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海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海 20009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都需要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向大学生宣讲该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重要课程,对新思想的教与学不仅关系着课程教学的效果,更会影响到青年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做好这一重要思想的教学工作,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业界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原创性成果,它自始至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精神,形成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把理论的起点、实践的展开、追求的目标一体化,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框架结构等方面形成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1]“八个明确”以强国和富民为核心,从理论内核层面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规律和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内涵,昭彰了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特征。“十四个坚持”给出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设计了经济发展、政治领导、文化进步、社会协同、生态保障、党的建设和和平发展的整体性建设道路的战略部署。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特征既完成了对顶层目标的总体设计,也展示出实施重点的关键性安排,以及推进道路的可通达性。把新时代中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制度保障等,以逻辑严密的形式呈现出来,昭示理论引领力与实践行动力互构发展的整体性特征。
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把握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特征,在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个维度之间传承和延续整体性的理论特质,以系统论的方法打通教材各个章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式上的分割。在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衔接好课堂教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进路,厘清不同章节之间容易被遮蔽的内在逻辑的统一性,阐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分布在不同章节需要通过相互联系以更好的理解和指导实践的内容,以整体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效果,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工作,要努力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教材体系通行的设计是按照章节排列组合,学生很难读透章节之间隐含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性的把握新思想的内在逻辑。质言之,教材体系章节的划分表面上割裂了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特征,遮蔽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降低了理论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必须做出补救,把孤立、碎片化的章节目内容,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呈现,实现思想体系从教材、课堂到头脑的关键跳跃。
正确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是学习新思想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时代发展把我国带入新的历史高度,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划分,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界定,而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新的历史方位的界分。新时代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设定了新的坐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进发。新目标是新时代发展建设的新宣言。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新的奋斗路上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指导,凝聚共识,向共同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坚守战略定力,深刻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实现了在指导思想领域的创新发展。这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明确了新时代我党我国的新任务,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开启新的伟大征程。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指导思想的理论演进、战略目标的更新细化、战略征程的调整设定,是逻辑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新思想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明确讲解,帮助学生形成逻辑统一的整体性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今后30多年的总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于中国梦的表达比较形象和口语化,一般人不认为实现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总任务。其实,这是等价表达方式,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几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了确保总任务的如期实现,制定相应的保障方针和政策路线极为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14条基本方略,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法治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针对性极强的提出了落实总任务的行动纲领性,构成了目标明确、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协同有效的行动方案,为总任务的推进和实施提供战略执行层面的全方位保障。
总任务的实施需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的总任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对发展战略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细化安排。首先,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目标高质量如期实现。其次,在比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础上,全面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建设,实现中国发展方式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根本性转变,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科技创新,铺就一条走向基本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图。最后,在科技进步的牵引下,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这样的路线图更清晰,建设体系更完整。因此,从总体上讲解新时代的总任务、新方略、时间表、路线图,有助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我国总任务是宏伟目标、战略方案、实施路线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参与新时代建设的责任感。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全面性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及时对国家的发展布局做出了重大调整,更加注重发展的综合协调与可持续性,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的整体性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宏观建设格局,为我国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预设了总体框架,是新时代全面统筹推进建设的总抓手,也明确了为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好环境的任务书。只有全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五位一体”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做出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则是贯彻实施的关键方案,是总布局下最重要、最核心的战略步骤,没有“四个全面”战略的有效实施,就不可能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成功推进。以“四个全面”为主要抓手,确定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构成全面的整体性推进重大建设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相较而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宏伟布局和长远目标,五大建设任务始终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定位于阶段性工作的核心工程和关键领域,建设任务突出铺垫行、条件性和阶段性。无论从内涵维度还是时间维度来对比,“两个布局”的立意和着眼点不同,但是“两个布局”互为倚角、环环相扣。总体布局是目标和任务,战略布局是条件和实施重点,只有战略布局得到有效的实施,总体布局的目标才能不断接近。因此,把“两个布局”统筹推进,统一于“两个百年”建设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为开启更为宏伟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不但要有以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需要有让世界人民认可接受的软实力。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物质生产能力得到极大发展,硬实力快速提升。自2013年起,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3]以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为代表的硬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具备了比较强大的硬实力之后,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吸引力,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突出,甚至处处受限。我国发展建设的辉煌成就没有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好好讲出来,我国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没有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甚至造成了一些误解和隔阂,使得我国硬实力的影响力打了折扣,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要突破既有程式的现代化模式,建设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形成新的现代化文明模式,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伟大使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收官阶段,需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传统优秀文化滋养,[4]共建成熟稳定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为建设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奠定强大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石。质言之,文化软实力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的角色。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时代稳步推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硬实力已经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发展阶段,软实力的提升能更好的拓展国家发展空间,只有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凝聚中国人民勇于奋进的强大思想内核,展现中国的文明形象、责任担当,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富强、民主、文明、包容的国家形象展现给世界人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人民的福祉深耕尽责,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大力开展污染防治、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近些年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和谐、不规范的问题,大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归结到经济成果的分享上,人民没有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解决办法是回归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发展的共享性,带动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评判者,只要人民满意,历史就不可能被终结。[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性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从严治党就是为防止党员干部利益固化,实现自我革新、严防脱离群众的根本办法。只有从严治党,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初心,在政治过硬的基础上练就高强的执政本领,在领导岗位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各项建设领域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国家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实现为追求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得到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6]这一伟大探索和时代使命,确立新时代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战略与目标。近些年无国界化商品经营日渐频繁,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这些超越国界的经济共同体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共同利益,以及各个国家政府对共同利益内在需要的不懈追求。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对象,创新性地在“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利益共同体”概念,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共赢发展,打造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底线原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尊重彼此间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国珍视和平,珍惜发展机会,愿意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积极与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对话与交流,尊重各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但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不会拿核心利益与外国做交换,更不容许他国侵害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7]国家核心利益是国家最高利益,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我国外交的神圣使命,也是衡量共同利益是否符合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尺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求同存异、逐渐扩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展开的。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世界秩序的稳定与民主化,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中国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各国间最大的公约数,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带共享,以共享保和平,以和平推进各国的进一步发展,携手各国进入互利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科学指南,只有学深、学透,才能进入其宏大的视野,展现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和整体性把握。理论的力量在于让更多的人掌握和运用。带领学生学习新思想,要克服碎片化学习理论造成的一知半解之弊端,以系统论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思想体系的整体性魅力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和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系列问题,领会新思想给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理论的彻底性回应现实关切性,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性,夯实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理论基础,指引大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