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刘伟(第4期)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改革………………………………………方竹兰(第4期)
学术评价与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笔谈)………………………………………………………(第6期)
学术评价的异化与重建(张耀铭) 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何处去?(朱剑) 人文社科综合期刊评价与自我定位(王泽龙) 超越学科畛域 厎止知识创新——从“学术本质”的范畴看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蒋重跃) 学术评价的困境与学术期刊的使命(原祖杰)
论德里达对阿尔托“支撑基底”(subjectile)概念的演绎及其意义…………………………陈庆 牛宏宝(第2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心态解析:结构、形成与功能……………………李佳瑜 冯帅帅 罗教讲(第2期)
古典“德性统一论”与当代情境主义……………………………………………………聂敏里 冯乐(第5期)
论正定时期习近平意识形态观的初展…………………………………………………耿化敏 房颖(第5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黄延敏 祁飞(第6期)
“物理-逻辑性”与“生物-文化性”之间: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边界………………………………陈 鹏(第6期)
用人工智能方法为美德伦理学辩护…杨仁杰(第6期)
区块链技术下的文化价值链重构……………………………………………………张 锐 修雨薇(第6期)
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与历史书写的关系…………………………………………邓京力(第1期)
现当代西方史学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张广智(第1期)
四十年来中国学人对当代西方史学认知的深化………………………………………………邹兆辰(第1期)
后现代时期是否一个新的时代…………姜芃(第1期)
近年法国中世纪史研究中的跨学科动向二题…………………………………………………黄艳红(第1期)
后现代史学理论在德国的传播与接受…………………………………………………………尉佩云(第1期)
和平时期的暗涌:英国对公使优待礼仪的交涉与晚清近代外交的形塑…………………………管世琳(第1期)
法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梁爽(第2期)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王若茜(第2期)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沈辰成 孟钟捷(第2期)
“沉默的”将军:古典时期雅典将军参政情况研究………………………………………张岩 晏绍祥(第2期)
拉夫运河事件与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刘鹏娇 张敬品(第2期)
全球史研究中的“他者叙事”…………刘文明(第3期)
美国全球通史书写中的中国——以其中有关明清史的叙述为例…………………………………董少新(第3期)
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格兰普通法和习惯关系初探……………………………………………陈志坚(第3期)
美日返还小笠原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核武器问题……………………………………………崔修竹(第3期)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叙拉古的民主政治………………………………………………………晏绍祥(第4期)
殖民运动与希腊城邦的兴起…………李永斌(第4期)
论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贵族传统…………………………………………………陈超(第4期)
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正义理想——理查德·伊利的资本主义批判………………………………彭小瑜(第5期)
兼顾个人与社会——法国社会主义先驱皮埃尔·勒鲁思想初探…………………………………倪玉珍(第5期)
唐代书手的出身与仕进——以出土墓志为中心…………………………………………………周侃(第5期)
从《中日丛报》与《中国丛报》之渊源看早期英美汉学与日本学的伴生现象………………………尹文涓(第5期)
《江防海防图》再释……………………孙靖国(第6期)
《禹贡》“九河”与黄河分流……………张兴照(第6期)
国家与地方视野下的运河工程………孙景超(第6期)
从两篇近文检视近代早期天主教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全球转向……………………………………付亮(第6期)
流量劫持行为在计算机犯罪中的定性研究………………………………………………………肖怡(第1期)
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演变看受贿罪的法益……………………………………………………纪康(第1期)
论科学家创新型劳动的价值确定——以付林教授为例………………………………方竹兰 于畅(第1期)
非正式制度与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配置——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何理 冯科(第1期)
论金融领域行政执法的国际合规性…………………………………………………朱淑娣 孙秀丽(第2期)
国家特殊管理股之特殊权利结构研究…………………………………………………………吴高臣(第2期)
政府数据开放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关系……………………………………………………杜振华(第2期)
民事诉讼法溯及力问题探讨……………余希(第3期)
美国对加密货币的证券监管及对中国的启示…………………………………………………李文华(第3期)
信用视域下乡村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博弈研究………………………………………王微 韩忠亮(第4期)
数字时代的交易模式与信用体系……韩家平(第4期)
中国企业全球化阶段定位研究——基于熵权TOPSIS的分析…………………………孟华强 刘振宇(第5期)
“理想”之变:十九世纪法国美学中的摹仿问题…………………………………………………张颖(第1期)
艺术即“表现性构形”:罗杰·弗莱形式主义艺术观重释………………………………………黄应全(第1期)
美学重建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四大形态……………………………………………………赵奎英(第2期)
“美术革命”与“美的人生”——吕澂的美术批评话语及其美育观……………………………………李雷(第2期)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美学………………王晓华(第3期)
“世界历史”与悲剧现代性: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悲剧美学…………………………………………宋伟(第3期)
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大众化”问题探论……………………………………………唐善林(第4期)
主体性问题与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建构…………………………………………………………孟姝芳(第4期)
“本性美学”如何可能?——兼与左剑锋先生商榷……………………………………………刘建平(第5期)
论两宋时期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对理学美学的再认识………………………………………卢政(第5期)
《闲情偶寄·种植部》:中国古代自然审美的典范文本…………………………………………薛富兴(第6期)
“里仁为美”与儒家交往行为美学进阶…………………………………………………………曾仲权(第6期)
人性视野中的《子夜》新论……………吕周聚(第1期)
个人主义者的悲剧——重读茅盾的《腐蚀》……………………………………………………阎浩岗(第1期)
重审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王本朝(第1期)
老舍文学经典的生成及其当代意义…谢昭新(第1期)
论老舍的美术修养及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魏韶华(第1期)
“重复”书写与个人困厄——论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未完成”现象………………………………林玮(第1期)
“咸亨酒店”内外:《孔乙己》中的失序与教化………………………………………………………杨磊(第2期)
关于唐克新的小说《沙桂英》——兼论“社会主义新人”“中间人物”的写作及其限度…………谢保杰(第2期)
从尝试新潮演剧到回归“旧剧的途径”——对梅兰芳1912—1935年表演剧目转圜的反思…邹元江(第2期)
梅兰芳和他的书——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俄文版(1963)序……………………………………………[苏联]V.科米萨尔热夫斯基 马臻加译(第2期)
“梅兰芳现象”与20世纪中国戏曲新美学………………………………………………施旭升 徐晨(第2期)
辨析五四的独立自由精神和陈寅恪的独立自由理念……………………………………………刘纳(第3期)
新见辅仁论文《论隋唐演义之来源及其演变》论析……………………………………………彭利芝(第3期)
论《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图像显现及其程式化…………………………………………赵敬鹏(第3期)
宋仁宗朝谏议心态的多重性与诗文创作…………………………………………………………张贵(第3期)
南京政府初期的社会改造与巴金《家》的书写意义………………………………………………王烨(第4期)
家构模式·文本旨意·艺术范式——《寒夜》新探……………………………………………陈思广(第4期)
中西文论对话中的身份重构与话语转型——希利斯·米勒中国行的意义…………………………曾军(第4期)
《杀千刀》与巴塔耶的“中国酷刑”——汉学与法国理论之间的共情之道………………………姜宇辉(第4期)
他者·理论·异国情调: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李缙英(第4期)
多元语境下的中国性呈现——以熊式一的英语创作及其争议为考察中心………………………倪婷婷(第5期)
从“德”“文”关系再看早期“文德”论的发展………………………………………………………刘伟(第5期)
宗杲学溉公安辨…………………………周群(第5期)
以禅喻诗:严羽的诗学思想及其文化旨趣…………………………………………………………洪涛(第5期)
紫柏真可文字“春花”论探析…………孙彦(第5期)
《骆驼祥子》:在精神史与社会病之间……………………………………………………………古世仓(第6期)
《四世同堂》:一部现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兼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问题……………………………………………………邵宁宁(第6期)
杜诗“凡百慎交绥”意蕴索解…………郝润华(第6期)
职官·地理·文学——解读李谔《上书正文体》的三重视野………………………………………马铁浩(第6期)
文化遗产阐释体系研究——以北京明长城为评价案例………………………………王长松 张然(第1期)
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治理性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策略……………………………………………江凌(第3期)
认知过程理论在新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刘晖(第3期)
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章宏伟(第4期)
创意要素与文化生产的“新边际规律”…………………………………………………………徐海龙(第4期)
哪个阶层参与影子教育的收益最大——博弈论的视角……………………………丁亚东 薛海平(第1期)
面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先行地区如何定位“国际坐标”——北京教育发展水平国际方位监测向度转型思考…………………………………………雷虹(第1期)
面向2035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转型与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加坡的启示…………………………………………………………史铭之 苑大勇(第1期)
面向2035首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京沪比较与启示…………曹浩文 高兵 王静美(第1期)
面向203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北京的探索…………………………………尹玉玲(第1期)
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频分析:课堂中的注意与展示…………………………………………………彭杰(第2期)
“读图时代”学校管理教育图像存在的误区与正解——基于三所学校的实地调研材料……孔苏(第2期)
威权体制下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西南联大为中心………………………………湛中乐 康骁(第2期)
论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调整对象、立法目标与立法原则…………………………………………兰岚(第2期)
青少年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张玉静(第4期)
母亲患边缘型人格障碍对子女的影响及对其养育方式的干预治疗………………………张娜 张雨青(第4期)
高校金课课堂教学对话的价值与可能………………………………………………杨巧南 韩春梅(第5期)
科学教育中的能量大概念:内容释义、哲学内涵与课程设计………………………李刚 吕立杰 杨曼(第5期)
21世纪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热点、前沿及其演进探析——以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文献为例…………………………郭秀晶 房宏君(第5期)
学校德育生态化转向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构筑路径………………………………余奇 蔺海沣(第5期)
政策执行中的府际学习机制——基于教育政策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析…………………杨宏山 茆雪瑞(第6期)
象征性教育政策执行的案例研究——基于学校文化建设政策的探讨…………………徐志勇 赵志红(第6期)
新时代教育集团跨学校教师团队组织分析…………………………………………李孔珍 刘超洋(第6期)
公选课逆向选课行为意愿的心理归因研究——基于北京
市部分高校数据的实证分析…………………………………………………杨凯 陈志杰 孙晓婷(第6期)
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及其解决——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与《传染病防治法》为例……………………………………………………王锴 司楠楠(第3期)
抗逆力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理论模型
与实践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席居哲 宋兰君 佘壮等(第3期)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家庭抗逆力的应激过程研究……………………………………………同雪莉(第3期)
疫情期间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侯田雅 蔡文鹏 董薇 邓光辉(第3期)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席居哲 佘壮 鞠康等(第4期)
表达力:促进公民成长、国家发展和世界进步……………………………………………………潘涌(第3期)
全球化时代的“天下”观、“大国叙事”与“命运共同体”——王斑、钱坤教授访谈………………………………………………………王斑 钱坤 黄华(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