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记,王 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新问题和新矛盾,高职院校要适应各种新常态,深入研究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体系化服务社会的局面,在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党的十九大为起点的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必将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经济,造福民生,必须要把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要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社会建设内涵,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各个领域呈现出新常态。在政治环境新常态方面,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公开、务实、清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在社会发展新常态方面,民生问题得到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幸福感增强;在教育新常态方面,立德树人备受重视,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愿望强烈,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较为深入,师德师风建设引起关注,教育质量发展成为主题。
1.顺应政治新常态,办出具有“人民性”的高职教育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人民性”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遵循。高职院校应根据社情民意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服务于社区,服务于人民需要。
2.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办出具有活力的高职教育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市场为导向是释放活力的关键。要形成新常态必须激发办学活力,提倡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一定要根据释放活力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科学化探索。
3.顺应教育发展新常态,办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高职教育
要尊重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也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发展。不能因为高职院校是类型教育,就进行违反教育规律的所谓“创新”。
社会发展进步要形成成熟的政治制度,建立社会运行的保障体系,形成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的发展体系。高职院校要把自己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发展体系中进行,要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什么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应有之义,这个问题必须交给高职院校工作者来回答。何为有所为,何为有所不为?就一所高职院校而言,不一定要表现出所有的功能,只需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但是就全国范围内的高职教育整体而言,其全部功能必须得到充分体现,要把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服务社会的功能、科学技术研发的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等全部释放出来。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高职院校要为教育体系的完善作出自己的贡献。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为小康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研究范畴、教育范式和运行规律,但又不能建构一个封闭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目标定位、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要随着国家宏观制度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与升级[1]。
2.发挥教育类型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具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以及教育培训优势,要把服务社会的重点放在这几个方面。
3.广泛开展应用科技研发
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要结合办学定位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应用技术研发是科学技术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基础理论研究。
4.发挥文化和科技优势
高职教育既有文化优势,又有科技优势。高职院校有专科型、多科型以及综合型三种类型。多科型与综合型院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优于单科型院校。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可以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工作。
1.适应社会要求,确立办学标准
我国已经进入质量发展时期,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是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培训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2]。高职院校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高职院校还应当具有质量标准意识。标准就是评价依据,可以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院校标准等。《悉尼协议》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个标准,它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提供了国际范式[3]。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开发范式到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再到细化完善专业建设体系等都值得借鉴。我国政府出台的一些关于高职院校的政策是高职教育的国家标准,即宏观标准,例如国务院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我国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它们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标准,即中观标准。另外,高职院校也会探索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一般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标准,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这就是院校标准。
2.制定具体措施,提高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办学质量。
第一,要提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逐渐趋于成熟,已经进入了质量时代。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致力于创造办学条件,形成教育框架,进行教学规范化建设,而忽视了质量问题,或者说忽视了从质量的角度推动工作。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没有质量就没有内涵,也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在办学基本条件方面达标。就全国范围而言,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基本条件方面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究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缺乏标准意识,不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
第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一切办学指导思想与理念都要据此得到体现。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好,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走了样。因此,还要重视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践行。
第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不仅要建设一支数量达标的教师队伍,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为教师干事创业奠定基础。
第五,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变化了的新标准进行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策略。
第六,推动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通过管理为教育教学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基本前提。管理的现代化是学校质量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七,在类型教育方面做足文章。高职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跨界合作教育方面和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办学特色是办学质量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4]。
1.要按照分层错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之一。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人才层次合理,分布适度,类型多样,人才运行机理科学,必然会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培养一线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旨和方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和补齐短板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起到重要的作用[1]。为此,要分层错位进行人才培养,要使理论型、复合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结构。高职院校肩负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不能盲目拔高人才培养规格。
2.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品德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素质,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都不是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第一”。品德的养成重在后天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偏离了育人方向。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要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离开了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会出现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了更高更远的目标——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再经过十五年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不同类型的教育当中,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由于职业贯穿于人的大半生,而且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最应该践行职业教育理念。学院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把职业教育理念加入其中,对教学总学时进行压缩,给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留下了适当的空间。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1.产学研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体力,个体与团体,界内与界别之间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条战线的人们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课题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解决,这就需要一种能够把各方凝聚起来的机制。产学研就是这样一种机制。产教融合的初心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它是一种教育方式和社会责任,更是一个制度框架和历史进程[5]。产学研合作是社会合作攻关的纽带,是把多重力量汇聚起来的重要策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社会发展策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融合横向力量与纵向力量
横向力量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力量,如教育与科技就是横向力量,二者是平行关系。纵向力量一般是在一个系统内部而言的,如在教育界内部,国家级重点大学与高职院校就属于纵向力量。它们都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大系统里面的两个层次的力量。
产学研属于横向力量。产学研包括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工程等许多方面,它们都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与要素。和谐的产学研横向力量当中又包含有纵向力量。例如,学院与河北丽建丽筑集成房屋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合作,就是一种兼具横向与纵向力量的综合力量。
3.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当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高职院校有一大批教授、博士等优秀人才。与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相比,高职院校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能够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中心优势。高职院校一般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教育科研文化的一个中心。这种中心位置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聚集。三是转承优势。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高端与低端中间,兼具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与应用,具有较强的转承作用。
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并主导集体攻关、合作攻关、创新攻关、技术攻关等各类协同合作与跨界合作攻关,这对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教育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促动作用。
1.促进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力量对社会的控制与促进。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可见,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通过领导、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按照一定的制度与法律实现的。社会治理针对的是社会发展、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是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实现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高职院校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培养忠于党和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对社会治理最大的贡献。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社会治理。
2.发挥智力优势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涉及多种民族、不同文化、多元主体以及不同发展状况,它不是“政策—落实—成效”的简单过程,而是要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政策调整—试行—推广—经验总结—再推广”这样充满了多样性、弹性和耐性的过程。要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治理好,一定要聚合多种力量,尤其要重视智力要素的参与。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智力优势;二是要贡献管理经验;三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3.构建学习型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以后,其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都会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需要层次开始从物质追求走向精神层面。因此,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共同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二字,必然包含着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人作为主体,必须以不断提高的素质出现在自然与社会面前,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此,要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要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联系在一起,倡导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学习型社会中都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进行学习[6]。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要促进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融合[7]。这种融合既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的需要,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发展社区文化、维护社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教育是社会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社区工作关乎最基层的发展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镇化的多元性不可避免,社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是适应这种转换的平台。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目标驱动功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8]。这一目标是中国模式与中国智慧的一个具体表现,激发着全国人民为此而努力奋斗。高职院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确立发展目标。但是,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有了发展规划却不重视落实,制定了目标却没有切实的行动,缺失行动力的规划和敷衍性的目标是不具有驱动功能的。
2.目标制定过程聚力功能
高职院校目标的制定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只有认真研究国家政策、高职教育理论、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高职院校目标的制定也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就现实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目标制定有多数参与型、少数参与型和全体参与型三种情况。目标制定是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其中,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是一个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全员参与制定出具有广泛共识的目标,才能团结全体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
3.目标达成的方法指导作用
目标的达成比目标本身更重要。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根据目前各方面运行发展的态势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国家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具体举措并狠抓落实,这也给高职院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南:一是要将发展目标进行分解;二是为了实现目标要进行系统研究与把握;三是要抓好落实。
人类社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表现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开始用10年的时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9]。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给各条战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1.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高职院校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当对已有的发展成果、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清晰的研判。企图突破阶段,实现所谓“弯道超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例如几年前刚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的院校把目标锁定为升本,这显然是超越实际的做法,其发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都要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就全国高职院校而言,有小部分院校处于高级阶段,有部分院校处于中级阶段,有一大批院校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教育部遴选的50所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基本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200所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处于中高级阶段。另外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省级优质院校,这部分院校处于中级阶段。这样看来,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当中,有将近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尚处于初级阶段。
2.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的特点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所处阶段的特点,研究发展对策。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对策。对策失当的事情总客观地存在于一些高职院校。例如,有些院校不潜心于内涵建设,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校的升格上。
高职院校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走全面发展之路。
1.全面发展与最优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系统的运行相对独立,只有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才能实现最优发展。院校发展系统当中的短板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只有补齐短板,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并实现全面发展。最优发展是指发展的各要素发挥出最大作用,实现发展潜能被充分挖掘基础上的发展。高职院校拥有了完备的发展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实现最优发展。
2.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特色发展
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并不矛盾。学校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等保障性建设方面,一定要按照全面发展的思路,各方面协同推进。例如校园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都是保证高职院校运行的要素,一定要协同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在各个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方面,也一定要全面发展。
在基本建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突出亮点并重点打造。如果说全面建设造就的是高原,那么重点建设造就的就是高峰。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主要包括制约学校的瓶颈、学校的中心任务、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可能造就的特色项目等。
特色发展是在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基础上,为了突显高职院校的个性,增强办学的活力、吸引力、影响力而进行的一种发展。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要以地方经济为依托,与地方特色相契合。
3.全面发展与递进发展
平行发展就是同时推进发展。这涉及到决定学校发展的各种要素。例如,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餐饮中心等应该是一个完整校区所不可缺少的要件。而有的学校新建校区却长期没有图书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有效阅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再如,课程与教学也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应厚此薄彼。
递进发展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递进式推进。在一轮建设进行完毕后,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展开新一轮的建设,这就是递进式推进发展。递进式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层次,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