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制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价值研究

2020-02-25 09:54:56
法制与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培育法治法律

夏 爽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并将其列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这表明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向前推进,对公民法治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法治素养直接反映了国家法治建设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法治建设领域受到了全社会的瞩目,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案例,对社会公众的法治素养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其中围绕着“正当防卫制度”的一系列案件影响力较大,赵宇案、盛春平案及唐雪案等案件无一例外引起了关注。正当防卫制度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关切,更鲜活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向大学生灌输正当防卫意识的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提高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深层次的法治观念与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既是法治教育的现实接受者,也是法治教育效果的即时传递者。法治素养是建立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形成的对于法律的深刻信仰和运用法律的思维能力。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水准的法治素养,而现阶段,法治素养的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信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传递。

(一)法律基础理论薄弱,法律认知出现错位

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进行讲述,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就导致大学生们对法律基础理论的掌握比较薄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出现错位,法律通识教育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正当防卫制度”为例,作为刑事犯罪的排除事由之一,对这一制度名称大学生们耳熟能详,但如果问起具体的构成要件,比如防卫行为必须发生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大部分学生就一知半解。像这样的关键构成要件,因为缺乏系统专业的法治教育,很多学生无法区分。近年来,此类案件层出不穷,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会让大学生在面对一系列社会热点的时候丧失客观立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可控的负面评价。大学生原本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引领者,而法律知识的缺失让他们没有能力分析案件背后的事实和逻辑,很容易受到错误观点和论调的影响。长远看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的提升,对于全社会法治素养的提升也暗藏隐患。

(二)法律价值教育单一,法律引导功能匮乏

法律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公平、秩序和正义等诸多价值,这些法的价值也正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不断腾飞的关键。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法律的价值和社会基本的公义之理传递给青年大学生。目前,因为法治教育的局限,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存在“三个单一”的问题,即授课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价值传递单一。授课内容单一体现在仅仅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内容,而相关法律知识仅占这本教材内容约五分之一,这些根本不足以涵盖法学的通识教育。教材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特别是各种法律名词的解释,使得初次接触的学生感到乏味。教学形式单一体现在教师的授课以直接灌输为主,而且因为整个法律部分内容偏少,很多教师并不会将法律部分作为重点讲解,往往都是简单介绍法律名词释义。比如对于正当防卫制度,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当防卫行为,对于其背后的法律价值和所体现的立法精神不会做深入讲解。这使得学生对于法律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难以真正感受法律带给社会的影响。价值传递单一体现在法治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遵纪守法,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法律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对于正当防卫制度,往往只会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正当的行为,但不会过多讲述立法的初衷和制定这一制度所要宣扬的法治精神。这会使得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当他们面对不法侵害时,无法实施有效的自我保护,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教育功能缺失,法律维权意识欠缺

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懂得法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用好法律,让法律成为帮助自己乃至帮助全社会匡扶正义的有力武器。现阶段,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法律教育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停留在学生脑中的只是各类堆砌的法律名词,很难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大学生依然是手足无措。法治素养的培育原本是让学生拥有运用法律的能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们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如何将书本上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是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点。

二、正当防卫制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突出法治素养培育目标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展开,课时和内容都十分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突出重点,发挥法治素养培育的最大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当防卫制度是用正义对抗非正义,以法律形式鼓励公民捍卫个人权益。法治素养培育的根本在于向学生弘扬法治精神,深化法治思维,引导学生将法治作为处事的人生信条。以正当防卫制度作为切入点,更有利于突出法治素养培育的目标。对正当防卫制度展开重点讲解,让大学生透过制度层面感受法律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民权利的保护,从而加深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拥护。

(二)有利于丰富法治素养培育内容

现有的法治素养培育教材内容有限,如果仅仅依照教材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孕育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如何在有限的内容和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法治素养培育的最大效应,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近年来,正当防卫相关案件不断引起全社会热议,而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很好的法治教育机会。特别是一些原本没有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通过后续审理得到了正义的改判,有力回应了民众对于正义的呼唤。将正当防卫相关案例纳入法治素养培育的日常教学,带领学生在社会热点的迷雾中探寻背后的法律逻辑,同时,引入一些法律学者、专家律师的观点,可给予学生更为开拓的法律视野。用这些热点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学习,心系社会大众,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学生关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法治事业建设中。

(三)有利于学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一直以来,法律都是公正的象征,法治素养的培育也是在向学生传递公平正义的理念,教会学生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正当防卫制度正是宣扬公平正义理念的鲜活教材,比如该行为必须发生在不法行为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且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免遭不法侵害等等,这些构成要件对于正当防卫的构成缺一不可。学好这一制度,会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些相关案件产生较为准确的判断。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实信息传播发酵的速度越来越快,尊重事实理性思考成为了一种珍贵的品质。通过正当防卫制度,我们将法律的理性思维和客观独立的判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觉成为客观公正的守护者,教会学生理性发声,主动传播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自觉抵制各类不实信息。

(四)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法律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人们的令行禁止,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和自身散发出来的对于社会公义之理的强大影响力。让学生遵纪守法只是法治素养培育最基本的要求,深化学生的法治信仰才是根本目标。当前,大学生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法律认知混乱,这说明我们的法治素养培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一些校园暴力案件体现出一些学生对于法律毫无敬畏之心,被欺凌的学生也缺乏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勇气。引入正当防卫制度的相关教育,一方面是在告诫学生不法侵害行为的严重后果,有利于震慑校园暴力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是向学生传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永远是公民权利的支持者和捍卫者的法律意识,给予学生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说“不”的信心。教育需要以点带面,正当防卫制度恰好就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明辨善恶之中强化法律的威慑力,将法律当作为人处事的根本信仰。

三、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黄金年华,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锻造一支信仰法律严于律己的新时代大学生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正当防卫制度近年来屡屡进入公众视野,将正当防卫制度作为法治素养培育的重点内容讲解,给予学生生动的法治教育,有利于突出法治素养培育目标,丰富法治素养培育内容,引导学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牢固树立植根于内心的法治信仰。我们要向学生传递“正义者毋庸向非正义者低头”的法治理念,用法律事实教会学生理性思考,让正义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努力让学生成长为法治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