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纵观现有研究,已有文献主要沿着以下四个主线展开:一是绿色债券的内涵,二是绿色债券的发展必要性分析,三是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瓶颈与国外经验,四是我国对绿色债券的案例研究。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述评。
(一)绿色债券的概念
绿色债券起源于国外资本市场,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术机构以及政府机构分别对其概念进行了定义,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组织方面,国际资本市场协会(2018)发布的最新版《绿色债券原则》中规定“绿色债券是将募集资金专用于为新增及现有合格绿色项目提供部分(全额)融资或再融资的各类型债券工具,只有严格遵循四大核心要素的债券属于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18)在最新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认为绿色债券是指“其收益将全部或部分用于新项目/或现有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的融资或再融资,并符合绿色债券原则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的债券”。
国内学者对绿色债券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绿色债券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王瑶和徐楠(2016)指出绿色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且募集资金的最终投向应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张艳和沈惟维(2018)认为绿色债券指的是通过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特定目的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绿色债券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核心并未偏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债券的特点
从绿色债券的债券性和绿色性角度来看,王遥和曹畅(2015)指出绿色债券在兼具“债券”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对“绿色效益”提出了要求,绿色债券首先是债券,具备普通债券的基本功能和特点;然后与普通债券相比,又对绿色效益提出了要求,比如其募集到的资金必须投向绿色项目和气候变化适应项目以及具有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等。从债券期限的角度来看,万志宏和曾刚(2016)提出绿色债券主要是中长期债券,具有期限长的特点,能够为融资者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普遍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针对我国目前已发行的绿色债券,王遥、史英哲和李勐(2016)认为国内绿色债券发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发行主体行业集中,以非上市公司、国企为主;第二,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是绿色资金的主要使用方向;第三,地方政府是重要的潜在绿色债券发行人;第四,发行市场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潜力巨大。
(三)绿色债券的分类
一方面,从国际上的绿色债券类型来看,谢岩(2017)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组织机构,对绿色债券进行了如下划分:第一,根据债券用途和债务追索划分为“收益使用”债券、项目债券和证券化债券;第二,根据债券主体划分为发展银行债券、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和商行债券;第三,根据筹集资金目的划分为交通、建工、废污处理、农林、能源、水处理债券等;第四,按照分类标准划为固定收益债券和浮动收益债券;第五,按照筹集渠道分为公募绿色债券和私募绿色债券。
另一方面,从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类型来看,马春英和王薇薇(2017)把其分为以下五种:绿色熊猫债、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绿色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尽管学术界并未给出绿色债券统一的定义,但对于发展绿色债券的必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
(一)宏观经济发展角度
wood、Thornley和Grace(2011)通过研究之后认为,正是因为绿色债券具有发行主体规模大信用好、投入项目前景良好、合作发行机构实力强劲、市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需求量增加的优势,所以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上绿色债券呈现如此快速的爆发增长。曹明弟和王文(2015)则从国内经济转型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大量资本,而绿色债券能较好地弥补绿色投资缺口,同时增加了利用债券市场使中国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的融资机会。
(二)微观经济发展角度
Inderst,Kaminker和Stewart(2012)认为在欧盟国家低利率低增长的宏观环境下,机构投资者急需投资稳定不受宏观经济影响且拥有稳定收益的产品,绿色债券能满足此种类型投资需求,机构投资者的资本雄厚,投资经验丰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推进的绿色债券的发展。闫柯旭(2018)从融资和风险角度出发,认为绿色产业融资需求大,绿色信贷难以满足,并且绿色信贷支持的绿色项目面临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而绿色债券较长的期限可以拉长投资回报期,有利于支持企业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瓶颈
虽然我国绿色债券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目前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继续位居全球前列,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均保持强劲势头,但我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共计只有2675.93亿元,不到总需求的15%。从供给侧来看,现有绿色债券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绿色投资资金需求。
曾刚(2015)从制度设计等角度对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一是缺乏明晰的绿色债券的定义和认证标准;二是从制度基础来看,对上市公司的环境影响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健全;三是中介服务如环境影响评估和绿色评级等较为欠缺;四是从投资环境来看,绿色投资的理念有待推广。吴晓迪(2018)则从市场及监管等角度指出我国绿色债券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第一,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较小且存在着市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绿色债券发行规则不统一,监管内容不够细化;第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在中国发展仍不足,国内仅有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一家较权威的学术认证机构略显单薄;第四,绿色债券定价尚未成熟。
(二)关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债券的经验
Ordonez、Uzsoki和Dorji(2015)认为,绿色债券存在流动性低,缺乏基准指数和过度依赖外部担保等问题,通过绿色债券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结构,以此来发挥绿色债券在PPP项目中的积极作用,使绿色债券成为一种更廉价、更方便的融资方式。Ehlers、Packer(2016)研究发现,虽然绿色标签可以确保绿色债券的全部收益用于环保项目,但发行人依旧会面临严重的环境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债券的违约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监管的变化等带来的环境风险。
(三)我国对绿色债券的案例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某一绿色债券的深度案例研究较少,多数是研究绿色债券的产品要素、发行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比如,杨胜(2016)从绿色债券融资模式、交易结构、兑付能力以及创新性四个角度对我国首单绿色债券一一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绿色债券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案例提出促进我国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应用和推广的政策建议;秦诗音和王峰娟(2017)以中广核电碳债券为例,分析发展碳债券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马春英和王薇薇(2017)以三峡集团为例,分析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意义,并提出创新绿色债券的计息方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债券监管机制,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等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债券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到现阶段国内外绿色债券的发展情况与差距,更可从中发现有待探讨之处。
回顾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针对绿色债券这一细分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存在如下差异:
对国外学者而言,绿色债券起源于国外资本市场,虽然其产生时间不长,但是国外学者对绿色债券的研究角度广泛且相对成熟,基本涵盖绿色债券的各个方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兼顾。不仅有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必要性、效用等初始研究,更有开创性研究,如绿色债券适用性、动因、风险等。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绿色债券的研究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对国内学者而言,与国外绿色债券相对成熟的研究相比,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债券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大多以国外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由于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顶层设计的引导,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集中于评述现阶段我国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对比国内外绿色债券的角度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和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建设的启示,肯定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成果,探讨第三方认证评估体系的构建以及环境信息的披露等基础性问题,深层次的研究较为缺乏。
同时,当前国内文献在案例研究广度、深度以及分析角度方面尚有以下两方面不足:
一是针对绿色债券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案例研究则相对欠缺。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绿色债券实践与应用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具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价值与推广意义。但多数研究仅基于宏观视角进行阐述,而较少深耕某一特定案例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与扩展。
二是目前关于国内绿色债券的案例分析覆盖品种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出了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以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多品种债券,但国内学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行规模较大的绿色金融与绿色企业债,针对其他创新品种的案例研究尚少。此外,目前文献中的绿色债券案例多为研究产品要素、发行意义、列举介绍的形式,较少对信息披露进行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