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雷,荆蕙兰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163319)
新时代,大学生重任在肩,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艰苦奋斗把党和大学生努力、民族复兴,以及青年梦想紧密联系起来,是新时期最有力动员。奋斗幸福观不只是一堂教育课,更是一场全民性的教育活动。奋斗可以使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使命,全面深刻把握伟大家国情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正是着眼千千万万新时代大学生,“它首先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任务,强调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奋斗。它也是全体大学生的奋斗,是共产党人带领新时代青年一起的奋斗”。[1]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习近平对奋斗幸福观的阐释。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内涵,诠释了为小康社会完美收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奋斗要持之以恒、矢志不渝,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目的是为人民而奋斗,把个人追求、理想抱负统一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道路之中。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是我们探求宇宙和革新宇宙的根本方法,是锐利思想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治理一般规律的理论,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在党坚强有力领导下,经历几代人努力奋斗,我们完成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深知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接续奋斗、不断斗争,才能筑牢社会主义制度根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三个规律,即质量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事物是在矛盾双方斗争联合中存在运动变化,是普遍联系根本内容,奋斗幸福观是把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中国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奋斗幸福观指出了物质充裕和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理想和现实的有机联系,揭示了奋斗和幸福的密切关系,奋斗是实现幸福的有效路径,幸福是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百姓福祉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贯穿于党领导人民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人民性是我们党的根本属性,人民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我们一直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制造者,是我们党力量源泉。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把中国人民的现实利益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融合起来。奋斗幸福观充分体现着人民性,彰显着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奋斗的主体是人民,同时奋斗宗旨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性,党是人民的党员、人民公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党永恒的初心和使命。唯有依靠人民,才能筑牢执政之基,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奋斗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是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践行的最新演示,是确保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的实践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人民利益为核心,以人民幸福为根本,奋斗幸福观出发点和落脚处是全国人民。奋斗幸福观是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下最强音,深刻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奋斗情怀。大学生一定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手中卷”“枕边书”,常学常新,将理论和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有力帮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的系列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奋斗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高校进行奋斗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遵循。奋斗幸福观教育要确保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总书记思想凝聚全党、武装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大部分同学是“真信”,但也有“部分信”“不信”“伪信”,要认真思考、区别对待,对于后者应加强思想教育、谈心谈话,引导其真正信仰马列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带领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
奋斗幸福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他来源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得益于五百余年社会主义运动革命的奋斗探索,继承于近百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思想、实践,指出了奋斗幸福观教育前进方向、路径。
“业精于勤荒于嬉”“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早一批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正是凭借效法天道,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恒久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辛勤劳作、精益求精,战胜了重重险阻、克服了无数天灾人祸,把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开辟成适宜人类生活的和谐文明之家,世界建筑十大奇迹中国便有两个,不朽佳作流传千古,诞生了伟大思想巨匠,书写着中华文明伟大变迁,刻画着人们生活的美丽画作,奏响了新时代美好生活。“在长期的开放发展进程中坚持亲邦善邻、和衷共济、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等原则,克服了一系列民族交往障碍、战胜了一切外来侵略者,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绘就了中华民族同心同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壮丽历史画卷,令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上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民族。”[2]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融奋斗观、幸福观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创新超越。”[3]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给予奋斗幸福观坚实文化根基、丰厚文化滋养,奋斗幸福观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伟大奋斗精神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五百余年,从乌托邦走进科学,从理论迈向实践,从一国变成多国,从挫折到繁盛不断飞跃。始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其后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9世纪,在英法德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落后腐朽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越过了“卡夫丁峡谷”。后续在欧亚非拉“四大洲”建立起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德意志、阿富汗、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东剧变”的国内外原因较多,但和没有始终坚持“人民中心性”,并树立艰苦奋斗、不懈斗争、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及相关制度密切相关,违背党的性质、宗旨,破坏党内民主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巴、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并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与这些国家和政党始终坚守奋斗幸福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分不开。
近百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和和伟大实践孕育着奋斗幸福观。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畏强权、列强,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了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邓小平理论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科学指南,是实现总体小康社会的坚强指引,提前完成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的既定目标。江泽民提出21世纪前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处,把人们的生活达到高水平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为建设中国、发展中国提供了理论遵循,已成为我们党在21世纪新时期治国理政思想先导,成为国富民安的行动指针。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科学判断,为我们汇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新时代是“复兴时代”“强国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思想引领小康社会决胜期,开启伟大时代征程,必将铸就新辉煌。从毛泽东革命幸福观,到邓小平共富幸福,江泽民探索富裕幸福生活路径,胡锦涛提出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社会,以及习近平提出新时代奋斗幸福观,吹响了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总号角。
奋斗幸福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伟大斗争中不断丰富。奋斗幸福观阐明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高校教育的时代目标,拓展了青年教育的实践途径。对于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多次谈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把奋斗作为衡量幸福的新标准,科学揭示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青年人在新时代应有作为和价值追求,我们每个时代新人都是奋斗者,把共同富裕视为最高目标、价值旨归。奋斗幸福观揭示了四对关系,即物质和精神、理想和现实、奋斗和幸福、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明晰了青年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劳动、奋斗是幸福、享受的源泉,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的重要需要,但精神富有更应是人类深层追求。同时,个人幸福、发展离不开集体、社会强大、进步,个人的“小我”需要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奋斗是实现幸福的有效路径,幸福是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贯穿于党领导人民投身于新时代伟大实践。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制定符合实际、切合自身特质,且崇高的理想。首先,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涵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胸怀。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引领“三观”,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自觉按照党和国家需要立志、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其次,将志存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熏陶“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情怀。大学生应立志高远,立志做大事,放眼未来,不拘泥现状,不畏惧困难挫折,不计个人得失,不注重物质享受。同时,将远大志向建立在踏实奋斗基石之上,“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4]188再次,理性看待理想道路中的顺境和逆境,培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幸福观。胜不骄败不馁,逆境中不堕落,逆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境可以更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顺境中不骄傲,发愤图强,乘风而进,抓住机遇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硬核实力。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防止被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使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做一个新时代“四有”新人。
高校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敢于担当、勇于奋斗、自强不息,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些普通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骨干在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风气影响下,出现讲职位、论排场、爱面子现象。自身修养不够,没有把担当、责任意识融入工作中,需要从学校、老师、同学所想、所需、所求出发,牢固树立奋斗幸福意识,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学生骨干要在思想、感情、行动上靠拢组织,特别是需要帮助同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工作上,学生骨干要多深入具体工作中,多倾听意见,在集体中汲取工作智慧和力量,提升为师生服务本领。另外,学生骨干还需保持永远奋斗的情怀和斗志。要勇于担当,必须要有永远奋斗的精神和勇气。邓小平曾说,“世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5]221广大学生骨干应围绕同学们“小事”、闹心事不遗余力去解决。学生骨干要高瞻远瞩,不怕吃苦,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要干事创业、接续奋斗,在奋斗中实现幸福美好生活,在奋斗中实现幸福圆满人生。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培育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青年,指出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脊梁,需引导青年继承发扬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青年时期,唯有奋斗才能让青春出彩。五四运动已过百余年,由爱国学生和工人发起的民族性、永久奋斗的伟大光荣传统永续光芒。新中国成立后,无数青年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忘我奋斗,勇挑重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实践,把自己青春融入到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发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当代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坚定者。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挺立时代潮头,勇做时代先锋。要练真本领,做实干家。”[7]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大学生要继续磨砺英勇奋斗的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培育奋斗幸福的情怀。脚踏实地,不做没有实绩的“口号者”,而是做兢兢业业的“实干家”。才能成为加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最终我们才能骄傲的喊出:“青春万岁,强国有我!”
首先,大学生需牢固树立学习意识。习近平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8]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等,做到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真知真践、守正创新,做到承继与发扬、理论与现实相互融合,专业技能、政治意识、传统文化学习有机贯通。通过学习,巩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伟大奋斗精神的把握,深入对五百余年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奋斗探索的认识,加强对近百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理解,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筑牢理想信念。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终身学习是青年成长的前提。广大青年要让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一种灵魂深处的追寻,将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融入到生命中,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进步必需。大学生要增加反思意识培养,形成有益于自我、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价值观。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反思、奋斗、实践,实现不断的自我成长,终身学习是青年成长为卓越治国理政领导者的必由之路,为建立一支担当作为、自律进取的国家领导人才梯队奠定基础。
其次,大学生需全面提升实践成长力。领导力的形成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环节,其中,“行”是实践,是关键部分。要以身作则,发挥好党员、骨干典型引领作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多为身边同学分忧解难。大学生要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锻造品格、提升能力。习近平在陕西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一份重要经历、宝贵财富,他“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实践过了‘四关’,在与梁家河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明确了服务人民的价值选择,锻炼出了实事求是的群众工作本领。”[9]9-14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10]大学生要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艰苦地方干事创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积极参加征兵、西部计划、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把自己青春理想融入到家乡发展中,把人生价值汇入到乡村振兴中,使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有机融合。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最光荣”。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热词。通知要求,未来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大中小学都将设立必修课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劳动教育与奋斗幸福观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内涵,二者有机融入,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奋斗幸福观教育实践落地。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当下强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发扬光大。
再次,大学生需全面提升国际引领力。我国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进入“强起来”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是最大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1世纪是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去努力奋斗、开拓创新。全球化4.0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跨文化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全球环境生态问题要求更多责任担当,新冠疫情需要国际充分合作共同抗疫。因此,高校作为培养时代人才的摇篮、奋斗幸福观践行基地,应引导学生在广大社会实践中,在国际视域中练就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斗幸福观为引领,提升理论深度、高度。要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拓展“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视野。要有改革创新的大魄力、大使命、大担当,培养学习多种语言,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未来能够与不同国家进行沟通、洽谈、合作。形成多方面利益格局、利益共同体,共同解决国际争端,达成共赢共建共商共享效应,推动我国各项变革顺利实施,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纵深开展,推动全球治理、全球命运一体化、公平化、普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