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博 文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在经历过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之后,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被提上日程.党中央根据中国具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这段时间,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并为接下来实际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必要准备.
第一,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一词源于《诗经》,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最早出现在《礼记》[1]11,反映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逐渐恢复,亟需对社会主义社会蓝图进行规划,使人民群众看到未来幸福的生活前景,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将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1]11.第一次提出是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回答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582这时所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是比较初级的,更多的与“四个现代化”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四个现代化”的另一种体现.随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对小康社会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3]14由此可以看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段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描绘了未来小康社会的大致轮廓,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第二,路线的调整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中国近代以来饱受侵扰,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再加上建国以来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十分薄弱.虽然建国后在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要达到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基础还有一段路要走.要想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较大,因此只有在政治、经济上实现最为彻底的变革,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开始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所以党中央首先在工作重心上进行调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部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水平飞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今后小康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完成温饱目标,向总体小康迈进.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要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党中央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4]16
第一,小康社会理论进一步发展,小康社会的标准进一步明确.理论之所以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小康社会理论,明确了小康社会的标准,使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更加明确.党中央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对小康社会的概念进一步解释:“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有更广义的解释,就是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5]1353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中央对小康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指标,而是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在小康社会的标准方面,“研究界定了农村小康的基本涵义,然后根据从反映农村小康诸多方面的100个指标中,逐步筛选出反映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和安全保障等6个方面16个指标.”[6]这充分体现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由大致的轮廓转变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由注重宏观经济变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小康理论的完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把一个更加详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第二,为实现总体小康社会作出各方面准备.只有付出行动,理论才能变为现实.随着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康社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并在具体的实践方面有了相对应的行动,回应了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待,兑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承诺.总体小康社会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更高发展要求的基础,所以只有把总体小康社会这个基础打牢,全面小康社会才能按步骤顺利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型消费”“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6]1392由此可见,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每一项要求都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建设总体小康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展开,为全面小康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前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奋斗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〇一〇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原定到二〇〇〇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一九九五年提前完成.”[7]1480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所以,在实现总体小康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第一,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段时期,中国取得了由实现温饱到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已经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行了充足的准备.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其中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绩,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并将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在经济、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15
第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全面展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管是其所包括的内涵,还是人民对全面小康的期待,都要求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全面而深入.中共中央围绕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颁布的意见就有32篇之多,涉及的领域更是包括农村税制改革、政治协商制度、煤炭工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社区服务等.例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意见涉及了国家发展要素的诸多方面,无疑都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了具体准备.党中央号召学生、工人发挥先进作用共同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中来.号召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广大青年就必须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广大青年就必须刻苦学习、发奋成才”[8]380-383,工人阶级“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主动性”[8]450.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也必须为全国人民所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综合实力的提升.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9]16
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抓主流,抓主要矛盾,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抓重点、补短板成为这一时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题.
第一,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0]1中共中央对全面小康社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为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顺利完成堵漏洞,补短板,打硬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要点就在于“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二〇二〇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传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11]830以此来看,全面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全面”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全面小康社会是覆盖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每一个人都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第二,全面小康社会是全行业的小康,行业体现的是就业,根本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不能有任何一个行业落后.第三,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发展平衡、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堵漏洞、补短板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主旋律.“三农”问题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其中脱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强调,就是因为心里还是有些不托底.所以我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12]29-30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间,中国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越接近胜利,改革的道路也就越艰难,所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10]514
第三,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前进.党中央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阶段安排为:第一阶段,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美丽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3]20清晰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标志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