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如何借力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和社会贡献力,有效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借国家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契机,基于粤港澳职业教育发展优势与基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诉求,以提升社会贡献力为第一着力点,致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综合优势,努力将之打造成为中国最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生态圈,全方位对接并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贡献,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要实现新时代的大发展,对内要强调发展力,对外要体现社会贡献力。只有通过内外观照,两力并发,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其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是指职业院校依据一定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通过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而形成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构成要素来说, 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涵盖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动力、能力、潜力、活力等。从功能角度来看,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持续创造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它是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力量。职业教育发展是职业教育内部各种力量综合、协调和平衡的结果。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和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能力。
社会贡献力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尝试使用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具体是指一个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及其实现程度,包含其贡献社会的能力和贡献的力度。[1]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力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贡献力的大小决定职业教育社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社会贡献力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也是职业教育获得社会认可,提升社会声誉的关键。
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和社会贡献力是评价职业教育发展效果的两个维度。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侧重的是纵向层面显示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特征与品质,展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敛性;社会贡献力是从横向层面展示职业教育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效能,展现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体现的是职业教育发展功能的外放性。
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和社会贡献力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教育能为社会作贡献,源于职业教育的实力和发展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内在发展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其社会贡献力的提升。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越强,职业教育发展实力和水平越高,社会贡献力就会越大。正如俗语所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贡献越大”。另一方面,关注社会贡献力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审视和反思自身承担和实现这种责任的能力,更加清醒而自觉地认识发展态势,完善发展策略,提升自身的发展力,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从而提升其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包涵多层面的内容,可围绕职业教育战略规划能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能力、职业教育价值引领能力、职业教育问题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国际竞争能力六个方面,探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力的策略与路径。
战略规划是针对一定的战略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设计。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战略规划。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层面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具有宏大的国家战略意义,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要坚持高站位谋划发展战略,应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进行战略规划,要具有战略高度和宏观思维,站位要高,眼界要远。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宏大背景,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进行战略筹划和战略结构设计。[2]多维度探寻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强化战略意识,提升战略定位,注重战略发展。
美籍奥地利学者塔朗菲认为,组织(学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系统,这个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资源, 通过内部转化,然后成功地向外部输出。[3]新时代职业教育强调跨界融合,职业教育发展生存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社会中各种有益资源都可以为职业教育发展赋能,资源整合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提升职业教育内在发展力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具有众多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源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应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领域的优质资源,广泛吸纳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相关单位,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把各方优质办学资源真正转化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优势,共同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大融合、高效能发展。
价值理念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标尺。要基于价值理念的高度,将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使命、目的、道路的认识与追求,统统融合在职业教育价值理念中,并在价值理念的聚集与散发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将价值理念贯穿于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全过程。用价值理念去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框架设计,折射出新时代价值取向的轮廓,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强化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与担当,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参考价值。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A. Ostrom)认为,一切社会中的秩序模式都依赖于一套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这套制度规则使得大众和个人能够按照一种共同的知识去行动,进而把大众塑造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关系共同体。[4]高效的治理能力是确保职业教育行稳致远的前提。在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应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办学,厘清政校行企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关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内部决策管理层面的治理,积极引入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内部保证与职业教育外部评价相互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政策、理念、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与优势,维持、强化并激励职业教育内外各积极因素有效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当中来。突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职业教育治理潜力,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办学效益最优化。
当前,创新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主色调。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使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首先要找准创新发展的切入点。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突出了产教融合的精神指向;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来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命题。[5]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环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政策开明,创新意识强烈,况且产业发达,产教融合具备良好的环境。为此,应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职业创新教育发展,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使产教融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成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引擎。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特点、产业特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务实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树立标杆。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格局、大目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要有国际化视野,要敢于立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浪头,感受最前沿的时代脉动。瞄准世界水准,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建设水平,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着眼世界、立足湾区”的统筹全局的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类型全面、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平台,加快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标准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经济生产联系的密切性。[6]职业教育的地位,说到底,还是来自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为能力、贡献能力。[7]为此,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文化辐射等方面,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力提升研究探索,使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在优质服务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和更好的自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应以粤港澳大湾区需求为导向,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推动职业教育跟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而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诉求相对接,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极力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把新时代科学和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面向。一是加强人文社科研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的“咨询对策”转化为政府的“产业政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服务政府部门宏观决策。二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联合企业,加强相关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运用,解决技术难题。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使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和“技术源”。
社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因此,应结合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拥有专业、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优势,做实做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平台,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以及区域发展诉求,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素质,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需求,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职业院校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极,职业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文化辐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产生辐射效应。学校是文化的引领者,把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将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主流文化、现代产业文化、城市特色文化糅合在一起,在职业院校中加以内化与创新呈现,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凝聚、服务和辐射功能,依靠独特的学校文化研究能力和基础,利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优势路径,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将职业院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在城市和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较大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校本文化产生示范辐射效应。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范式,丰富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内容,为其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事业,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它的支撑和推动。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应大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增强其社会贡献力,以便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贡献,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