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楚靖
明星,一个极其形象的词语,高高在上而又闪耀迷人。某一类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明星,进而成为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的?这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好莱坞,制片公司发现了观众对于明星的迷恋和追捧,随后在大片场时代下,由系统化的造星机制推向顶峰,将明星们供入神坛。
电影自诞生之日伊始就带有无法规避的商业属性,大众的喜好对票房的影响很早就被制片公司所重视。早期的镍币影院就用恐怖、色情等元素招徕观众,而随后,电影公司发现,某些特定演员的优越形象和气质会引发观众如痴如狂的追随效应,甚至远远大于影片的吸引力本身。此时,明星身份的雏形初显。如默片时代,因风流性格而争议不断的玛丽·璧克馥,外形完美却英年早逝的鲁道夫·瓦伦蒂诺,美貌与才华兼备、个性鲜明的葛洛丽娅·斯旺森,这些名字流连于街头巷尾和新闻头条,具有高度的瞻仰性和娱乐性。当然,也引发了后续美国电影协会联合天主教会对电影的审查,《海斯法典》的阴影初显。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垂直整合的大片场制度的日益完善,造星机制也越发成熟。“六大”制片公司中的米高梅就曾夸下海口,称“自己旗下的明星多如天上的繁星”。此时,明星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经济公司和运作模式,明星身份开始变得更加精雕细琢和缥缈抽离,包括为其量身打造的完美外形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人格,有时已经和明星本人的真实性格相去甚远,如娇憨的梦露就被打造成了艳光四射的性感女神。而这一时期,明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以詹姆斯·迪恩、玛丽莲·梦露和马龙·白兰度等为代表的大明星已经晋升为影响力波及几代人的时代文化偶像,他们的优秀作品被反复观摩,而自身生机勃勃的艺术形象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新好莱坞时期,由于受到反战、嬉皮士和性解放运动等文化思潮的影响,明星形象更加多元开放,各国明星开始联合进入世界性的场域供人朝拜。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迎来了安迪沃霍尔所预言的“十五分钟快速成名”的社交媒体时代,由网红发酵的“类明星”数不胜数,高高在上的明星身份彻底堕入泡沫经济和粉丝文化的浪潮中,星光黯淡。
在这近一百年的“明星文化史”中,马龙·白兰度当属明星中的一个特殊异类,他俊美阳刚的外形、脆弱忧郁的不安气质、精湛而极具代表性的“方法派”演技和两起两落的演艺生涯,所有这些矛盾而迷人的特质都极具典型的研究意义。其中,《欲望号街车》与《马龙,听我说》这两部影片无疑是研究马龙·白兰度其人和明星文化现象的重要参考。
随着壮年男性奔赴前线,二战时期的美国社会岗位空缺被女性填补,向着由职业女性主导的方向发展。战后归来的男性发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早已被取代,美国社会中的男性人群开始了自我身份的主体性焦虑。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古典好莱坞兴起了“黑色电影”潮流,传统类型电影中的阳刚、积极的男性角色也被赋予了更为深沉的底色,“反英雄”层出不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男性气质研究成为了性别研究中的新兴议题,多探讨传统男性形象中杂糅的性别气质和社会赋予的刻板印象。马龙·白兰度之所以会成为影史留名的大众明星与时代偶像,并不仅仅因为其俊美无俦的外形和精湛演技,更多的是他身上尖锐反叛的独特气质。
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是白兰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在其中他扮演了一位粗野的青年移民斯坦利,与费雯·丽扮演的白兰芝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暧昧。在导演伊利亚·卡赞的黑白光影与编剧田纳西·威廉斯的多重指涉下,整部影片弥漫着幽暗气息。影片发生在一栋肮脏的公寓内,卡赞镜头的沉郁夜景从一开始就使影片带上了命定的悲剧气息。白兰芝来自南部,带有腐朽的旧时代气息,而斯坦利则是波兰移民的儿子,他在片中暴躁、粗野,对白兰芝总是恶语相向,毫不留情地击碎她为自己构建的幻梦。满口粗话的斯坦利恰恰有一张充满少年气息的干净面庞,白兰芝明知他是妹妹的丈夫,却仍抗拒不了他的魅力。最后,白兰芝在被迫面对自己杀死丈夫的真相前崩溃,迎来了幻灭的结局。片中斯坦利极具矛盾性的外表与性格也暗示了男性气质本身的复杂性,斯坦利如此用力地展现“男性特质”是否从深层上更加折射出当时男性急于回归男性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进一步疏解“阉割焦虑”?
《欲望号街车》中白兰度展现的粗砺的人格与古典好莱坞时期流行的儒雅绅士的男明星形象背道而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男性对于自身性别危机的一次回应。白兰度的“坏小子”明星形象不仅使他在主流文化中独树一帜,其在酷儿文化等地下亚文化中也代表着“反叛”的符号形象而备受推崇。
“在马龙·白兰度的一生中,他录制了许多个小时的私人录音,这些录音直到现在才首次曝光。”这是《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的片首语,开篇就揭示了该片的主要叙事手法,即将马龙生前的真实私人影像和音频进行再次拼贴和组合,通过形式上完全第一人称的自述,力图真实地还原马龙·白兰度这一符号性明星身份背后的真实形象和情感,挖掘马龙其人灵魂的深刻维度。本片导演斯蒂文·莱利和编剧皮特·艾德盖对马龙大量的录音素材做了有效的安排和剪辑,段落安排的精巧保证了影片节奏的流畅和引人入胜的观感,马龙的“自言自语”不但丝毫不令人疲惫困倦,反而更像是一名智者在你的耳边将他的哲学娓娓道来,独具一种亲密和浸入感。
马龙本人的演艺生涯颇为跌宕起伏,他的性格也多被形容为嚣张乖戾,然而影片却以一种平静的节奏和调性将马龙艺术人格下充满哲思而又自卑、脆弱的一面温柔地包裹起来,闪烁着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英雄之美,这是极为令人叹服的。如片中所述,像大部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那样,马龙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在这些私密录音中陈述了许多童年的不幸遭遇,并将表演视为一种寻找可以被所有人喜欢的身份的方式。幸运的是,马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师承斯黛拉·阿德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关门弟子,马龙从她这里学到了关乎“真实”的方法派演技的真谛,“真实”似乎也渐渐成为马龙人生的信条。然而在好莱坞这个浮华虚伪的名利场,真实有时恰恰是要不得的。以反叛飞车党形象出道的马龙最终也做了一个反叛英雄,他反叛制片公司,反叛当时的政治环境,反叛自身的怯懦,在他眼里,表演和电影不如大溪地的一粒沙来得重要。而以反叛闻名的这位英雄,成为了群星中最闪耀的一颗。《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让所有爱他或者恨他的人明白,他的所有“反叛”行为的背后,是他的孤独,是他与自己的斗争,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哲思与热爱。正如录音中他所朗诵的那段著名的麦克白台词那样,他已超脱了人间的浮躁,浮生亦如幻影,他是名副其实的莎氏悲剧英雄。
《马龙,听我说》这部作品用平静且私密的方式还原了马龙其人性格真实的一面,为马龙波澜壮阔的明星身份添上了更为绵密的注脚,完成了马龙·白兰度这一明星形象最终的蜕变,外在反叛,内在脆弱。马龙的反叛理念甚至深入了当时的政治议题,为印第安人拒领奥斯卡奖,身体力行地贯彻着自己独特的信念。
综上所述,马龙·白兰度的明星气质来源于他多变的银幕形象和强烈反差特质的艺术人格魅力,而后者正是从古典好莱坞时期到如今的大部分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偶像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跳出经济公司完美虚假的过度包装,展示自己内在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最终才会成为留在苍穹中的不朽,而非一闪即逝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