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帅 张丽娜
人工智能由三大核心基础组成,分别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智能语音。相比机器学习的决策智能、计算机视觉的感官智能,智能语音实现了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与对话。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的推进,使新闻传播原有的生产秩序被打破。在新闻传播环节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新闻编辑同样也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对此,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转变新闻编辑固有的思维模式,将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变革发展。
智能语音技术的实现是由信源、智能语音设备、接收者三者构成的,从信源发声后需要智能语音设备识别,到将信息交由智能语音设备进行处理后合成声音传送给接收对象,智能语音的信息处理均在三者之间展开。然而受目前智能语音中声音接收技术的限制,近场语音传播成为智能语音的主要特性。近场传播指的是信源与信息接收阵列的距离小于2.048 米的信息传播距离。反之,信源与信息接收阵列的距离大于2.048 米的传播距离则为远场传播。相比远场传播带来的明显噪音,降低智能语音识别和接收,近场传播则在新闻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递中优势明显。
在新闻生产中,新闻编辑所要转换为文本的语音多来自于新闻发布会或采访。这些采访均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这符合智能设备在短距离进行语音识别的要求,使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就能通过智能接收设备准确捕获谈话内容并翻译成文本,这为新闻记者采访后内容的整理缩短了时间。智能语音设备高准确率也规避了新闻采访中语音模糊、语音损毁、方言听不懂等弊端。在新闻传递上,虚拟助手、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等设备特殊的佩戴方式和使用场景,让语音与用户交互的距离也被限定在近场传播中。如在驾车行驶中,用户与汽车主控台的距离较短,且主要精力集中在驾驶上,因而更愿意通过智能车载语音收听新闻讯息。狭小的车厢为智能语音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场地,进而车厢内驾驶者或乘员为信息传递确立了接收的“靶向”用户。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抓住智能车载为主的近场传播这一重要入口,通过对近场传播入口的占领为所生产的智能语音培养更多的“靶向”用户。
近年来随着资本将目光聚焦在体育转播上,世界杯、英超等热门体育赛事转播权被集中在少数的新闻媒体和视频内容平台手中。而对未能购买到体育视频报道的其他媒体来说,版权壁垒使得编辑在对体育赛事进行报道时呈现的赛事内容变得有限。体育版权的壁垒使新闻编辑催生出文字直播、图文直播的新型信息报道形式,避免了新闻编辑因版权限制不能对赛事进行视频直播的尴尬境遇,为用户提供了了解体育赛事的“另类途径”。
与视频直播相比,图文直播因打字和截图带来的时滞性不可避免,同时文字和图片直播去除了视频所带来的冲击感、画面感。面对视频版权壁垒和图文直播信息传递不理想的两难境地,智能语音技术的使用无疑为处在外围的新闻编辑们提供了全新的赛事信息报道手段和传播技术。利用大数据信息收集技术对体育、突发事件进行信息的实时收集,在智能语音技术下生成新闻,并进行实时转播。由于智能语音技术下的信息识别和语音合成都是在数据库和处理器的支持下来完成,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直接省略了人为进行图文赛事直播所需要的时间,使得智能语音对体育赛事的传播接近于直播。同时经过后期3D 语音环绕、特效声音技术的融合发展,可以让用户在智能音频直播下更有“声临其境”之感。2016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升级至6.0 版本,支持新闻语音播报功能,可以实现“路上轻松听新闻”,用户在此功能中听见的并非电视节目中新闻主播的播报,而是由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合成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编辑通过智能语音音频直播规避了体育赛事版权的壁垒,为相关的新闻信息报道提供全新的报道模式。
社交媒体时代,内容接收主要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无论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屏还是电脑为首的大屏,都因界面不同而使信息接收场景各异,这也就为信息的传递提出了挑战,即使是融媒体时代下的一稿多发,新闻编辑还是会根据不同屏幕来调整合适的新闻信息传播格式。设计师安迪·古德曼(Andy Goodman)将用户通过点击或触摸来获取信息的行为称为“零用户界面”(Zero user interface)。“零用户界面”最大的特点是摆脱屏幕限制的思维模式,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主要依靠语音界面来完成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用户只需记住驱动智能设备的命令。面对多种场景带来的信息生成方式的不同,智能语音造就的“零用户界面”使新闻信息在不同场景中转换门槛降低。
“零用户界面”的智能语音技术,作为用户通过语音向智能设备获取信息的入口,其扮演的就是连接不同场景中的中介角色。信息内容受屏幕阻隔使接收场景割裂,新闻编辑则根据“零用户界面”进行新闻内容无障碍生产。在智能语音技术下的场景中,媒体只需生产一种形式的新闻内容,就能在不同的用户智能语音终端中使用,进而打破了新闻信息在不同信息接收场景下唯一信息传播形式的闭环,让不同界面不同场景连接在一起。场景连接为新闻编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布局增加了手段。相比多屏分割导致用户对某一新闻信息的忠诚度较低,了解信息只会短暂地停留在单一屏幕上,智能语音则在时间纬度上扩展了用户了解信息的时间,增加了用户对新闻编辑所生产信息的黏性。
随着智能语音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新闻编辑对语音信息中编辑方针和态度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编辑方针和态度主要以新闻编辑的评论和新闻事实的选择来实现。相比智能语音下新闻评论的直抒胸臆,新闻事实对编辑态度和方针的展现较为困难。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副语言的积累,新闻编辑应把握不同副语言所表示的态度,以此形成副语言下智能语音的不同情景,建构情景化中的编辑框架。
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如圆辱化音、鼻化音等)。这些特征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社会地位及其它意义。如在中央电视台《创新中国》纪录片的录制中,智能语音技术公司科大讯飞利用智能语音技术通过对著名配音人李易的语气、音色、节奏等副语言的模拟还原了李易老师的声音,让李易先生的经典之声再次出现在听众的面前。此次配音通过对副语言的高度运用突破了智能技术所生成语音僵硬的尴尬局面。整部记录片配音与李易老师的真声相差无几,在情绪、节奏、韵律等艺术表现力上宛若真人。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人工智能技术将不断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只有打破智能语音原有的桎梏思维,将用户思维、创新思维、场景思维、情景思维运用在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中去,才能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目标落实在行业中来。此外,本文并未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运用以及分析语音技术,因此对于智能语音技术在新闻编辑中运用的现实问题还有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