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

2020-02-25 10:49王成端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民文明肺炎

王成端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达州635000)

1 新冠肺炎疫情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出

1.1 新冠肺炎疫情

1.1.1 疫情概况.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1]调查发现,此次肺炎病例大部分为华南海鲜城经营户.[2]截至2020 年2 月24 日24 时,据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7672 例(其中重症病例9126 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323 例,累计死亡病例2663 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658 例,现有疑似病例2824 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41742 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7902 人;欧美非等有26 国亦有一定的疫情.[3]

1.1.2 疫情处置.2019 年12 月31 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12 月30 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及时追踪统计救治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12 月31 日,武汉市组织相关专家会诊、分析和治疗;2020 年1 月3 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相关病例搜索;1 月2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 月21 日,武汉市对进出武汉人员加强管控;1 月22 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相关专家研判认为,已经出现了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1 月23 日下午,武汉市城建局决定建设一座专门医院——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1月24 日,从陆军、海军、空军三所军医大学各抽调150 人,组建医疗队;1 月26 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表示,目前已经成功分离病毒,正在筛选种子毒株;2 月14 日,发布《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捐献倡议书》,进行特免血浆治疗.

1.1.3 疫情防控.2020 年1 月23 日10 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1 月23 日,交通部要求全国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最高标准、最严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全国暂停进入武汉的道路水路客运班线;1 月24 日起,中国铁路武汉局部分列车临时停运;1 月24日0 时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对自愿改变行程需退票的,铁路部门均不收取退票手续费;1 月24 日,军委后勤保障部牵头展开军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组织军队专业医疗力量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1 月24 日,国务院办公厅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督查防疫工作;1 月25 日0时起,武汉过江隧道关闭,三环内(含三环)过江桥梁通行实施体温检测管控;1 月25 日,中国旅行社协会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2 月2日,交通运输部要求做好错峰返程和疫情防控工作.

1.2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出

由新冠肺炎疫情不难看出,疫情具有“蝴蝶效应”的表象,疫情的“蝴蝶效应”表象呈现为生态系统性特征.疫情扩散路径表象为武汉---湖南—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乃至于发展到其它国家或地区,物理上呈现点面态势.疫情的处置、防控与影响,从地方政府到省级政府,再到中央;从民到政,再到党军;从医疗系统到卫生系统,再到交通系统及整个社会系统;从生病到健康,乃至生命;从生活到生产、从物质到精神.武汉疫情,因其连锁反应,扩散到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极大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即如“蝴蝶效应”.武汉疫情产生的“蝴蝶效应”,从理论上讲,基于整个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因极为敏感初值的稍有变动或偏差,从而导致巨大的差异,或者说是难以预测的随机.[4]就社会学来讲,整个复杂系统即为整个社会因一个微小的“机制”没有得以及时地引导与调节,从而带来极大的危害.社会或者一个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说,复杂的系统是国家或社会存在的一种生态状态.由此,疫情“蝴蝶效应”呈现为生态的系统性特征,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防控是社会生态性的反映.

新冠肺炎疫情在社会生态中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波及到整个国家,源于“极为敏感的初值的稍有变动或偏差”,亦是某一个或多个“微小的‘机制’没有得以及时地引导与调节”,那么,究竟什么的“初值”是“极为敏感的”,亦“没有得到及时地引导与调节”的“微小‘机制’”是哪一个或哪一些呢?因此,社会不得不探研.基于疫情的发展和防控是社会生态性的反映;同时,“泛”公民是社会的主体,新冠肺炎疫情如此状况,公民生态意识现状是不得不追问的.

2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追问

2.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主客观世界统一的一种状态.古今中外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呈现与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对生态文明最为精髓的解析,该思想显现于不同论述:《中庸》谈到“赞天地之化育”、“律天时、袭水土”、“与天地参”,寓意为天地人和谐统一,应遵循其规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该论述指出,人、天、地是一个统一体,有其运行的规则,不可违之;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该思想蕴含着人、天、地、道最终统一于自然之中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浓缩于生态文明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对于人类而言,他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于自然界而言,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基于劳动,人与社会表现在“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现代生态文明内涵与外延的科学解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要问题: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系统,思想与行动相一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应与生态文明的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应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参与相结合.[9]由此,生态文明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生态文明强调自然--人--社会、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的系统性、平衡性和共价值性.

2.2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公民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总和.具体包括公民对生态文明内涵与外延、生态文明的特性的认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所处地位的自我认识;在对生态文明认知后需建立的意识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等.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基于实践层面,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认识生态文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实质是实践性的认知即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判断、选择和行动的指挥.因此,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呈现出多态性: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呈现为文化性,是一种文化意识即生态文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表现为价值性,是一种观念即生态价值;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表征为规范性,是一种规范即生态制度;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显现为生活性,是一种方式即生态生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体现为生产,是一种关系即生态生产;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显露为社会性,是一种结构即生态社会结构与治理;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外显为权利与义务,是责权利的统一即生态主体地位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等.总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对主客观世界统一状态的认知,是实践中公民将自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枢纽”,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3 新冠肺炎疫情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之考

就新冠肺炎疫情拷问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从实践的角度追问公民生态文明的认识论,是从本源上探索认知公民改造世界认识的不足,这将有助于类似问题的解决,乃至公民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的优化与提高.

2.3.1 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公民生态系统性认知不强.生态文明强调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应具有系统性,局域性的生态意识零碎地指导实践,必然与生态文明的完整性相矛盾,造成实践的失误.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公民低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家形象的伤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已远远超过大家的预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是一个生态体,新冠肺炎疫情超过了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阈值条件”,从而波及到社会生活与生产,以至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家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中暴露出危机治理思想、应急管理方法、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的生态系统性认知不强,具体体现为制度不够完善.如2006 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适于宏观指导,但细节规范不足,复杂因素的增加和变量的时代性,导致该预案的效力有限.2 月14 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含有15个体系、9 种机制和4 项制度,这是生态系统性认识的体现.

2.3.2 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公民生态主体地位认知错位.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国家、民族和政府的大考,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也包括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认知、能力和智慧.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的主体涉及到政府、官员、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运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都要行动起来,公民是社会生态的主体之一,不能缺位.缺位后,就很难谈到责任与义务.在整个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公民呈现出自我、自利、短视、忽视乃至漠视的态度,本质上来讲,这是公民主体地位错位而表现出的狭隘性生态认识.由于狭隘性生态认识,至使公民生态权利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法律意识等意识的不健全.因而,社会生态文明需要每一个公民具有“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成为生态理念的传播者、生态美德的倡导者、生态文化的弘扬者、生态文明的示范者和生态形象的塑造者.

2.3.3 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公民生态文化素养不高.公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反映的是公民生态习惯、习俗与价值观念.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公民生态文化素养不高,具体包括公民生态消费文化不健全、公民生态专业文化低等.新冠肺炎疫情显现出公民消费文化的不生态,将自然视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资源,无视自然资源、无视自然-人-社会的和谐,无所敬畏,更谈不上对自然的敬重、顺应与保护.新冠肺炎疫情显现出公民生态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初,公民对新冠肺炎、内发性病毒传染、公共卫生等方面科普性专业认知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公民缺乏对社会网络生态体的正确认知,公民之间因无谓的争论和浮躁的喧嚣,表现出浮躁、糊涂、混乱、跟风或者虚无、无力、鸡贼、悲观等情绪,舆论将整个社会生态带向负面.

3 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不高,由于生态文明的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需要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培育出公民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以此,成型公民生态伦理.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就得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加强应着力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生态文明机制的完善和生态文明智慧平台的搭建.

3.1 培育公民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培育科学的公民生态理念,就是将公民的生态理解、看法和观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便于公民更加精准、科学地理解生态文明,从而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科学的公民生态理念即为协同的多元主体遵循生态法则,即以实现共命运生态价值的理性思维,该思维的成型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的理论保障.

3.1.1 多元主体协同明确了生态文明的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就是政府、官员、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协同,共创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体,在这个系统体中,政府、官员、公民、企业和社会团体协同一体,各主体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一体;其中,政府和公民是多元中的内核.十八大将生态责任独立出来,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的主要责任是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监督与服务,从操作层面上讲,包括宏观战略的布局、标准和规制的制定、社会资源的调配等;从职能的角度讲,包括引导职能、供给职能和治理职能.[10]引导职能即为政府借助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式正确地引领社会,使公民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以此促使公民形成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等,这表现出政府在生态文明中顶层设计和宏观引领的作用;供给职能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人员、资源、法规、政策等职能,这为政府履行其他生态职能提供物质保障;治理职能是政府依托拥有的公共权限及资源,直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操作性活动.就操作层面,治理职能是政府生态职能的核心内容,当然,政府治理职能是基于政府引导职能,并严格按照供给职能来履行.官员在生态文明中是切实贯彻执行政府的职能,同时,官员在执行政府职能时,不能将政府职能僵化、形式化、官僚化,要实事求是,要辩证、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公民是生态文明的落脚点,公民应自我敬重生态并参与生态监督.企业是生态文明市场的主体,企业是整个社会利益的相关者,具有一定的责任,在生态责任中主要承担资源节约、减少排放、提供生态产品等责任.社会团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承担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的传播、协助和监督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官员、公民、企业和社会团体是一个协同体,政府通过监督和服务功能,将各主体协同一体,从而实现主体多元的协同.

3.1.2 生态法则强调生态文明的次序性.一切事物皆有次序,法则是次序的外显与保障,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则加以保障.生态法则体现于生态学常识和生态法律知识.巴里·康芒纳将生态学法则概括为四条: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11]由此,该法则即为生态常识,生态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具有“报复性”.生态文明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公民需要知晓、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公民应掌握运用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规范的技能,以此科学理解、表述生态文明法则,并进行正确的生态文明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3.1.3 共命运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的根本意义.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一种状态,亦是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生态文明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即为共命运价值体.生态价值是价值一般性的特殊体现,是生态文明的经济判断、伦理判断和系统功能判断.由此,生态价值从形式上讲,其表现为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人—社会互动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它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生态价值从范畴上讲,其表现为人类的价值,就一国来讲,就是公民共同的价值即共命运价值.由此,生态价值即为共命运的价值,即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地区的事,也不只是一个国家事,而是全人类的事;生态文明不只是政府、官员的事,也不只是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事,而是全体公民的事,生态文明根本意义在于全民全域价值的实现.

3.2 完善生态文明机制

生态文明机制是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生态机制的完善是公民生态意识提高的机制保障.生态要素很多,生态机制的完善应着力于生态文明协同机制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机制的优化和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整合.

3.2.1 完善生态文明协同机制.生态文明协同机制是生态文明主体要素、资源要素运行的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协同机制,具体来讲,就是政府、官员、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等生态多元主体的协同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态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无论是多元主体的协同,还是生态要素的整合需要一个协同平台,该协同平台既体现于一个组织,也体现于一个“数字”系统,还体现于相关的法律法规.

3.2.2 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机制.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内在机能和相应的运转.法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新事物,其是客观且不可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因其未知性较大,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可能有很大的滞后性,要保证生态制度的实效性,创新就显得必须与必要.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体现为非常态下的常态,非常态下的常态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需要以机制的方式加以保障,故此,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机制.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构成,动力机制即为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三方面;发展机制是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在创新效益的驱动下,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态资源管理,谋求人、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2.3 整合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生态文明教育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生态文明涉及的主体多元、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生态文明离不开教育,整合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12]生态文明教育的层次机制是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教育机制,其分别指国家、省市和地方及企事业相关的生态文明主体的教育或教育的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机制是指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以及监督—服务式机制,其是生态文明教育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机制是指激励、保障和制约机制,其是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整合一体,将最大化地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3.3 建构生态文明智慧平台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还需平台的保障,生态文明智慧平台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保障平台.生态文明智慧平台就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3S(RS、GPS、GIS)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并整合自然、人和社会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生态文明活动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平台,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生态文明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智慧的解读,生态文明智慧平台是一个在内理上强调生态资源要素组合在时空和层次上的统一、结构上的对称、模式上的创新、内置上的优化、形态上的和谐与生态价值的实现体.[13]

3.3.1 生态文明智慧平台的构成.生态文明智慧平台是一个系统体,是一个泛智慧平台.从结构上讲,其包含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管理系统;从内容上讲,其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系统.从应用层面讲,生态文明智慧平台主要围绕以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核心,通过组合“一中心、六系统、多应用、统一链”的方式构成的多维体:“一中心”是生态文明各维度大数据中心,“六系统”具体包括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政治服务信息系统、文化服务信息系统、社会服务信息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和生态文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多应用”包含了各类生态文明的智慧应用;“统一链”则是基于区块链的智慧信息生态体,该“统一链”是生态主体—生态链—生态群—生态综合体的构成体.从解决方案的层面上讲,生态文明智慧平台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维度:感知层具体包含传感器、RFID 电子标签、各类网络的硬件网关和互联网设备;网络层是基于感知层的各种硬件设备,构件的一个支撑通信和数据的载体网络,其包括物联网、通信网及互联网;平台层是通过载体网络构件的各种信息平台;应用层是生态文明的各项专项服务.

3.3.2 生态文明智慧平台的管理.生态文明智慧平台价值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化,即以实现生态文明价值的最大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化本源于信息化的生态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优化,以此实现生态价值,由此,生态要素信息流的生态化是核心.生态要素信息流的生态化需最大限度地放大生态要素数据的“显微镜”、“透视镜”和“望远镜”的功能,该功能的放大需要“全面、准确、及时、规范、简明”的基础数据;同时,需对数据深加工,依托数据形成生态文明管理机制、决策机制、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等.于此,需有序有效的指挥机制、统一的数据标准,以此降低或避免采集不规范、数据不精准、标准不统一、报送不及时、报表多头和不计其数的信息孤岛等.

着力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生态文明机制的完善和生态文明智慧平台的建构,是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这不止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处置和防控,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行的途径与方案.

猜你喜欢
公民文明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请文明演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漫说文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