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美
桥廊回环曲折,廊边是一排高大的榕树,月光透过树缝,照在桥廊的地上,如同铺了一层细碎的轻纱。我走在桥廊的地板上,站在屋檐下,抚上门窗,鼻尖萦绕着淡淡的墨香。我提起裙襦,缓缓朝光源处走去,几步之外,书墨香迎面扑来。我停住了脚步,眼前闯入了三个大字“还读楼”。还读?还读?是否取自陶渊明的诗句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或许是吧。
在烛光和月光的交映下,“还读楼”这三个字仿佛泛着金光,照亮此间书房。書房的桌案边徘徊着一位面容秀气的书生,只见他一袭青衫长袍,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一手执笔一手捧书,口中似乎还念着什么。房外喧闹一番,一派乐景,而屋内却是一片静地,这让我想到了“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万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的境界,有的相比了。屋内扫视一圈,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在烛光的映照下,仿佛要和墙面融为一体。风翻动书页沙沙作响,蝉唤醒笔墨隐隐闻香,那书生神情专注。而我立在门前望着那青衫书生,听他边读书边喃喃自语,开始迷恋起这栋楼。
此时,我眼前展现了一幅水墨画:一袭青衫,一卷诗书,一壶老酒,懒卧春山云作枕,闲歌绿水雨成弦。以翠柳为友,以黄花为伴,多么美妙的面面。我想“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只拼少年志;更想待锁心染铜绿时。一场细小的雨将我的目光唤回,“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来到了那栉次鳞比的古宅村落中。
轻步迈在鹅卵石铺的街道上,周边青砖黛瓦,木窗白墙,心中不禁涌出点点诗意,想吟口而出。我惊奇地发现,村中每栋古宅的门楣上都刻有各种古怪的名称,似与“还读楼”争相斗艳,其中的“紫来居”“江州遗泽”“半耕读家”都有一段独特的经历。我矗立在一座门楣下,认真倾听它们的百年故事。“子非鱼安之鱼之乐也”,但我愿以信仰为引,来感悟你的故事,触摸你骨肉的温度。
一个名字背后是一段鲜活的故事,村中的每栋古宅在这片土地上都有它的专属标志,和滋养着这一方的水土文化。这一个个名字,也是一段段流传百年的优秀精神。“汇剑气于无形问,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且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而这一方的水土的风土人情,也在这个时代中散发着独具一格的魅力,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子孙后代在文化继承中发展,更在发展中创新。
秋凉风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从课桌上伏起,看到静静摊在桌面上的旅游书发呆,脑中不禁飘过一些片段,不知是真实还是幻想了。
山水写树,圣人之作,古木千章,青砖黛瓦,浓墨之笔,传承千古,不枉梦一回。
(指导教师:郑世荣)
评点:王莹
作者开头就以夜游者的形象入题,
善用白描手法,先近景,再远景,文章笔触兼有工笔之细腻与写意之旷达深幽,情景交融。在后半部分,作者是用了心思的,由外在写到内在:让古宅千古流传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木窗白墙,还有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流传千古、源远流长的优秀精神。在结构上用“我”的矗立思考去勾连上文,显得严密而紧凑。文章中“传承千古的古色建筑群”由古老的建筑和流传百年的优秀精神两个部分构成,前者于细雨中矗立,引人联想,后者汇聚了四方风土人情,将文化厚重与不朽演绎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思绪流转,景象随之,娓娓道来,情愫绵长,营造出如梦如幻的缥缈感,很符合标题“夜游”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