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四季第56期·迎春拍卖会推出《书·品一于右任的笔墨春秋》专场,囊括于右任先生法书、楹联100余件,全面展现先生在诗文书法方面的精深造诣,尤其是他晚年所一以贯之的“标准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浑成朴茂,韵味无穷。
于右任先生(1879-1964),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倡言革命,反抗清廷。1906年,他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诸报,传播革命舆论。民国年间,他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参加反袁、护法诸役。抗日战争期间,他支持第二次国共合作,主张团结抗战,并在武汉为当时的《新华日报》题写报头。解放前夕,他希望留在大陆而未果,被迫去了台湾。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日中午,于右任老人已经处于弥留状态,亲友们为了寻求他的遗嘱,打开了他长期随身携带的一只铁皮保险箱,誰知里面既无手书遗言,也没金银珠宝,而是若干张白纸黑字的债务单据。一位身居要职几十年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经济竟如此拮据,令人无法置信。在场的不少人,见此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三十功名风两袖,一生珍藏纸几张”,在于右任逝世的报道中此语真是切中人心。
综览于右任的诗词创作可以发现,爱国主义始终是被他置于第一位的。如专场中有一件《草书七言诗》:“激浪如闻诉不平,何人切齿复谭兵。云埋仙岛遗民泪,雨湿神州故国情。地运百年随世转,帆船一叶与天争。当时壮志今安在,白发新添四五茎。”此诗作于1923年,当时于右任在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失利,东下上海创办上海大学,因事出洋,舟过台湾海峡,遥望云雾笼罩的台湾岛,遥想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遭受凌辱,愤怒不已,写下此诗。全诗从景出发,情景交融,内含丰富,意境鲜明,韵律和谐,写出了对台湾的思念。
他的诗歌,更多的是把个人的生活事业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的关联在一起,是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为人民群众竭力呐喊、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写下的优秀诗篇,凝聚了他对伟大祖国和民族最深沉的爱,也体现了诗人本身的高尚情操。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根基于北魏,宗法乎章草,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卓然自成一家。1927年前后,于右任开始热心于草书的研究。他在后来的《标准草书自序》中曾记有:“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其自身草书的发展,与其提倡、研究“标准草书”大有关系。1931年,于右任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社”,次年更名为“标准草书社”。他与社内同人一起,根据汉字结构造型以及偏旁部首的规律,在前人书迹与历代碑帖中反复推敲甄选,精心筛选出最优秀的字形字体,再加以系统化的梳理,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草书体系,命名日“标准草书”。
本专场中的于右任书法多作于五六十年代,其时他的草书已然炉火纯青,其结字虽仍依“标准草书”,而用笔与章法却冲出了今草的藩篱,兼具狂草的气质与韵味。作品多以中锋入纸,用轻重不同的提、按、波、转使点线变化又富有动感。在章法上,他更着意于一幅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字的体势斜正,以及上下左右字的呼应与配合,甚至落款用印都有精心安排。
如前所述,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也是近现代杰出诗家和书坛巨匠。周恩来曾高度评价于右任先生一生“为人公正,有民族气节”。在于右任的诗文书法中,多有反映他反清、抗暴、反军阀、抗日、爱国思乡的内容,使其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站在他的书法作品面前,隐隐感到有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一种强悍奇崛的性格,使观者不仅获得书法艺术美的享受,也受到正气精神的感染与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