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兆鸣,邓春林,张 莹,杨燕丰
(1.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2.韶关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
小坑镇位于S市曲江区东北部27公里处,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5%[1],气候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与旅游开发。依托温泉、森林的自然生态与禅宗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了“经律论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S市目前最大型的综合旅游度假项目之一。
为了探析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路径,2019年8月我们对S市小坑镇进行了访谈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小坑镇乡村振兴面临着以下困境: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支点。调研中我们发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民生事业短板多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追根到底是因为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在小坑镇,我们明显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空心化”,农业劳动力的弱化、老化和女性化。乡村振兴,已不是单纯的“三农”问题,也不是就农村而发展农村,而是需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和促进农村发展。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小坑镇劳动力严重缺乏并且素质较低。问卷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小坑镇41—60岁的人口比例、61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别占总人口的38.46%以及30.77%,而19-40岁的青壮年只占总人口的15.38%,这充分说明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弱化、老化和女性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了粤北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与小坑镇党委副书记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基层人才不足是乡村发展的迫切问题。农村人才大多流向城市,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经营观念相对落后、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乏人才的引领作用,粤北农村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困境。
乡村发展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供给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乡村的政策通知、策略方针等宣传仅依靠公布栏,且公布栏数量较少,更新不及时。另外,生态保护治理体制不完善和排污系统年久失修,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污染:不仅有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地污染,还有村民随意处置、掩埋焚烧生活垃圾,缺乏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意识,从而带来的生活污染等,都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小坑镇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乡村发展中的一个缩影,个案中具有普遍性特征。其发展困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因素:
小坑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发展出了独具本镇风味的特色农业。由于宣传力度欠缺,虽处于闻名遐迩的丹霞山周围,不管是特色农业还是特色旅游业的知名度却较低。
小坑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一是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边缘化和老龄化等问题。二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三是村级干部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淡薄,开发管理体系不完善。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政府职员虽对利用当地特色进行发展已有计划雏形,但对是否有效利用当地居民作为劳动力等问题,则较为无把握,缺乏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坑镇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困境,严重阻碍了其创新发展。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教育及技能培训欠缺,附近中小学规模投资较少,师资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高。人才缺乏的后果之一便是一人身兼数职,且多数是一知半解就走马上任,不仅无法达到职位的精准“要求”,更是分散基层工作人员的精力,不利于粤北乡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当地村民参与意识不高并且观念保守、落后,阻碍了相关部门的思想与政策的落实。
小坑镇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户们的生产缺乏一定规模,各自单独作为一个小生产户,无法形成可扩大收益、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模式。
经调研发现,有些村镇已开始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有些村镇还处于单一分散的小农生产模式。其中政府在早期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可以为当地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进行政策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为企业打好基础后,才有利于落后产业进入市场竞争机制,自发地在竞争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粤北乡村存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这个难题既有城镇化发展引发的问题,也有乡村自身能力不够动力不足而造成的现实困境。一是因为单向城镇化进程引发一系列问题,乡村缺乏规划。二是乡村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不足。三是乡村经济空壳化。乡村本身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较差,加上“没钱难办事”的尴尬和窘境,使得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另外,乡村治理缺乏有效机制,缺乏能人领导,缺乏“领头雁”。政策落实也是一大短板,虽然中央近几年陆续发布了众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但许多村民对此还是一知半解,政策落实没有受到十足重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找准社会经济发展支点,精准发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乡村的有效治理。乡村振兴的支点要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有效的治理体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富裕的乡村会带来乡风文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引领作用,即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制度,提高村社组织能力[2],同时要完善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确保基层建设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因此,除了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与落实以外,还需要发挥社会力量,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民主化和协同化水平。基层组织要总结以往基层治理的发展规律,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推进制度建设,同时总结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特色,团结地方乡镇企业的力量,建设美丽乡村。
党建引领,关键就在于发挥好“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党支部+乡镇企业”的合力作用,构建“3+1”的基层治理体系。据统计,截止2018年,韶关全市共建立村民理事会几千余个,全市村级基层共开展公益事业建设一万余件,村级公共服务站7个,共为群众办理事项上万宗,全市各地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2018年共有274个村庄主动申报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证明,乡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越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就会逐步提高,村容村貌便会得到改善,村民矛盾、纠纷就会减少,发展活力就会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将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党支部和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各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协助,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从乡村各大小事宜入手,协商讨论,有目的地实施提升策略,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萌发的落脚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内部,要做好内在激发,主要在塑造主体、提升能力、发掘内在价值和重视组织力量四个方面同步发力[3]。
塑造主体,通过政府的积极宣传以及教育的多种途径,促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主动参与、主动作为,使得村民们从心底真正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靠农民们自身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提升能力,通过政府针对农民们提供特定的知识辅导以及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迅速掌握农业或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发掘内在价值,通过农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断了解,使农民认识到他们自身以及农村的乡土价值。重视组织力量,通过建立农村特有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将农民从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快地实施、落地,为农民带来美好的生活前景。
在乡村发展中,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发展的扶贫策略。在乡镇企业中,多数产业是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而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将企业和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
“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解决农产品滞销的一大出路。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合约,有利于改变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原来以小农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农户还能够以自身的土地入股企业,以便稳固双方长期合作关系。而相关农产品销售则又可以按照销售所得收入进行分配。通过利益的联系,逐步转换生产模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事实表明,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集体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基础设施条件能迅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能大大改善,农村的面貌都比较好[5]。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实在路子。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旅游业,可从生态优势、传统文化、游客体验以及基础设施入手。
发挥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6]。提高全域的生态保护水平,以原有的生态风貌作为发展的基本点,对于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同时增设护林员,制订生态资源保护条例,防止生态资源遭受破坏;结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结合大塘镇、枫湾镇、小坑镇各地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对文化进行适当的编排,建立凉亭、石碑、雕像等。以当地名人名事为背景,传承传统美德与革命精神;增设体验项目,增强游客的代入感。各旅游景点创建可供游客亲身参与的活动,如摘茶体验、耕地体验、投喂体验、手工产品制作体验等等,带给游客“知乡、懂乡、思乡”的体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舒适度。旅游景区需设身处地解决游客的普遍需求。建立停车场、建造舒适环境、提供特定需求的场地,例如烧烤场所、温泉场所、游乐场所等等。通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提高游客游玩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刺激消费欲望,最终为当地乡镇的发展带来更高的飞跃。
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是打造新农村示范村的关键标准之一,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视觉盛宴,以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迎接八方宾客。好的环境可促进旅游业的兴旺发展。若“脏乱差”的现象不能解决,那么后续的环境改善、村庄规划建设及推动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村民进行长远规划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对于政府发放的扶持经费要用在正途上,投入在农业的生产规模上,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做好长期发展经济的规划。
一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体系。以经济发展好的带动发展较差的,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以及人才流入农村,整体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构建强有力的发展基础。深化城乡综合改革,城市企业投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再带动农村农业发展,进而达到融合目的。二是树立正确的城乡融合发展观。破除以城市为中心的认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建设,乡村的经济提升也离不开城市的扶持。农村生产的农产品流向城市,城市也应让技术下乡,让人才下乡,形成相互流通相互补偿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