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理,周嘉斌
(1.惠州学院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2.惠州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应用型本科强调本科教育的“应用”定位.国际高校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普遍重视高校的实践教学,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多所高校近些年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强化实践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节,通过构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满足培养具有很好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要充分考虑专业设定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有用、能用、好用的高级人才[1]. 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围绕“立足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院办学定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办学定位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是本科教学定位的前提条件,是学科建设定位的方向,也是科研定位的目标,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与配合都是以清晰明确精准的办学定位为前提的[2].应用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它有别于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学术型本科高等院校,强调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3].应用型大学建设一定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发展的历史沉淀,是在行业背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对相应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应用型大学建设难度较大,人才和资金投入较高,建设周期也较长,并且需要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平台为充分体现“应用”特征提供支持[4].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有所不同,他们既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将理论与产业和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程类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由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和适应性上,创造性和适应性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充分体现,这些心态和思想超越了知识本身,形成了专属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现有的侧重课堂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教育一定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更应该强调个体在价值观、学习方法和思维途径上的提升和改进,这些培养目标的变化,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学院在调整培养方案上进行了讨论和一定的修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正在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是10.3%,还没有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15%.缺乏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在处理服装工程实际问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专业课程过于强调基础知识,没有完全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工业人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在服装行业已经广泛使用的智能生产设备,大数据分析引导生产等新的生产流程和对市场快速反应方面的知识,高校教学涉及的较少,出现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行业、企业需要的能力脱离的现象.
高校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以单向的知识传递为主,师生间交流互动明显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只强调了知识的记忆效果和简单运用的能力,在知识的创新和展望方面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和创新知识的缺乏,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入社会后也不能体现学生个体的竞争优势.虽然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已经在增加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些实践教学只是提高了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应该强调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具备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本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企业挂职或企业项目研究经验,“双师型”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较高.但是由于挂职时间短,挂职期间还不能完整掌握行业的变化特点,缺乏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积累的经验,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指导上提供的帮助有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选课体系,现在都难以支撑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培养个性化学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教育”这样的口号还停留在表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和潜质的教育,并没有实现.
传统大学教育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就可以过关,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无法驱动有效的教与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现有教学资源在多方面进行整合,把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的相关内容引入到大学教育的课堂,提高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通过创建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能力共同提升.
在高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3.1.1 通识课
在原有通识课的基础上,新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课和其他素养课,包括社会人文类、艺术修养类、科学类等几大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识课内容的丰富,拓宽了工科学生的事业和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1.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按照覆盖学科范围的不同,可分为非交叉基础课和交叉基础课.非交叉基础课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强调学生在基础专业知识上的深度,为交叉基础课的开设奠定知识基础.比如开设在第一、第二学期的纺织化学、服装人体工学等课程.交叉基础课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和渗透,将学生单一的知识体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从多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服装材料学、服装整理学等,这些课程开设在第三、四学期,实现跨学科课程前后顺畅衔接.
3.1.3 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面向未来就业岗位对人才应用能力的需求,是将服装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前序课程的基础上,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整合资源,引入最新行业、企业标准,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技术技能卓越人才.
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加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将课程学分占比增加到15.1%,符合国标要求,为学生储备好解决复杂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有力支撑,传统的研究型教材内容已不足以体现应用培养的定位,需要在教材中增加工程实例分析,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要对工程实际进行充分的讲解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在实际实践中应用的体会[5].
现有的服装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结构、服装材料、服装数字化技术、服装生产与营销等六个实验教学模块53门专业课程369个实验项目,与服装行业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产业链实践创新需求对接,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校企合作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加深企业参与度,根据企业运作实际设定具体岗位群及能力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使人才培养精准锚定企业岗位需求,做到高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其次,教学内容上,将学生课堂讲授内容从课本延伸到企业运作实际,将具有多年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熟练技术人员,引入到大学课堂,让他们就某个专题和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更符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实际,而将一些落伍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从学生知识体系中剥离,更容易让学生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采用企业嵌入式教学拉近课堂与企业距离,拉近学生与实践距离,使课程讲授的内容更贴近企业工作需求.再则,在教材建设上紧紧围绕服装企业生产运作流程的实际情况设置教材结构和内容,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整体课程的结构,根据企业和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知识、关键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材内容,确保课程建设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与香港旭日企业联合成功探索了AO 人才培养模式;与安东尼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培养T 恤设计人才和电商运营人才;与江苏龙星企业合作培养针织服装生产与设计人才;与“香港制衣训练局”合作,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进行嵌入课程讲座,覆盖专业课程的75%以上,这些校企合作的形式,提升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还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企业生产实际流程对不同知识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用项目教学法,将普通的课堂讲授变成为完成一个设定的项目,自觉整合不同课程知识的过程.将以往的考试型学生转变为创新型学生.要将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培养思维与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上转变;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上转变;将学生从应用知识学习向创造知识学习上转变.
将教师的学习变成终身学习,教师的知识必须随着技术革新、行业发展而更新,教师应该具备了解企业运作流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习应该包括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具备这样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上给与正确的引导,并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引导作用[6].
很多大学生平时上完课很少看书学习,考试前对教师的课件和重点进行死记硬背,也能轻松过关.大学教育,不应该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而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学生的推理过程和思考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考核方式上可以考虑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毕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时,不会只有唯一的解决方案,只要在问题回答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多方面思考和分析,体现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考核方式,甚至可以设定一定企业评分的权重,真正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同时,考核要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过程学生的成长都应该被记录和评估.
应用型大学定位就是要培养市场和行业需要的人才,要为学生的成材提供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择,应用型高校要为学生的不同选择提供增值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个性化教育就是课程要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并进行提升,尽可能的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个性化教育符合实际情况.
应用型定位的本质是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教师有学术自由,与学校应用型定位相结合,本着培养有迅速适应行业要求的学生为宗旨,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应用型人才要立足于地方,立足于行业,立足于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应用,让地方、行业、企业对所培养的学生满意,使学校人才培养成为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