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高山
在香港上环太平山街附近的半山坚巷2号,坐落着香港医学博物馆。它最有名、也最具特色的展厅,是“监察鼠疫实验室”展厅(如图)。
展厅墙壁上悬挂着
陈旧的图表,工作台面上陈设着五花八门、古色古香的医学实验器材,一些工作台上还设有铭牌,写着昔日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各国传染病理学专家的名字。围绕中央工作台,三面放置了许多较大型的实验设备。靠窗一侧的工作台上,则堆放着“老鼠箱”等用于观测的实验器材。
自港英时代开始,人口大幅度增加,在狭小的港岛,大多数好地方被西方人所占,华人聚居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恶劣,鼠疫几乎每年爆发,成为港人谈虎色变的“乡土病”。1894年5月鼠疫在香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高峰时每天新增病例80多个,每天最多死亡100余人。鼠疫确诊者死亡率高达95%以上。
港英当局向世界各国求援,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顶尖科学家云集香港,对鼠疫进行研究。尽管如此,在几十年时间里,鼠疫仍阴魂不散,在香港年复一年地肆虐。1906年3月15日,“香港细菌学院”(又称香港细菌学检验所)在半山坚巷开张,曾为控制香港鼠疫出力的各国专家云集这里,继续其鼠疫防治研究。这里正是如今的香港医学博物馆。
在这里,各国科学家对鼠疫有了深入了解,微生物学界公认,叶赫森发现的微生物是真正导致香港鼠疫的鼠疫杆菌,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们能发现纪念叶赫森这一重大发现的展品、介绍。
对鼠疫的研究、发现,是建立在对染疫而死的香港华人遗体的解剖和对遗体上微生物的提取、研究基础上。在地下室展厅,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进行这类病理解剖的场景还原,光线阴暗的展厅里,陈列着各国科学家当年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材、药剂以及相关文件、典籍、模型等,有胆小的参观者称“看着呼吸都发紧”。
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一种看上去很诡异的“老鼠箱”,这是香港细菌学院为搜集用于研究的老鼠,和港英当局共同想出的一个奇招:在香港大街小巷设立悬挂在煤气灯柱上的“老鼠箱”,供市民将死老鼠投入,每天两次回收,送到细菌学院供研究用。为了鼓励回收,每只死老鼠奖励两分港币。
1926年,港英当局宣布“消灭鼠疫疫情”,但细菌学院仍继续保留,成为全球恶性传染病研究的重要机构。二战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细菌学院被迫停止活动,战后改称“病理研究所”。1990年,港英当局宣布这里为“法定古迹”,1996年3月16日,香港医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鼠疫及防治”成为这座博物馆最核心、最具特色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