开相关业务推进的基本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应有专业知识储备及相关上岗合规培训,其次,产品应回归本质,本着为学生群体提供便利服务的目的,自觉取消五花八门的收费名录,做到产品透明、过程公开、收费文明。最后,企业之间应形成自律协会,在法律有空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开展违法违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业务,企业之间做到相互监督,共同履行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成长。
3.对商业银行来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积极性,结合实际主动研发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金融产品,为缺少金融手段的大学生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制定系列活动,进行定期金融知识、产品宣传,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起良好金融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认识金融产品,消除大众对金融产品的误解。
4.对学校而言,因为大学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不良网贷公司的诱惑下,大学生可能瞬间丧失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坠入陷阱无法自拔,应该加大力度限制非法产品进入校园。其次,攀比消费、超前消费成为很多学生的生活观念和方式,虚荣、攀比、享乐的心理带来的畸形消费需求,一旦遇到能满足其基本消费需求的网络信贷,就容易偏离实际正常的需求。应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金钱、金融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有效杜绝畸形消费,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最后,应主动改变以往对“校园贷”产品的偏见,与合理、合规、透明运行的银行合作推出产品,为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正确地疏通大学生消费需求,为在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