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自我规训与自我救赎
——福柯生存美学视域下《肖申克的救赎》

2020-02-24 09:03:39郝玲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典狱长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

郝玲玉

(辽宁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一文。剧中的主人公安迪原本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因被陷害锒铛入狱,但坚忍不拔的安迪面对令人绝望窒息的监狱,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依靠自己,努力逃脱监狱的攀篱,重获自由与新生。

对于这部自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大多学者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而从福柯生存美学视域下去深度审视这部电影的人还比较少。为此,本文将从福柯生存美学视域下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赏析,试图挖掘电影本身所揭示的深层意蕴和现代价值取向。

一、走向监狱:安迪自觉接受监狱规训

电影中的安迪原本是一名年轻有为、出类拔萃的银行家。一天晚上,安迪酩酊大醉,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动手杀了妻子、妻子的情夫。而警察根据搜查的证据将矛头直接指向安迪,并认定安迪就是凶手。在持续的混乱中,安迪不知所措、无奈认罪、锒铛入狱。安迪以故意杀人罪而被判无期徒刑,开始了漫长的监狱生活。

监狱在福柯的理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为此我们必须先探析在福柯的理论中,监狱究竟代表什么样的含义。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在古典主义时期,统治者对于一些民众的惩罚主要是公开的刑罚,比如断头台。在这一时期所施行的公开刑罚,方式手段极其残忍,这种刑罚主要是对于身体的一种惩罚。而到了18世纪,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要求获得人权思想的转变,统治者的惩罚方式逐渐转变为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监狱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18世纪,统治者不再致力于对人的身体进行残害,而是将人长时间禁闭起来,在精神上惩罚罪犯,罪犯要接受前所未有的规训和监控。

首先,被禁闭者得接受统一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分配,他们被安排在监狱的被分割开的牢笼中,独自一个人,并在指定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这些接受规训的人需要尽可能实现一种“规范化”,即为所有人制定的一种普遍的准则,人被约束于普遍性之下,个性逐渐丧失。其次,他们还要时时刻刻接受监视,处于看与被看的对立当中。福柯曾经指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1]125这种监狱使得被监禁者只能被看,他并不能观看。“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看望一切,但不会被看到。”[1]226福柯以边沁全景敞视监狱为典型,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在一般意义上来说,监狱是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显现。但是,在福柯看来,这种人道主义的背后却渗透出一种理性霸权思想。人虽然不用像在古典时期接受身体上的残害,却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受微观权力下更多的监视和规训。在福柯看来,监狱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冰山一角,他进而指出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和监控存在于每时每刻、存在于每个领域当中。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是麻木的、毫不知情的,也可以说是自觉、主动附和的。

电影中,安迪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被陷害的,虽有一些无奈、怀疑,却默默地、安静地接受监狱的看管和监视,自觉完成监狱安排的一些工作。既使面对典狱长一些额外、不合理的工作,安迪也没有丝毫犹豫,而是服从命令,认真完成。在监狱中,安迪甚至还坚持不懈地申请经费来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同时,精通财务制度知识的安迪,帮助典狱长和狱警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安迪的思想是未觉醒的,是稍显麻木的,在绝望被迫的困境中苟延残喘,自觉接受监督,接受监狱存在的合理性,任凭监狱的宰割而束手无策、望洋兴叹。

二、反思监狱:安迪反抗意识开始苏醒

福柯认为,在“在经历了对于道德、权力和知识的批判之后,才有可能在审美的生活态度中找到他所期望的真正的生存之路。通过对于真理游戏的考察和批判,进一步否定了传统知识、道德和文化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生存美学及其实践,才有可能为现代人提供生活的乐趣。”[2]351福柯作为少有的清醒者,他意识到了现代主体的生存困境,开始在晚期构建真正的不受限制的生命主体。

正如福柯在后期理论中,终于意识到了人要靠自身改变现实境遇一样,电影中安迪的意识也开始慢慢觉醒。一个年轻人的到来,使安迪开始思考监狱存在的合理性。这位年轻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可以证明安迪的清白。可是等安迪欣喜若狂地向典狱长报告时,却又一次遭到了典狱长的迫害,典狱长将知情人直接杀害,使得最终无人能证明安迪的清白。这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成为安迪人生的转折点。安迪终于看清典狱长的真实面孔,也深切感受到了监狱的冷漠与腐朽,他认为,监狱并没有将真正的罪犯惩罚,而安迪本人却因为监狱的不合理性丧失了人身自由。安迪开始发怒了,他的灵魂开始慢慢苏醒。当一个强大的灵魂开始苏醒时,必定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作者故意设置了这样三个人物,使之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这三个人是现代人的集体缩影。第一个人物是位老人,叫老布,他从来不会怀疑监狱的任何行为,自从他在年轻时期进入监狱以来,就认真履行监狱安排的工作,自觉接受监狱的规训以及自我规训。等到可以出监狱的那天,老布反而舍不得离开,并最终自杀。电影从老布的身上侧面反映了绝大多数现代人所面临的主体客体化的命运。第二个主要人物是瑞德,他是监狱里边的百事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监狱里边的违禁物品都是由瑞德来提供的。瑞德是一个虽然很清醒,但是,却不会有任何行动的人。因此,他虽深知监狱的不合理,但表现的却是更多的无奈和无动于衷。第三个主要人物就是安迪,他与监狱里边的其他人相比则是最清醒的人,虽然他也曾受到规训,但历经重重磨难后,安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义已经开始觉醒。他认为,他的一生再也不能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了,他意识到,人存在于世界一百年的意义绝不能这样。作为唯一的清醒者,安迪即将冲破规则的束缚,冲出监狱的牢笼,追逐生命的无限自由,享受自由的无限快感。

三、逃离监狱:安迪自觉践行自救艺术

福柯说:“只要存在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我们不能落入权力的圈套,我们总是能够通过明确的策略来改变它的控制。”[3]在电影中,安迪在经历了痛苦的监狱体验之后,也开始意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扭转这种局面。比冲破体质更为诱人和震撼人心的将是灵魂的自我洗涤,身体的自我救赎。

(一)突破束缚的自我拯救

福柯的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心自己,这不仅仅是指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是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即与人现实依存的这个世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关心自己的实践包括为了更好地关心自己,人需要转向自身的技术,即把目光从世界上的万物挪开,只是关心自己就够了。

在这些关心自己的技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有关拯救自我的技术。安迪在监狱的种种经历告诉他没有别的因素会帮助到他。为此,首先需要自己拯救自己。拯救自己在福柯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福柯认为,拯救“成了哲学实践和生活的一个目标”[4]197。拯救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福柯看来,自救主要是指:“灵魂的自救也是如此,人也是这样自救的,他会恰当地武装自己,以便能够在必要时保护自己。自救的人总是处于警惕、抵抗、自制的状态下的,这让他可以击退一切攻击和打击……同样,自救是指避免被统治或奴役,避免受到威胁,确立自己的权利,找回自己的自由。”[4]198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拯救并不仅仅是一种灵魂的拯救,而且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拯救,是一种现实意义的拯救与现实中的自身息息相关。安迪实施的自我救赎的行为与福柯关于拯救的概念基本是一致的。“拯救”,并不是针对生与死以及不朽的追求的,而是针对自身而言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拯救活动,这种自救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指向是确保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自我拯救打破了主体客体化的三个步骤,使得人重新回归自己,重新收获人的自由,重新回归生命的无限制的自由。

长期以来,《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被人浅显地解读为只是希望的救赎,安迪被认为仅仅依靠希望就获得救赎。但在笔者看来,与希望的救赎比起来,身体力行的救赎才是这部电影的深层意蕴,这或许才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真正的内核。安迪秘密策划了逃离的行动计划,并日复一日的在墙上挖洞,直到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你一定要到大树底下替我完成一个心愿。”然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安迪实施了这项逃离计划,并且最终成功逃脱。

(二)追逐自由的诗意人生

福柯的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心自己,关注自己,返回自身。但关注自身之后,自身应该如何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柯在继承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是否能够达到它的最高境界,决定此在的在世存在中,能否以诗人的生存方式,无止境地超越其主体性的限制,通过自身实践的反复而曲折的自我修养和陶冶过程,实现富有诗意的审美生存方式。”[2]383福柯在海德格尔思想基础之上,又追溯到古希腊人诗意的生存方式,他认为,古希腊人一直都过着一种诗意般的生活。在这两种思想基础之上,福柯认为,我们应该将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这种审美的日常生活强调生活的审美性、艺术性,因为在福柯看来,审美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一个能力。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就应该以审美方式存在于世界上,不断追求生活与审美之间的交融。

这种诗意化的人生,其实其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从古至今,高声大喊自由、提倡自由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把追逐自由当成是一种精神旗帜。但是,福柯认为,启蒙运动初期的自由精神旗帜已经与其发生之初发生了严重的背离。所以,福柯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只有古希腊人以诗意的生活方式获得了自由。福柯,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生存美学和人的实际生存境遇联系起来,使得人们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去追逐自由,感受自由的空气。“福柯所说的自由就成为无主体的自由,一种真正属于每个人自身的、不受限制的自由。”[2]9在福柯眼里,没有规则的限制,没有传统思想的攀篱,人是自由的,生活是自由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也是自由的,自由是至上的。

我们会看到,当安迪越狱成功后,真的到了一个边界的地方,在那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道德的约束。与在监狱时期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受到严重束缚相比较,人作为终有一死者,终于过上了自己一心想要的自由生活。在电影的最后,安迪等来了出狱而来的瑞德,和瑞德一起过上曾经无限向往的真正的诗意生活。在海边,吹着海风,在汽车上,感受疾驰的速度与激情,一切都是新生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四、结语

福柯的生存美学作为他晚期最重要的理论,内涵丰富而深刻,揭示出了福柯理论的最高指向:其实质就是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告诉人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诗意般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肖申克的救赎》作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主人公——安迪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追逐自由、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年轻人追求生命的真实与自由,追求生命的真正本质。通过对电影的深层次解读,每个人都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回归真实的自我,寻找属于个人的独特的诗意的生活,追寻人生存于世上一百年的真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典狱长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
复活(十四)
肖申克的救赎
长颈鹿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世界博览(2019年18期)2019-10-09 03:24:00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看天下(2016年32期)2016-12-02 17:20:51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电影评介(2016年18期)2016-11-14 03:01:41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电影评介(2016年9期)2016-07-11 08:20:01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评介(2004年12期)200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