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朋 张帆
【摘 要】 张帆主任中医师遵循"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咳嗽擅用"宣肺达邪"、"健脾祛痰"、"清养润肺"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小儿咳嗽;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张帆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3-132-02
小儿咳嗽为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病势有急有缓,现代医家多以"外感咳嗽","内伤咳嗽"而分治。泸州市中医医院张帆主任中医师是一名多学科融合的医生,是第五批四川省省级名中医经验传承人,四川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住院医生规范化师资培训讲师,中医全科医生培训讲师。其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特总结如下。
1 从肺论治,主张"宣肺达邪"之法
1.1 学术渊源及理论依据
首先《内经·咳论》篇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难经》云"肺为娇脏"。肺重要的生理功能主宣发肃降,故张帆认为咳嗽病位在肺,调节肺宣发肃降是非常重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外邪,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故吾师治法中非常强调"宣肺达邪",根据风、寒、热邪性质的不同来决定是散寒宣肺,清热宣肺。
1.2 风寒证与风热证鉴别
风寒证多见痰稀、色白、易咳,淡红舌、薄白苔,脉多偏浮偏紧;风热证多见咳嗽、咳黄痰,痰质地粘稠,常伴有扁桃体的肿大,舌色偏红甚至红绛,黄腻苔,脉多偏浮偏数。而患儿为纯阳之体,常常郁而化热,故临床风热证多于风寒证。
1.3 临床举偶
赵某某,4岁11月,学生,咳嗽3天,症见呈阵发性咳嗽,鼻流脓涕,舌质深红,苔白,脉浮略数,大便干,小便正常。扁桃体略红肿,双下肺部听及少量啰音。诊断为咳嗽,辨证为风热夹湿,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除湿,方选吴鞠通《温病条辨》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0g、紫苏叶10g、薄荷5g、桔梗8g、苦杏仁 8g、荆芥10g、麦冬10g、胖大海10g、炒槟榔6g、蒲公英10g、甘草6g、淡豆豉6g ,3剂水煎服 日一剂,3剂后随访患儿未再咳嗽流涕。
按语:《温病条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吾师运用桑菊饮加减治疗咳嗽,方中桑叶散上焦风热,宣肺而止咳,而桔梗载药上行加重宣肺的功效,菊花散热清利头目且有少量肃降的功效,苦杏仁、槟榔亦有肃降之力,而阴阳二字贯穿中医始终,宣发与肃降不仿看作阴阳,二者互为一体,一阴一阳,运用肃降之药是为了更好的宣发,薄荷质地轻,疏散风热,麦冬、胖大海养阴清热,淡豆豉起着反佐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
2 从痰论治,主张"健脾祛痰"之法
2.1 学术渊源及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又有脾常虚的特点,脾胃属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古话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但现常常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制,食积肠胃,脾胃运化受阻,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气机不利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上升,上逆于肺,可导致其出现咳嗽、痰多的症状。故张帆特别注重小儿的脾胃顾护,多注重"健脾祛痰"。
2.2 痰湿证与痰热证区别
痰湿证见咳嗽,咯痰,色白,或喉中痰响,咳声重浊。饮食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的表现;痰热证见咳嗽,咳声急促,咯痰粘稠,伴有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表现。
2.3 临床举偶
张某某,女,6岁1月,咳嗽1月,症见晨起咳嗽,喉间声响为主,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既往有鼻粘膜增生。診断为咳嗽,辨证为痰湿蕴肺,脾胃虚弱;治法为健脾益肺、化痰止咳,选方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加减:陈皮6g、茯苓10g、京半夏10g、薏苡仁15g、炒瓜蒌子10g、炙黄芪15g、干鱼腥草 15g、桔梗6g、苦杏仁6g、甘草3g、建曲10g、炒山楂15g、炒麦芽12g、炒稻芽12g, 4剂配方颗粒、每日一剂、每次一格,50ml温水冲服。随访时患者咳嗽好转,患儿饮食情况较前好转,嘱患者父母继续服药后而愈。
按语:张帆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一般无七情劳欲所伤,但多有饮食所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久咳多因脾虚生痰之源不断,故治疗上采取健脾祛痰,培土生金之法。本按中运用二陈汤、瓜蒌仁燥湿化痰;薏苡仁、炙黄芪健脾培土;建曲、炒山楂、炒麦芽、炒稻芽醒脾消积;桔梗与杏仁作为药对一宣一肃,调畅肺气;干鱼腥草散郁热,预防痰从热化,体现了治未病的前瞻性;甘草调和诸药且有健脾之效。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祛邪固本。
3 注重养阴,提倡清养润肺
3.1 学术渊源及理论依据
元代朱丹溪是滋阴派之鼻祖,朱丹溪擅于运用养阴药,后世之人大多学习之,但朱丹溪养阴药物多偏于质地厚重之药,如熟地黄、阿胶、龟板、猪脊髓之品。但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运用质地偏重滋阴药物恐怕助湿生痰,张帆在此理论基础上也提倡养阴,特别针对久咳不止,长期使用抗生素而不愈,后半夜咳嗽发作的患儿。其选药提倡平淡而养,运用质地轻灵之养阴药,若能同时兼顾清热与养阴尤佳,如麦冬、枇杷叶、淡竹叶、芦根等药物。
3.2 临床举偶
罗某某,男,3岁,咳嗽1月,症见咳嗽、干咳、后半夜咳嗽为甚,舌红苔白,脉浮细。诊断为咳嗽,辨证为肺阴亏虚,余热未清,治法清热养阴透表,予以自拟方:桑叶12g、菊花10g、桔梗8g、杏仁6g、醋五味子8g、麦冬8g、淡竹叶6g、枇杷叶8g、生姜3g、甘草4g,连服6剂患儿咳嗽基本痊愈。
按语:本案方中桑叶、菊花达驱邪透表的作用;麦冬、淡竹叶、枇杷叶养阴润肺,桔梗宣肺、杏仁降肺,一升一降,宣通肺气;醋五味子性收敛,增强肺收敛的作用、与生姜辛散更是构成了阴阳关系,一收一散更是体现了《黄帝内经》阴阳缺一不可的原则;甘草调和诸药。
4、总结
张帆主任中医师临床上对小儿咳嗽诊治擅于"从声辨证",根据小儿咳嗽声音辨病寒热虚实。擅于使用药对,宣降并用,辛散收敛并举。其主要治疗原则重在"宣肺达邪、健脾祛痰、清养润肺",进而做到标本兼治、固本驱邪,达到较好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