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傩舞,打响平安保卫战

2020-02-24 07:10黄映福君懿
百科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傩舞雷州仪式

黄映福 君懿

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蜿蜒盘旋着一条巨龙,它气势磅礴,俯瞰南海,这就是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雷州半岛因古雷州而得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素有“天南重地”之称,大致为今天广东省湛江市所辖地区。本文中的雷州傩舞风俗,指的就是盛行于古雷州的民俗活动。

雷州自古多雷电

雷州自古多生雷电,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雷州半岛夏季受季风影响,多产生雷暴天气,而且这一地区以砖红壤土质为主,这种土壤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极易招致雷电侵袭。栖息于雷州的先民,因雷电毙命者不计其数,房屋、树木、牲畜等损失也十分严重。

雷州半岛地处边陲,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蛮荒瘴疫之地,可谓是赤地千里之乡。为了求得生存,雷州先民心存求雷、盼雷之念,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缘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先民们对大自然产生的雷电现象无法得出科学解释,由此产生敬畏恐惧之感,从而演绎出雷公和雷神的传说。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三言二拍”中的《警世恒言》里就载有“雷州换鼓”的故事。所谓“换鼓”,指的是雷州先民求雷、盼雷、敬雷、祭雷的祈禳仪式。为使天鼓长鸣、雷雨有致,先民们心怀崇雷之情,意欲将人间最好的鼓敬送天神,并通过新鼓换旧鼓的仪式,以求得雷神的眷顾与垂青,从而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由崇敬雷神祈禳仪式演绎而来的傩舞,是古雷州民众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雷州傩舞风俗,如今广泛分布于湛江的廉江、遂溪、麻章、海康(今广东省雷州市)、徐闻等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傩舞形式众多,尤以“考兵”“走清将”等最具特色。

流传于粤西古雷州一带的傩舞,与中国南方其他地域的傩舞相比,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

傩舞中的人物形象

早在先秦时期,南方多尚巫觋,尤以楚地为盛。古雷州属百越之地,受楚风影响尤为显著,以尚巫为俗,傩舞就是上古先民崇巫的一种祭祀活动。事实上,傩舞并非雷州所独有,作为汉民族兼具宗教和艺术的民俗事象,傩舞广泛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傩舞自汉代延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雷州半岛的傩舞属于老傩,又名“文傩”,主要有麻章傩舞、海康傩舞、吴川傩舞、廉江傩戏等表演形式。

谈及傩舞兴盛时期,大抵在唐代“安史之乱”后。为躲避兵燹,中原及福建、江西、廣东等地的民众大批迁居雷州,丰富了傩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明嘉靖十四年(1535)所撰的《广东通志稿》中就记载了傩舞表演的盛况。雷州傩舞中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以雷首公、五雷公将等为主,戏中所表演的内容大多是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上的英雄传奇。

雷首公是当地民众为崇雷所塑造出的雷神形象,其形状骇人。在海康西南的英榜山上还遗存有雷神庙,是民众酬神逐疫的重要祭祀场所。

海康的傩舞就是以雷首公与五雷公将为主角,麻章的傩舞则以雷首公和历史上的传奇英杰为主角,吴川的“舞二真”“舞六将”则大多以英雄人物为主角。廉江的傩戏与其他地方的傩舞不同,是一种兼具戏剧艺术的傩舞表演形式。事实上,除了雷首公和英雄人物外,雷州的傩舞中还有扮演土地公婆、艄船公婆等祷神保平安之类的角色。

康保裔生死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麻章湖光镇旧县村的傩舞民俗。据说,每年正月十五,旧县村的彭氏宗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傩祭活动。旧县村的傩舞又名“考兵”,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大都围绕北宋抗辽元帅康保裔及其部下车伦、麦必烈、李将军、刘庆、刘洪五员部将,祭祀形式与内容也别具一格。

康保裔,又名康昭裔,五代宋初时河南府洛阳人,初仕后周,进入北宋以后,受其父恩荫,担任龙捷指挥使、日骑都虞候、龙卫指挥使等官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康保裔与辽军战于君子馆(今河北省河间市君子馆村一带),战事惨烈。对于康保裔之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康保裔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另一说康保裔因寡不敌众,力尽被俘,降辽后,被辽廷封为昭顺军节度使。

尽管康保裔的生死之谜有待考证,但宋廷却竭力称赞康保裔为忠义之士,并对其忠勇壮烈的战功大加褒奖。据说,康保裔战死的消息传至朝廷后,群臣大为震惊。宋真宗本人也两天不行朝会,以示哀荣。为此,宋真宗还专门下诏,恩加诸子官职,遣使慰问其84岁的老母亲,封其为陈国太夫人,追封其妻为河东郡夫人,康保裔本人也被追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民间传颂其功绩,尊称其为“康王”,并广建“康王庙”以示祭奠。

“考兵”傩舞求平安

“考兵”,据传是古代军队中盛行的一种军事仪式。延传至今,已成为粤西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之际,旧县村的道士们在本村康王庙前开祭,活动时间由辰时(早上7~9点)到戌时(晚上7~9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由道士在庙前做祭祀仪式,颂扬康王及其麾下车、麦、李、刘等五员战将的功德,以祈求他们为村民除灾保平安。祭祀之时,将康王神龛供奉桌前,陈设三牲(猪、牛、羊)、五谷(大米)、酒及果品等。扮演五将的舞者各戴不同颜色的面具,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在唢呐和打击乐伴奏下,面对康王神像挥举手中兵器跳舞。接着,由全村挑选出的49名身强力壮、高大英俊的青年,手执五彩标旗、罗伞等组成仪仗队前导开路,道士随之在神像前撒泼白米,谓之为鬼“撒粮”。之后,由四人簇拥抬着康王神像,紧接着是五将、土地公、土地婆和锣鼓队。队伍浩浩荡荡在全村巡游,意在驱鬼逐邪,祈保平安。

第二阶段,巡游全村后,游行队伍回到康王庙广场前,再举行祭祀仪式。这时,扮演五将的舞者再次跳舞一番,以示祭祀显灵。其间,有一自称神灵附体的大汉赤膊上阵,在布满荆棘的方桌上来回翻滚,俗称“翻刺床”,以示神明显灵。

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道祭祀仪式在入夜时举行。由道士将各家各户预先置于门前象征疫鬼的稻草人收集起来,堆放在庙前付之一炬,寓意“火神驱疫”。土地公、土地婆则到每家每户“唱喏”,意在向村民们表达迎祥纳福的时辰到了,并赠送户主一张写有“添丁纳福”的红纸符,以示送丁、送福。戌时一到,主持仪式的道士们念起咒语,用纸符将“鬼邪”镇压在特制的纸船上,并将纸船置于河中,让其随水漂流而去,意在“遣灾送祸”。至此,整个“考兵”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考兵”祭傩的仪式在雷州半岛流传甚早,据清代陈昌齐所编撰的《雷州府志》记载:“自正月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城市间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人为一队,或五六百人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是曰傩。城中为最,各乡圩间有之,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旧村县遗存的傩舞面具,就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刻造的,可见明清时期“考兵”祭傩的仪式就已盛行。

仙排村跳“走清将”

与“考兵”傩舞重在歌颂功绩不同,海康仙排村(今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仙排村)的“走清将”傩舞重在驱魔之意。据悉,松竹镇仙排村的傩舞是其祖先由宋代兴化路(今福建省莆田市一带)迁居此地后流传下来的。每年正月二十七为仙排村的元宵节,这天来临之际,村民们都要跳傩舞,并在寺庙和宗祠中祭祀雷神以避恶。

举行仪式的当天,大约上午9时许,锣鼓阵阵,鞭炮齐鸣,傩舞队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禳凶纳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傩师面戴神秘面具,身着彩衣,踩着鼓点起舞,他们动作原始古朴,遒劲有力。仙排村的傩舞表演分为拜公、点将、领将等环节,每家每户的庭院都是傩舞表演的舞台。参加表演的5个傩师分别置于庭院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戴着以整块木头雕成的青、赤、白、黑、黄5种面具,民间俗称“五将”。

傩面具的形象别具一格,巨目、獠牙、大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此外,另有两名村民分别扮演土地公和土地婆。土地公扶着拐杖,手持财宝;土地婆怀抱布娃娃,意为“送子送孙,增福添财”。傩舞队所到之处,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仙排村的傩舞表演持续时间很长,早在举行仪式当天的凌晨3点,各项活动就需准备妥当。天明时分,傩舞队正式出场,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12点。

仙排村的“走清将”傩舞,起初只是一种祭祀仪式,旨在祛灾祈福,后来逐渐演变成特有的民俗活动。除了傩舞表演外,仙排村的村民还要举行放烟花等其他欢庆活动。

庄重的酬神祭祀仪式

“走清将”傩舞并非仙排村所独有,它是广泛流传于古雷州一带的傩舞形式,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驱鬼除灾的“战斗”。在每年正月二十七举行“走清将”战斗前,人们在正月二十五这天就要早早做好准备工作。其间,村民们要制作彩旗、各种咒符以及祭祀神灵所需的器具。在众多的表演道具中,面具是最为重要的。据传,如今我们所见的“走清将”面具始创于清代雍乾年间。在海康松竹镇塘仔村(今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塘仔村)的村民家中,还保存着6张完整的“走清将”面具。准备工作妥当后,就要举行如下酬神祭祀仪式:

一是筑坛设庙。雷州傩祭仪式大多在各村神庙内举行。神庙内供奉着雷公等神灵,神庙外观形式为歇山顶,其主体部分置有“主神位”,通常为木制楼架,并置于室内正中。神庙是“走清将”的主要场所,神庙前的广场处搭建有牌楼,以供开展各项活动之用。

二是祭拜祖先。每逢正月二十六,也就是举行“走清将”的前一天,神庙附近都要高悬彩旗,彩旗以黄色和红色为主,气势恢宏。这天,要从村民中选出数人,装扮成道公、道师等形象,并与村民一道参加“祭拜祖先”的活动,为“走清将”正名。道师和道公手持道家法具,手中挥舞着咒符,口中默念咒语,时而起立,时而挥舞着手中的道具剑,并与村民一道跪拜于神灵之前,以示“走清将”仪式是为村民福祉所开展的正义之战。

三是“五雷”齐聚。“走清将”的主角由“雷首”和“五雷”以及土地公和土地婆等组成。其中,五雷将军的扮演者头戴五色面具,腰系黑腰带,脚穿黑布鞋,身着的服饰分别是蓝、黄、红、绿、橙五种颜色,服饰华丽庄严,给人一种肃穆、威严之感。“五雷”将军的形象缘于道教传说,他们都是雷部元帅辛天君的部下,分别是东方蛮雷使者马郁林、南方蛮雷使者郭元京、西方蛮雷使者方仲高、北方蛮雷使者邓拱寰,以及中方蛮雷使者田宗元。辛天君是道教传说中的雷霆猛烈神將,都督雷部,统帅风伯、雨师、电母、大力夜叉等,形象多为戴铁牛耳帽,朱发,铁面,银牙,左手执雷簿,右手执铁笔,常用铁帽符罩邪鬼,伐恶诛精。

当准备工作妥当后,正月二十七这天要举行正式的“走清将”活动。为求取“出征”胜利,“走清将”要挑选吉时出发,方可予以“出战”。“五雷”将军每到一户人家的祠堂或者供奉祖先的地方,都要举行“走清将”的表演。每户人家也都早早清扫干净,手持供香按照辈分依次排序以迎接神灵和“五雷”将军的莅临。就这样,每到一处,“五雷”将军都要举行类似的“除妖”活动。当“五雷”将军离开这户人家祠堂之时,“元首”(即每年通过占卜方式选出的神灵代表人,主要任务是带领“五雷”将军向妖魔开战)还要向每户人家收取“火门钱”,类似于古代征派的军费。

开启驱鬼除灾的“战斗”

“走清将”表演中最高潮的部分就是“下田”,即到本村的村界进行与妖魔的决战仪式。当“五雷”将军清扫完每家每户的妖魔后,便来到村外举行“下田”的决战仪式。

首先,神灵被安奉在更大、更威耀的轿子内,相比之前的小轿子,这次预示着坐上了“战马”。在“五雷”将军飒爽英姿的鼓舞下,很多年轻人参与到这场保卫村庄的“战斗”之中。紧接着,开路队、锣鼓队、彩旗队回到各自位置排好队,整装待发,他们各个精神抖擞,手中拿着火炬或者牌子,朝着村庄的最远村界方向前进。因为人们相信,妖魔鬼怪就是从那里入侵村庄的。为了永除后患,必须把妖魔鬼怪赶出村界并彻底击垮它们,而最远的村庄边界就成了最激烈的战场。

随着铁炮一声巨响,人群呼喊声不断,踏上了保卫村庄的“征战”之旅。道路两边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用鞭炮欢庆这一时刻的到来。在距离最后“战场”的一户人家房屋前,开路队、彩旗队等都要停下,不能继续前进,前进的是“五雷”、道师、神灵以及簇拥的年轻人。因为前面是一场“大战”,开路队、彩旗队等跟着前进可能会拖累“主力”,影响“战事”的结果。他们在这里静静等待,随时做好接应“主力”的工作。“主力”行走700米就到村界了,预示着来到了“边关”。此时,已经有几个人在此等候多时,他们就是驻守在“边关”的战士。

等待多时后,他们终于盼来了“主力”。来到最后的“战场”,“五雷”将军站在最前面充当前锋,后面接着就是抬着神灵的年轻人。道师在队伍前面念梵语,类似于古代将领在大战前给将士们的训示。道师念完梵语后,锣鼓声音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紧接着,人们点燃了稻草,“五雷”将军率先朝火堆方向冲去,跃火而过。在锣鼓声中,抬着神灵的年轻人迅速冲向火堆。随行的年轻人也跟在后面跃过火堆,并把火把扔在火堆之中。随即,他们又依次有序地再次跃过火堆,“五雷”将军从前锋变成后军,踏上了凯旋之路。“五雷”将军归来时,当与开路队、彩旗队等相遇之前,傩舞队伍不像来时那样高声呼喊着,而是安静地前进。之所以如此,在于古代军队在塞外击败敌人后,为了防止敌人反扑,军队班师回朝一般不会大张旗鼓。

当回到“走清将”傩舞的起点,即神庙广场前时,盛大的庆功仪式开始举行。道路两边的老人、妇女、儿童应声欢呼,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庄。道路两边的村民向神灵供奉香火,并领着全家人进行朝拜。在慶功音乐的伴奏下,道师念着梵语,以示保卫村民的“战争”取得巨大胜利,整个“走清将”傩舞仪式也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走清将”作为古代傩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表现艺术及文化内涵,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宗族文化、岭南文化以及粤西传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浸透着粤西民众期盼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是独具粤西地域风情的文化奇葩。

猜你喜欢
傩舞雷州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仪式感重要吗?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