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 天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习近平)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信息产生、流通、消费及其规律的观点体系”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经几代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洗礼,现在依然指导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新闻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具有政治属性,新闻工作作为“社会公器”直接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著名论断,新时代习近平新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脉相承,是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要把新闻舆论工作看作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②。近年来,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数量激增,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这些媒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乏一些不实的言论,甚至进行别有用心的煽动,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群体,他们既是新闻舆论的主体也是客体,既是受众也是传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庞杂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也在冲击着他们的判断力。因而在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新闻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使大学生具有辨别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和新闻立场的正确性之能力,这是判断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标准。“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经常性工作,舆论生态直接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大环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就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最大限度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赢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主动。”③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势在必行。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在校生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对象,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给新闻学专业以外的在校学生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选修课及相关实践活动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一种积极而又可行的尝试。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并对众多科学的新闻思想持兼容并蓄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保证此举的科学化以及可行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如马克思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④“耳目喉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其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的概括,对它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认知。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性,谨防断章取义出现曲解现象。
其二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为指导。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几次历史性的飞跃,要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就需要了解我党新闻理论的发展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首先,毛泽东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革命宣传建设实际的结合,它既总结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程中新闻工作的经验,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毛泽东指出,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是为革命党人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它通过宣传革命、打击敌人、教育人民以唤起和鼓动人民参加与支持革命。其次,邓小平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宣传建设的伟大旗帜。邓小平指出,新闻可以产生巨大影响,舆论工作如果出了大的偏差,可能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再次,江泽民在有关新闻思想相关的论述中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必须牢牢掌控媒体话语权,建设好人才队伍;胡锦涛提出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的高度,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其三是要坚持习近平新闻思想在新时代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认真做好“五个事关”,以及做到新闻宣传工作的“48 个字”职责使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
我国传统新闻思想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现代新闻工作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成意蕴的新闻体系,其所形成的新闻观念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相互依存,“文化阶层推动着一股源源不断的公众批评的浪潮。而这个事实很少被中国新闻和舆论史专业的学生所认识”⑤。从唐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开始,中国的报纸业逐渐发展壮大,到清末民初《大清报律》的颁布,中国的新闻史走过了曲折而又漫长的道路,其中不乏优秀的观念思想,如对媒介正义的守望、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批判等,依然值得当代新闻工作的借鉴和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新闻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继而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我国的新闻思想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心,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新闻视野和政治思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西方有关新闻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回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城邦制民主体制时期,允许合法公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城邦管理,为言论自由即新闻传播的诞生提供了前提。罗马法中确立了一系列体现个人平等和自由的法律原则,再到近代解除中世纪禁言对资产阶级的羁绊,摆脱了宗教的控制,更为新闻传播提供了空间。近代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闻媒体主要具有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并兼有“第四权力”的角色:收集、整理和传播必要的新闻事实和意见,以便对个人的、周围环境的、国家和国际的情况获得了解和做出有见识的反映,并能做出适当的决定⑥。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在新闻方面的发展极为迅速,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新闻媒体成为向大众提供新闻产品的企业。虽然其发展存在诸如新闻过度商业化、相对的新闻自由、媒体与政治的相互渗透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等缺陷与问题,但无疑也为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新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新时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在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计划环节中,落实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把控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应突出全程性和连续性,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理顺体系的内外关系,细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高校应本着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构建科学的新闻思想价值体系,并探索其自我完善机制,以达到系统化推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的目标性原则是指,要始终明确教育目标,无论是主体、对象还是内容、形式都要始终围绕目标。以教育目标为目的的模式,在教育中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新闻媒介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平台来实现,立足于将两者作为交叉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理论来研究,深入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入高校落实过程中贯彻目标性原则极其重要,这是由其方向性和实效性决定的,如果不坚持目标性原则,就有可能偏离正确方向,也会因此而达不到其根本目的。同时,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相比现行的新闻学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其独特的、具体的视角,其教育目的也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坚持目标性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理论指导的需要,也是实践运用的需要。
整体性原则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是在推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过程中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按照一定方式相互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独立作用,相对独立、不可代替,但又和整体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看作一个整体,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其教学进行全面研究。就教学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为重点,以新闻学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尚存一定空间,应当不断充实使之趋于完整,加入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所谓通用性原则是指,应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尽可能适用于各种类、各层次、各地区的高校,使各高校均能找到适合各自的教育方式。不同高校的规模、特色、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比如文科生会更加关注新闻媒体的动态、经济发达地区得到新闻的渠道会更多更高效等,这些客观因素都会使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应从这些客观实际出发,尽量满足不同学校地区、规模、层次的不同要求,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的实践途径可分为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理论层面是指理论发展框架;方法层面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闻学因素进行分析;实践层面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的实践提供基本平台,其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学之中。其中,理论层面处于主体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其又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成果以及新时代习近平新闻思想。具体而言,这些要素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闻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在其运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条件,基于利益和矛盾冲突而形成的新闻观教育关系,这些都归属于理论层面。方法层面又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评价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的价值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并且不可相互取代。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多元的评价标准将理论付诸实践,将既有的概念传授给大学生,以到达树立科学新闻观的价值依归。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老师应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个人信奉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将其现实意义展示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实际价值和巨大作用。同时,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选取新近社会热点新闻或经典新闻案例与学生分享,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起到“以案塑观”的目的,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可选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灵活而且生动的形式使他们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与现实外延,真正认识到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让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真谛。高校应该选择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又有新闻传播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任教,多举行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思想为宗旨的校园活动,鼓励师生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大高校教师到党刊、党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挂职学习的力度,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的大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经常外请媒界精英进入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座谈,或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授定期给学生上课,使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将带领高校在校生去媒体参观、实习作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使其了解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贯彻和执行情况;定期举办新闻采写大赛,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各类自媒体来实现学习成果的巩固与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身处氛围良好、健康活泼、价值观正确的社交媒体环境中,能够获得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全面并且恰当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体系的评价应遵循综合性、灵活性和易操作性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面化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到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考评。具体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及管理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力争做到对教学及学习效果全面科学的评价,尽量避免由于实际内容上的差异而不重视其过程的情况。因此,评价体系可以建立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生评教体系,在课内还可以采用期中学生座谈、单独访问、公开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在课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新闻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印证授课效果。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除结课考试外应增加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频次,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能力,而不是仅局限在一场死记硬背的考试中。学生在学校中参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校电视台、广播站、网站的运营,个人或团体所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体系当中,还有各级各类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都可以作为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高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教导作用,使其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平台,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注释:
①童兵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25.
③甄占民.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的战略任务 [J].求是,2018(2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6.
⑤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M].王海,何洪亮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二编译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9.
⑦马燕.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范式与影响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15(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