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特质*①

2020-02-25 12:00卜建华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发展

卜建华

(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264003 )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5页。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既是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道路实践中的伟大成就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和挑战的积极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人民性、世界性等内在特质。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传承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对我国近现代以来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创新和拓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传承和借鉴。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84页。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能也”等重视人文关怀的民本思想,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礼下庶人”“刑上大夫”“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缘法而治”“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等思想,为推进国家治理法治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等思想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改革创新方面提供了启示。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以义统利”的价值取向、“中庸之道”的方式方法、“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对个人提出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道德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伦理观、“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等思想,都丰富和充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基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在理性辨析的基础上,汲取和继承优秀的传统国家治理经验成果,不断地实现创造性超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文化契合。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国近现代以来革命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深刻回答了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如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探索都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政治舞台,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船精神”;在探索革命道路伊始不断失败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国情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在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下经过艰难探索、付出重大牺牲形成的“长征精神”;在面临内外严重困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形成的“延安精神”;在面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亡国灭种危机下形成的“抗战精神”;在为新中国而奋斗中形成的“西柏坡精神”等等。而在政权建设方面,探索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战的“三三制”原则,毛泽东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回答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制定和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些跨时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为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启发。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一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也是一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探索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始步入初步探索的发展轨道。虽然当时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提法,但是从国家建设角度讲,这一时期围绕构建国家根本制度,着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秩序开展的各项措施,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开始着力探索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以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为核心目标,开创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的认识不断加深。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历程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同志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着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性

现代化是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及结果的理论范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治国理政理念和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其内涵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91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的体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然选择。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拓展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和总结,尤其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积极主动回应。尤其是面临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想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安宁稳定,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多方面的根本性改革,如政治与行政、社会与政府等一系列关系。这种根本性改革的目标、范围等,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多问题。我国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改革也在不断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性尤为明显。从最终目的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更加充分展现,实现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美丽、民族团结、外交独立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等,使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随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进入社会利益和价值利益分化、社会矛盾集中突发的历史时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在治理水平和能力上的提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新时代的阶段发展,鲜明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国家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经济领域,紧紧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领域,紧紧围绕“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紧紧围绕“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领域,紧紧围绕“管治与共治”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态领域,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等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性特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是内在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归根结底,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继承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渊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人民立场作为始终坚守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并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坚定地执行和践行,充分并广泛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团结和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力量,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推向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直接指向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各种束缚,进一步理清了党的宗旨实现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了新阶段的特征,进一步运用和阐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党的建设原则和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使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为民情怀和不忘初心的人民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的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推动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和原则,并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性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特质。《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而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就在于通过制度有效保障公平正义,将公平正义制度化。正如有学者所言,“不断完善、成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是制度的公正性与公正的制度化的统一”(6)陈程蓉:《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道德话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这可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特质的重要展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89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大的优势,其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使命,也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同志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工作者的重要回信是在全球抗疫的重要时刻发出的具有“中国自信”和“中国气派”的声音,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情怀,也体现了我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防疫指导思想。这次回信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需要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实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性

国家治理具有多层面,有国家的层面,也有国际的层面。国际层面的治理就是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时代性产物。随着全球化深度发展,全球治理正在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8)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2-33页。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全球性问题迅速增加,各种风险和危机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已经日益成为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世界是需要中国参与的世界。人类向何处去、中国与世界是什么关系、一国治理与全球治理如何共振,这是21世纪人类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新帝国主义以及以邻为壑换不来独善其身,惟有团结一心、通力合作,加强全球治理,才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关系,如何团结起来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有着不可小觑的关键作用。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来说,具有世界性意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实质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并且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世界大变局的形势之下,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但使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且探索出了能够彰显鲜明世界性的经验和模式。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深化了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认识,科学把握了全球治理的实质和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全球化理论和全球治理观,而且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和重重围困,有效地减轻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展模式的依赖,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国家资本主义论”“文明冲突论”等。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既不同于“非洲模式”“拉美模式”“印度模式”“东亚模式”,又与“欧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借鉴价值。比如政治体制、民生保障、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走出发展困境和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全面开放的潮流也不断向前。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并与之深度交融、共同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逾越的时代任务。我国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开放与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模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带来发展,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坚持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和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发展合作新途径。当今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交流合作与前所未有的密切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和趋势越来越突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得到发展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8页。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我们要支持开放、透明、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同各方一同打造合作的新平台,为世界的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性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克服全球性难题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当今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每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在挑战着各国关系,国际关系复杂性空前提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民族狭隘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战争危机、金融危机、难民危机、贫富差距、和平危机、核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病毒危机、网络安全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果人类不能应对和破解这些难题,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更大的困境。换言之,只有人类发挥更好的智慧、找到更好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针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逻辑和大趋势的高度,以开阔的世界眼光和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的魄力,提出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页。为核心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彰显了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主张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应对人类共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和特殊贡献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人类文明深入交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等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势,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其内在的精神特质,立足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人民性、世界性等内在特质,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借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借鉴、吸收、超越其他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遵循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围绕着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的新特征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根本立场,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参与全球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能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