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帆
尽管新媒体的崛起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冲击,让电视新闻栏目更好地发展,制作人必须在节目策划领域进行创新,以求“突围”。
电视新闻栏目应尝试在节目中增加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环节。在进行具体的互动策划时,制作人可以通过建立专业互动平台的方式,让观众真正参与到新闻栏目当中,也可以使用如今较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升互动效果。以笔者参与制作的栏目《G4 出动》(原名为《新闻日日睇》)为例,该节目在改版之前就已经颇为注重互动元素的植入,网友可以在诸如新浪网、大洋网、广视网论坛与节目组编导或者主持人进行互动,次日则可以在节目中播报网友的精彩留言,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节目改版以后,《G4 出动》更为强调电视新闻对各种社交载体的应用,比如在微博、微信等渠道和观众展开互动,随时捕捉观众就某一社会热议话题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建立话题、分享话题、主持讨论等方式,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的互动元素。另一方面,该栏目也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原则,通过组织“广州加油”、“抢球票”、中秋节送月饼等一系列活动,增加了和受众之间的互动频率,在帮助栏目吸引更多受众的同时,也提升了栏目本身的观众黏性。
新媒体并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彻底取代,而是双方各有优缺点、各有优势和不足。鉴于此,电视新闻栏目的策划人员必须正视新媒体为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把握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提高电视新闻栏目的策划质量。
首先,除却前文所提及的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借助新媒体与广大受众实现互动交流、提高节目在互联网的热度和讨论度外,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随时、随地传播和推广,保证广大民众收看节目的即时性,提高其对栏目的认可度。比如栏目组可以将完整节目上传至社交媒体,方便受众观看、转发、分享和评论,也可以将栏目的主要观点分享至网络空间引发互动和交流。
其次,新媒体意味着更加宽松的舆论自由,意味着电视新闻栏目在与新媒体进行合作时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将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第一位。避免为了迎合快餐时代、娱乐时代大众有所偏颇的审美喜好,一味打造低俗的节目内容,让新闻丧失公信力。
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备的技术和网络优势,打造“直播”新闻,实现栏目形式突围,做到优势互补。“直播”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娱乐、时政和体育新闻直播当中,和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有所不同,其在内容、形式和时长上表现出更多自由和灵活性的特征,是对传统电视直播的有力补充。截至目前,《G4 出动》栏目所打造的新媒体矩阵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账号等,其“全力为街坊”的基本理念,坚持“聚焦广州、服务民生”的基本定位,通过图文、网络直播、图文+视频、短视频等一系列丰富的形式,积极响应“移动优先”的号召,提升了受众对传统栏目的关注度。
对于电视新闻栏目来说,所谓“受众意识”就是指前期策划时将受众的兴趣爱好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仅可以借助更多的社交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这些观点常常也会成为电视栏目策划人员的重要灵感和参考元素,甚至节目制作者从节目前期策划阶段就已经从受众角度进行思考。
鉴于此,作为电视新闻栏目的策划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策划思维和策划模式,形成良好的受众意识,基于受众的实际需要策划新闻栏目,既保证栏目的呈现符合受众的内心诉求和期待,也保证其不违背新闻本身的特色和主旨。比如电视新闻栏目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无论是视觉形象、字幕穿插还是主持人的形象、演播室布置等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在报道政府会议等关键性议题时,要尽可能从百姓的视角出发,以受众关注的话题和内容为切入点展开新闻报道;不断丰富新闻栏目形式,从受众喜好的角度出发,将有话题度、有影响力的大V、评论员等请进演播室或者进行现场连线,邀请其进行新闻点评,让过往看似单薄的电视新闻栏目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维度,更加吸引电视观众。
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栏目的中流砥柱,而在新媒体介入之后,民生新闻更成为各类新闻栏目创新策划、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从“小民生”走向“大民生”,从“一家之言”走向“百姓热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栏目策划突围的重要趋势。
比如2017年《新闻日日睇》栏目更名为《G4 出动》,与栏目名称变化同步启动的是栏目形式由曾经的录播更改为直播,并在节目风格上做出大量调整。为了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栏目组从最初将家长里短的城中小事当作新闻,转变为突出强调“广州美、广州好”的正向主题,宣传广州的地方特色和本地文化,强调手受众对广州一方水土的关注和自我认同,进而滋生强烈的自豪感,从此更加关注家乡、关注广州。
再比如电视新闻栏目可以深入老百姓生活和工作的一线,紧扣民生诉求,将栏目包装成关联广大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窗口与媒介。比如百姓日常关心的求医问诊、就业上学、买房住宅等问题,都有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烦恼,新闻工作者除了可以在新闻栏目中揭示这些问题引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舆论优势,将相关问题反馈给街道、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促进其快速解决问题。这样,在一档新闻栏目中,新闻媒体绝对不再是冷眼旁观的存在,而是已经充斥着情感的“自然人”,其秉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承载着主流媒体应承载的责任,真正意义上扛起了主流媒体应有的担当。
新闻栏目策划的关键在于对新闻现象的挖掘,针砭时弊地分析背后的问题、原因,引人思考。拥有深度的、连续性的新闻报道,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栏目最大的优势,但偏偏也是最为耗时的栏目形式。电视新闻不是快餐文化,也不是让观众简单知晓一个事件便罢,相反其更需要考虑某起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甚至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而进行更为广泛的素材汲取和信息挖掘。
比如《G4 出动》曾做过一期《出租车调查你给多少分》的节目,虽然在栏目内容的策划上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街头采访民众,调查广州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有哪些不良行为,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出目前存在于广州出租车服务行业中的问题和弊端,虽然形式简单,但本质上却是深入百姓身边的小事,切入诸如驾驶安全、开车过程中打电话、据载乘客、出租车获益问题等涉及行车安全、服务成本的深层次内容。该策划一经播出,随即引起了广州当地不少出租车服务公司的高度警惕,马上根据节目反馈、根据广大百姓的诉求进行了服务质量的整改,可以说节目具有思考性和深度,吸引了很多行业内人士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共同作用升华的结果,故具有鲜明的全民互动、全民传播属性。在这样一种特点和趋势之下,不仅新闻本身可以和受众之间发生互动,其对电视栏目的策划突围、发展革新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鉴于此,电视新闻栏目的策划人员必须审时度势,结合新媒体环境的语境、特色,考虑受众喜好、心理等元素,对新闻栏目进行合理的策划,加大其与新媒体结合的力度,从而实现突围和发展的“双重”效应。