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阿强
国家形象是在传媒国际化大背景中外部公众对某一国家的认识和把握,即该国国家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公众对该国的总体评价和判断①。将“自我”形象精准而有效地传于“他者”,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同,不仅取决于自身传播形象的定位,更要求其对传播中所遇到的各种影响形象的因素进行精准定位。本文以央视《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栏目为例,探析传统媒介在信息互动式交往过程中,如何对本国符码的意义运用剪辑、音效、特效等现代化媒介手段,克服传播中所遇到的文化与心理因素,将本国的形象有效传播出去并影响“他者”的跨文化传播行为。
编码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噪音”的复杂性难于掌控,其中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传播过程中加强对两种因素的观照,可以有效消除译码者对编码者的曲解和误解,并减少传播中的隔阂与障碍。
跨文化传播中,由于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差异化所产生的某种意义空间的隔阂或障碍,编码者的符码表征与译码者难以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播效果,有鉴于此,编码者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国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存在等因素,减少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文化折扣”②。据霍尔在分析文化多样性时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概念可知,高语境文化是将信息的意义以隐性的方式寓于传播的环境与参与者之间,而低语境文化是将信息的意义显性地表达,无需再依赖环境去推测。据此,我们应针对输入国的整体特性,尽量做到符码传递的准确性,即“院体画”的写实较“文人画”的意象表达更具效果。
社会认知所带来的偏差导致民族间的曲解与误解现象,以及知识鸿沟所带来的认知不平衡现象的显现,难免带来对传者文化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始于对“他者”文化的片面性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完全合乎其客观存在性的,为了避免输入国受众的对抗式解读,编码者应从所传内容的主题、表达方式及手段、叙事策略等多维度考虑,以避免传而不通的局面。
鉴于上述影响,摆脱地域限制,走出国门,观照“他者”的文化特性,重视包容性与融合性,以“他者”视角审视“自我”,从器物宣传层面逐渐提升“他者”认知层面需涵化的过程,从而为国家形象输出提供对话互动式的良性传播空间。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摄制组以宁波、泉州等国内重要沿海城市为起点,途经南亚、西亚、中东、北非直达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拍摄,尤其以现实场景中的体会客观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带一路·宁波》通过静态的古船展现及讲述者对古船历史现场的解读,将抽象的历史背景简化为直观的现场体验,将受众的思维无意识地引入那个久远的年代,这不仅恢复了本国受众对旧时丝绸之路所取得的成果的文化记忆,更加深了“他者”对中国彼时“丝路”贡献的印象。《一带一路·泉州》通过极具闽南风韵的红厝、骑楼、南洋风格建筑和不同宗教建筑的鳞次栉比的影像展现,让受众体会到中华传统建筑的意蕴之美,体现了这座“东亚文化之都”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丝路”历史的隐性渗透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通过解构历史与文化记忆来维持其有效的连续性、凝聚性,用历史的语言释析当代意义,将历史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作为其“一带一路”上的共享记忆,打造命运共同体。宏观背景下,通过细微勾勒更易于“他者”文化接受和认同。
跨文化传播并非同质化、均质化的符号传递,不是让“他者”与“自我”文化相同,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认同。即以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他者文化为前提,涤荡旧有的传播思维方式,通过民族志式的人文考察以提升人文精神之内涵,从而加深民族间的共通,弱化话语霸权,形成一种“和合共生”的和谐状态。
《远方的路·一带一路》栏目受众群体以海外华人为主,提升其文化自觉与民族认同,寻回逝去的文化记忆,同时又观照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他者”。《一带一路·意大利》将拍摄视角聚焦于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夫妇的家中,通过其家中内部装饰的中国风、相册中的中国标志性传统建筑和中国色彩等来叙事,以“他者”言说“一带一路”倡议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从侧面显现出一种“他者”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并非被动式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一种真情流露,更具说服力。同时,在海外拍摄的剧集挖掘目的国的华人群体,通过其在海外的奋斗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让“他者”产生一种自觉共鸣,真诚动人。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形存于社会的诸多领域,媒介可以借符码形象输出的多样性,从多种维度、不同视角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重构认知平衡,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一带一路·惠州》以地方美食“酿春”的制作引出对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记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即面对外来饮食文化入侵、传统饮食习俗被遗忘的现实境况如何平衡处之。《一带一路·泉州》中所提及的“润饼”是清明前后所食用的地方美食,不仅是节气文化的实物载体呈现,更是饮食文化意蕴的深层表达。同样是在泉州,提线木偶剧的展现带来一种视觉新鲜感,木偶工艺的精湛制作、表演技艺的诙谐幽默与文本题材的传统化,使得这门濒临绝迹的古老艺术得以重燃生命之光。
跨文化传播不仅题材选择多样化,其呈现手段亦可技巧化。电视节目本身具有直观性与可视性的特性,其视觉效果较其他媒介有天然的优势,通过特殊的镜头语言间接地传递一种文化思想。即使目标国的受众与输出国的语言、文化等有所差异,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视觉化地展现符码,将有助于其理解信息的准确性表达。清晰合理的视觉语言,使得节目充满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象。《一带一路·宁波》以全景俯拍的方式展示宁波舟山港全貌,独特的镜头语言给受众带来恢弘的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潜意识地将一座城、一个港的规模与环境纳入脑中。对庆安会馆的展现则使用特写镜头,前景突出,虚化背景,突出放大主体的庄严与意蕴之美。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正视中国文化,不能寄望于“他者”的传播渠道。公正、客观是相对的,编码者往往在编码过程中注入其主观意识,从而影响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表达。将中国文化通过符码的形式有效传递,不仅要求编码者尽量弱化意识形态内容的表达,淡化意识形态所带来的鸿沟,并且应以“他者”的个体主体性为前提,尊重“他者文化”,防止话语霸权幽灵的显现,使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相结合,达到世界大同,和合共生。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就要安排好故事的叙事方式,将有效的信息传播出去,从而得到对方的认同。加强自身媒介渠道建设,使其呈现手段多样化、内容真实化、叙事技巧灵活化,多维度考虑“他者”与“自我”的文化差异性,努力降低“文化折扣”,消除“他者”的文化隔阂与文化障碍,《一带一路》节目将跨文化策略运用到作品实际创作中,立足于本国受众的同时兼顾对他国的传递,以普通百姓的故事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这些经验对同类栏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
②[澳]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刘丰海,张慧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